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总会解决的

PS:前一章,内容太敏感被和谐了,正在想办法修改,估计要好几天才能放出来

———————————

会议室的上下两层的安保人员,全部都撤了。

只在会议室所在的楼层出入口,设立了一个岗哨。

陈伟东还没有走进会议室,就听见里面的讨论声。

之前来听取汇报的专家团走了,无穷大公司这些刚才一言不发的研究人员们,一下就活跃起来。

他们按照各自所属部门,依托空天飞机的整体研制方案,进行热烈的讨论。

陈伟东推门而入,看到赵工,正在和机身设计小组的成员,拿着一份图纸认真讨论着。

看到老板进来,他们停止了谈话。

赵工忍不住问道:“陈总,顾所长他们都走了?他们是个什么意思?有没有说我们的设计不切实际,所以不让我们继续研究下去?”

陈伟东板着一张脸,面无表情的找了一张椅子坐下,淡淡的说道:“你说呢?”

满屋子的研究人员,看见他的这幅表情,都感觉有些不妙,心向下一沉。

一名研究员小心翼翼的开口道:“陈总,该不会真的让我们这个计划下马吧?我们准备工作都基本完善了,就差实际测试了呀?”

很多人都抿紧了嘴,表情十分凝重。

会议室里的研究员,都是从非洲回来的,他们从建设基地开始,就直接参与到乌托邦计划的实施中,这些年来,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上面。

要是计划真的被否决,那他们以前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

前一个研究员刚说完,另一个声音就响了起来:“妈的,他们说下马就下马就下马啊!这可是我们公司自己花钱搞的研究!”

“实在不行,我们就回非洲去,无论如何,乌托邦计划一定要进行下去,空天飞机,也一定要搞成功!”

“对啊!就是这样!我们都做了这么多研究工作了,绝对不能半途而废!”

一石激起千层浪,会议室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一个个都表示,空天飞机不能停,哪怕是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里搞试验,也一定要研制成功!

他们最初参与乌托邦计划的时候,谁都不知道能否取得成功。

但随着光子电脑的突破、天道模拟器的完善,眼看研究条件越来越好,一项项研究先后取得突破,乌托邦计划不再只是空想,所有人都充满了期盼。

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计划实现的那一天。

让他们放弃这个计划,就相当于要他们的命一样!

陈伟东环视了一遍会议室里的众人,轻轻说道:“华南市这边,你们就不用待下去了”

轰的一声,会议室里的所有研究人员都站了起来,很多人脸上都又惊又怒。

陈伟东抬手刹住了他们群情激昂的发言,会议室里陷入死一般的沉寂,他缓缓说道:“公司在黔南山区,有一个地址,表面上是用来存放服务器的,实际上是为军方秘密制造一些大型精密部件的地方。”

“他们派出了保卫人员,负责制造厂的安全。”

“几十公里内,都是莽莽群山,你们到那里去,我会安排的。”

他没有如实相告,虽然专家团否决了无穷大公司的空天飞机计划,觉得没有什么可行性,但总装并没有禁止无穷大公司继续投入研究,反而是希望他们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取得成绩。

陈伟东并不想告诉研究人员这一点。

乌托邦计划,关系到未来他们能否跳出这个环境,也涉及到他们这批人以后的出路。

经历过重生,他不可能将希望寄托在其他人身上,只有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才能让他安心。

在计划取得成功之前,他不想看到有任何意外发生。

所以,隔绝研究人员与外界的联系,是当前最保险的方法。

计划成功之后,国家肯定会得到极大的好处。

但在此之前,他并不想让国家也参与进来。

空天飞机计划,必须全程由无穷大公司独立完成!

研究人员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好几个人张开嘴巴,欲言又止。

陈伟东将他们的表情都看在眼里,温言抚慰道:“放心,这个计划既然是我发起的,就绝对不会将它放弃,不管有再大的困难,哪怕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要进行到底。”

“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赵工苦着脸说道:“陈总,我也明白,这个计划关系重大,我个人是绝对不会放弃的,问题是,我们要做的发动机”

他说到这里,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陈伟东提起精神,鼓励的说道:“说吧,有什么难题,都交给我,我想办法帮你们解决!”

得到他的肯定,赵工也不再叹气,直言道:“陈总,说实话,我本来还是有些期待计划,能够得到总装批准的,因为发动机所需的特殊材料,生产难度很大,都好几个过去了,我们才拿到六百多克的新型材料,远远不够制造一台试验发动机所需的。”

“之前,我还希望能借助国家的力量,由国内的特种合金企业,联合攻关,提供所需材料,但现在”

他为难的又叹了一口气。

赵工并不傻,他能成为机械实验室的负责人,当然不止是技术精湛,头脑也比那些一心扑在研究上面的科研人员灵活的多。

早在陈伟东让他不要公开材料等细节的时候,他就大致猜出了陈伟东的想法,他也如实照办了。

但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他也无能为力,只能一五一十的,向陈伟东说明。

陈伟东点点头,郑重的说道:“这个问题我早就对你说过了,我会想办法解决的,你不用担心。”

新型特种材料,就算交给国内的特种合金企业来生产,他们也要为此专门建立一套提炼加工炉具设备。

这个投入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并且,这次试验所需的材料,虽然比现有的材料强度更高,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也只能算是过渡产品。

根据非洲基地,材料部门负责人,尼古拉博士的意见,这种新型材料,只能说是勉强可以使用。

用这种材料生产出来的组合式发动机,其寿命不会超过一百个小时,也就大概十来次的起降,就会彻底报废。

而根据尼古拉博士的研究进度,他认为,在三年之内,拿出一种完全符合要求,保证一千个小时起步的新型材料,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为一种过渡材料,专门建设一个加工厂,从成本上来说,非常不划算。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在各种不成熟的技术之间,反复验证、选择,并淘汰不适用的技术、产品的过程。

这其中要浪费的材料、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随着研究工程的复杂程度,呈几何数字上升。

为了一个研究工程的顺利进行,所要投建的配套设施、工厂,数以千计!

这就是许多小国家,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取得非常不错的研究成果,但在整体而言,却远远落后于研发大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