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桢三人都坐在二楼之上,喝茶一边闲聊,一边监考。
这二楼的视线十分开阔,把
“说起来也不必在
朱桢淡笑着开口。
杨寓微微颔首,也笑着开口,“多谢王爷帮忙找了这一个好地方,这里比在
徐妙云优雅抬手,给三人一人倒了杯茶。
“多谢徐小姐。”
杨寓接过来,自从来了这大明报社,他从未有过如此舒心的生活。
楚王和徐小姐都是心地善良,待人和善之人,还对他从来都是以礼相待。
“说起来,方才王爷真是慧眼如炬,言辞犀利,把我看的一愣一愣的。”
这多日相处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王爷如此冷冽的模样,那一刻,杨寓才清晰的意识到,无论再怎么和善,他也是个皇子。
不过,杨寓心中倒是没有丝毫的畏惧。
“再等一个时辰,差不多考试就可以结束了。”
“若是有人提前交卷倒是极好,也不必等这么长时间,实在枯燥无味。”
朱桢挑眉,不赞同道,“方才下去,见许多人都还困在前两题,这次出卷题目难度似乎比较高,应当不会有人提前交卷的。”
这俩人联手出题,简直就是地狱难度啊,他愿称这俩人为葛军在世。
待会没有逼得这些考生跪着出考场,他可就不服啊!
杨寓摸了摸胡子,眉头皱了起来。
“一开始我和徐小姐也认为,这次考卷难度应该差不多适中才对,可方才我下去之时,那位少年,竟然已经快要答完了,这实在令人震惊。”
徐妙云也惊讶了,“那少年已经快要答完了?”
朱桢也十分意外。
他们都看到了那少年奋笔疾书,下笔如神,也猜到了他或许实力不错,但也没想到,居然已经到了快要答完的地步了。
“嗯,草民方才看到之时,也很惊讶,而且粗略一扫,他写的很详细,并非是胡乱涂抹的,这倒让我有些……”
朱桢轻笑点头,“受打击了?”
杨寓无奈,“只是觉得此人还如此年幼,前途无量啊。”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此乃人之常理,看到大明有如此有才之士,我很欣慰。”
朱桢也有些感叹。
徐妙云不由得赞叹,“看来此次的魁首就是这位少年了。”
正当他们感叹之时,忽然蒋瓛上来了。
“王爷,有人要交卷了,需不需要给您拿上来瞧瞧?”
朱桢抬眸,“应该是那个少年交了吧,拿上来吧。”
刚刚才谈到这里,那人便交卷了,朱桢十分好奇,他倒要看看,此人莫非当真是难得一遇的天才。
考卷到手,朱桢反手给了徐妙云,微微一笑道。
“还得麻烦妙云先批阅一番了。”
徐妙云美目一弯,“是。”
解缙在楼下自己的位置上坐着,闭着眼睛思索方才自己所答之题。
他旁边的书生已经看傻了,大受打击,自己菜刚刚写了一半,他已经做完了,这是何等的耻辱。
解缙没有睁眼,直接冷声道,“你再看着我,我也不会帮你答题的。”
书生脸色涨红,“我可不是这个意思。”
然后赶快低头专心动起了笔杆子。
二楼。
徐妙云看着已经批阅好的试卷,简单的惊讶已经不足以描述她内心的感觉。
“这……此人考卷实在完美,每一条都答得恰到好处,没想到这位十三四岁的少年,当真有如此大的本领。”
杨寓凑过来,盯着考卷不住地看。“
“王爷,此人大才,接下来的考卷不用看也知道,他必然是第一了。”
朱桢好奇的接过试卷,细细查看,饶是他的水平没有徐妙云和杨寓那般精通,也能看得出来这份考卷的完美。
他满意的点点头,“这才是我征集编辑的目的啊,如果大明报社有如此能人加入,杨寓,你也可以轻松不少。”
徐妙云浅笑一声,“恭喜殿下得了如此得力手下。”
杨寓起身,“不如草民去把那人请上来?”
朱桢点头,“嗯,请上来吧。”
解缙正在坐着,杨寓忽然走到了他的身边,其他书生忍不住再次抬头,停住了笔杆子。
考官又过来是做什么,难不成又有人作弊了?
杨寓走到解缙的身边,才发现他居然闭着眼睛,于是身上在他的桌面上敲了敲。
少年解缙睁开眼睛,看向杨寓,“有事?”
其他考生:……你那是什么态度!这可是考官!
杨寓丝毫不介意,知道眼前之人是如何的天才,他心里提不起一丁点的愤怒。
“王爷要见你,跟我走一趟。”
解缙起身,一点也不意外,“那就烦请带路。”
带着解缙上了二楼,杨寓对着朱桢微微躬身,“王爷,解缙已经带过来了。”
朱桢一顿,迟疑的反问,“你说他叫解缙?”
杨寓疑惑,“是啊,怎么了?”
朱桢赶紧低头,看了一眼还在自己手中的考卷,果然上面写着“解缙”二字。
朱桢大为震惊。
他抬眸打量着眼前之人,原来这位少年就是解缙!
这可是大明著名的天才啊,被称为三大才子之一!
洪武二年,解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传说他小时候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
在襁褓之中他母亲就在地上写字让他认识。
五岁时他父亲教他诗文他听一遍就能记住。
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了。
十岁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终身不忘。
十二岁读尽《四书》《五经》,贯穿它们的义理。
洪武二十年,解缙才十八岁,参加江西乡试直接中了解元榜首,第二年,解缙便已经官至翰林学士了。
但天公不作美,神童解缙入朝为官之后,官途并不怎么顺利,因为太过直率,得罪了小人,屡遭排挤陷害,多次被贬。
老朱在位时,把他一级一级的不停的贬,到最后被迫待在老家,闭关著述。老朱驾崩之时,他才得以进京吊唁,但他人趁机再次向朱允炆进谗言,以至于再次被贬。
一直到建文四年,别的大臣帮解缙说好话,他才能才官复原职,但也没有很受重用。
后来永乐大帝一脚踹翻了侄子的皇位,他即位之后,解缙才慢慢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