第488章 无人可用的朝堂

黄矿老了,但还在坚持。不是他贪恋首辅权位,是真的想要辅助崇祯解决眼前的烂摊子。

因为吕建先干倒了周廷儒,又弄死了温体仁。蝴蝶效应之下,现在大明的朝堂,没了这两个搅屎棍,虽然朝堂依旧是东林党人的一言堂,但他们内部之间的派系斗争,也不那么激烈了。

而在这次勤王战争之中,对内阁首辅呼声最高的钱谦益,因为恶心了崇祯皇帝,他的上位也就绝了可能。

如此一来,本来早就应该被钱谦益,周廷儒,温体仁等人排挤出朝堂的黄矿,就自然而然留在了这个位置上。

从现在来看,黄矿也深得崇祯皇帝的信赖,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将在这个位置上做到老死。

这样一来,崇祯走马灯一般,更换50多个内阁首辅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

频繁的更换第2把手,臣权的代言人,对整个朝堂的政治稳定是不利的。更对君臣双方的融洽关系也不利。

现在状况似乎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了。

满清皇太极,为了能够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死对头吕建的东江镇,趁着吕建也在休整恢复的时候,冒着巨大的风险,率领四千正黄旗中精锐的精锐,御驾亲征,对林丹汗展开了一场绝死的进攻。

面对雄才伟略的皇太极,志大才疏的林丹汗,虽然用食盐贸易垄断的办法,团结了周围的部落,但依旧难以挽回他的失败,被皇太极一路穷追猛打,给追到青海去了。而巴特,不得不再次投降了满清皇太极。这才保住自己部落的生存。

皇太极如愿以偿,将整个蒙古,纳入了大清的版图。

而这件巨大的战略状况出现,对大明的打击是沉重的。

他不但让满清,顺利的征服了整个蒙古地区,让满清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得到了翻几倍的增长,已经可以有足够的兵源,组建蒙古八旗了。

这样一来,满清对大明的威胁就更加严重了。

而对大明第2个打击,就是林丹汗逃亡了,食盐对蒙古的贸易,就没有了代理人,皇商队,就彻底断绝了利润收入。

流入内帑的银子就剧烈的减少,上缴户部的税银彻底断绝,这给本来就不太丰足的大明财政,雪上加霜。

而正如吕建分析的那样,孙师傅又在辽西狮子大开口了。他要重新建立大凌河和前卫又卫,一张嘴就要白银两百万两。

这一下,原先准备拔给卢象升这个新提拔的西北五省督师,用于整军剿匪的钱粮,就彻底的不能实现了。

如此一来,原本一片光明吕建的西北布局,就再也难以维持了。快速剿灭流寇,稳定西北局面大后方的设计,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

虽然卢象升尽职尽责,带着没有钱粮的军队,依旧在和流寇死战,但那已经难以挽回局面了。

现在崇祯和黄矿,已经在心中隐隐的后悔,当初自己做的自以为聪明安排了。

而就在这一对师生暗中后悔的时候,袁可立的一分长长的奏折,用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进了内阁。

黄矿匆匆浏览一遍之后,就直接夹着它,面见崇祯皇帝。

事事不顺的崇祯,这一段时间真的有些彷徨茫然。

这时候在心中,他已经开始怀念吕建在自己身边的日子了。

面对这诸多的困难问题,每一件事出现让他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的心中就不由的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我那个别扭朋友在我的身边,他会怎么样来解决这件事情呢?”

当然答案是让他失望的,因为他已经将吕建踢到了东江镇了。而没有了拿捏吕建的手段,你再让吕建来做不属于他做的事,也是不可能了。

当然,崇祯是要面子的,他也绝对不会拉下脸来,低声下气的再求吕建给他答疑解惑。

结果各种各样的烦恼,让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臣子们总是被他无端指责,弄的臣子们,大气都不敢出来,更何来为他出谋划策?

结果他就越来越认为臣子都是无能,看他们更不顺眼了,打板子,罢官降级更加家常便饭,让臣子们更不敢做事了。

短短时间,崇祯就弄到除了老师黄矿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困坐愁城一筹莫展,突然间王承恩进来禀报:“皇上,黄师傅宫门外求见。”

一听说自己的老师黄矿求见,崇祯似乎抓到了主心骨,立刻吩咐:“请黄师傅进宫。”

黄矿进来了,崇祯看到他雪白的胡须头发,那已经微微弓了的腰,眼角不由得一热。

这应该是含儿弄孙的老人,却依旧在为自己不辞辛劳的奔波,自己的朝堂,怎么弄到了这种真正无人可用的地步了呢?

赶紧站起来,还不等黄矿施礼,就立刻说道:“老师傅免礼,赐座看茶。有什么事喘口气再说。”

黄矿坐下拱手:“老臣今日求见,是有要事要说,请皇上召见内阁行走蒋哲诚,一起参考。”

当初,蒋哲诚坚守钢铁城,一战有功。他的能力更被黄矿认可,于是就将他要到了内阁作为行走,自己悉心教导,希望未来他能接替自己的职务。

然而经过上次“吕建出逃”事件之后,原本也认可他能力的崇祯皇帝的疑心病,老毛病又犯了。

他认为这个蒋哲诚,归根到底还是吕建的人,就对他有些不放心了,也对他明显的疏远了。

皇上对自己的态度的转变,蒋哲诚立刻就感觉到了。

为了避嫌,同时感觉到在在内阁之中行走,自己的前途也没有什么光明,不能让自己施展自己的抱负。

于是几次上书,要求外放到地方,哪怕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知府当,也比在这里被冷落要强上许多。

崇祯是本想答应他的,现在大明的地方官员很缺,安置他的地方有很多。防归防,毕竟有才干的人,还是要用的吗。

结果历来是温顺顺从的黄矿,这次却执拗的驳回了皇帝的想法,而且更坚持将这个未来的才俊带在身边。即便每一次独对崇祯皇帝的时候,也尽可能的将他招过来,让他在自己和皇帝的问对之中,学习经验。

这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看到了崇祯的犹豫,黄矿苦笑道:“臣老了,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而放眼满朝的朝臣,能够接替老臣辅佐皇上的,几乎没有,即便略微能胜任的,也都七老八十,干不了几天,就得换人,那样,对朝廷局面实在不利。

面对这困难的时局,培养一个精力充沛,而且能力足够的年轻人,接替老臣的位置,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只有一个能力足够,而又年轻的人,坐在这个位置上,才能不会出现走马灯一般的更换首辅,让朝堂的局势稳定啊。”

“那要再出现一个张居正呢?”

这话聊的就有些尴尬了

黄矿就再此耐心解释:“以老臣的眼光,蒋哲诚是不会像张居正那样成为权臣的。但现在大明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那真出一个张居正那样的能臣,岂不是大明之幸。”

然后再次苦口婆心开解这个崇祯皇帝:“而在一个能臣的辅助之下,让大明走出困境,到那时候,留任与罢免,不还是在皇上您的手中吗。”

在这样苦口婆心的劝解,崇祯这才打开心结,命令小太监,去宣蒋哲诚进宫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