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变法青苗法

“为解决朝廷银钱结算之弊端,大宋皇家银行准备发行银币,一圆银币价值百文钱。”

随着邸报上刊登,关于发行银币的消息,立即传遍了整个开封城。

“银币!一圆银币兑换百文铜钱。”

开封商户看到这个邸报,不由眉头一皱,这该不是朝廷又一次发行官交子吧!

有了朝廷滥发官交子的前车之鉴,开封百姓可是心有余悸,要知道当时的官交子大幅度贬值,可是有不少人血本无归。

“一圆银币九银一铜,随时可以前往皇家银行兑换百文铜钱。”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息传来,不少百姓微微心动,这一次朝廷发现的可不是纸币,而是货真价实的银币,银币中的九成银子也足以保证银币的价值。

“医家宣称,日后各大医院看病,只收银币和铜钱,不再收碎银子!”

随即医家主动宣布收取银币,立即为银币多了几分信誉,至少银币可以用来看病。

有了医家的带头,和皇家银行的信誉,很多行业也纷纷宣布接收银币。

“九银一铜,那岂不是每枚银币朝廷都赚我等一成银子。”也有商人锱铢必较,大为不满道。

旁人劝说道:“邸报上已经公开解释了,纯银太软,才需要加入铜,以增强硬度来减少磨损,再者铜也是钱,朝廷铸造银币也需要花钱,只要壹圆银币可以在皇家银行换来百文铜钱,那其和纯银并无任何区别。”

对于银币九银一铜的成分,范正并没有隐瞒,直接公开解释,银子的确很软,而且很容易磨损,乃是公认的事实,朝廷还需要日后承担损耗问题,他相信大宋百姓定然能够接受。

果然,随着第一批银币投入开封城,稍微开始流通,银币的便利性开始显现,很快受到了开封百姓的追捧。

“掌柜!结账!”

一座酒楼中,范正陪同赵煦亲自出宫视察民间百姓对银币的反应,酒足饭饱之后,范正高喊道。

当下,酒楼掌柜就来到了二人面前,一边打着算盘,口中道:“几位贵客,承蒙照顾生意,一共三百八十文!”

“三百八十文!”

范正微微一叹,开封城居大不易,一顿饭就花了三百八十文。

“店家可收银元!”赵煦饶有兴趣的问道,手一伸,拿出四个银元出来放在桌面上。

“收!当然收!朝廷发行新银元,成色新,而且每一枚都可以兑换百文钱!可比碎银子好用多了。”酒楼掌柜连连点头道。

开封城商业繁盛,交易频繁,然而很多商户苦于银两铜钱只见繁琐的兑换!而碎银子的成色和重量颇有争议,一两重的银子找钱极为困难,壹圆银币的出现可以说解了商家的燃眉之急。

当下,商家接过银元,轻轻一吹,便将其放在耳中,顿时传来悦耳的声音。

“这是为何?”赵煦见状大为不解道。

范正解释道:“赵兄有所不知,此乃辩解银币真假之法,银子具有延展性,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良久方息,而假银子却没有此声音。”

“果真如此!”

赵煦见状拿起一枚银币用力一吹,放在耳边,果然传来悦耳的震动声良久才慢慢消失。

“这位公子好见识!这就是银元大受欢迎的原因,非但做工精美,还极易辨别真假,更是足斤足两不用估价,可比之前方便多了!”酒楼掌柜称赞道。

他经营酒楼生意,因为碎银子的成色和估价,没少和客人争论,更多的时候只能自己吃亏,如今有了确定价值的银币,大大减少因为碎银子的争议,结算找零更是极为便捷。

赵煦从掌柜手中接过找回的二十文铜钱,顿时大感稀奇,他久居深宫,没有使用过钱财,如今使用银币,还是头一回。

接下来,范正和赵煦拿着银币在开封城大肆购买,果然所到之处,银元大受欢迎。

“恭喜陛下,银币发行已经大获成功!”范正郑重道。

银元其本身价值不菲,再加上其成色价值固定,极易辨别真假,一经推出大获成功。

赵煦大喜道:“传令下去,铸钱监全力铸造银币,从现在起,军队饷银,百官俸禄皆发放银币。”

银币刚刚发行,赵煦为了避免朝中不稳,仅仅在民间试行,如今民间反响大好,赵煦顺势将其在朝廷推广,定然一举将银币推广整个大宋。

“官家英明!”

范正恭维道。

…………………………

随着银币在军队和朝堂推行,所需的银币数量将会急剧增加,同时也被天下百姓广为接受,很快就耗尽了官府储存的银两。

“启禀范大人,铸钱监已经没有银子了。”很快,铸钱监令前来禀报道。

铸钱监所说的没有银子,自然不是没有钱花了,而是没有银两铸成银元了。

范正凝重点头道:“飞钱的业务也是时候发挥作用了。

“飞钱费用封顶百文钱!”

随着又一个消息传来的,大宋皇家银行再一次万众瞩目。

“百文钱!”

不少商户怦然心动,开封城乃是世界中心,每天进出的钱的络绎不绝,这个时代的钱财都是金属货币,重量极为沉重,运输极为不便,很多商旅不得已,只得使用朝廷的飞钱业务,朝廷收取百分之二的手续费用。

如果是少了还好说,交点钱也能方便不少,如果是大额交易,五十贯就是就要收取一贯钱的费用,五百贯就要收取十贯钱的费用,这让一众精于算计的商贾心疼不已。

如今范正刚刚执掌皇家银行,直接让飞钱业务封顶百文钱,顿时让天下商贾、游子欣喜若狂。

“我等要汇飞钱!”

当下皇家银行内,商贾纷涌而至,飞钱业务瞬间暴增,开封商人但凡需要钱财,无不选择既安全又快捷的飞钱业务运输钱财。

“范大人英明!飞钱业务封顶百文,皇家银行赚取的费用不减反增。”飞钱监的官吏一脸敬佩道,虽然飞钱费用封顶百文,但是架不住使用人数多,飞钱的收入反而比之前多了一大截。

范正顿时傲然一笑。

飞钱费用大幅度降低,非但皇家银行收取的费用增加,更是直接促进民间商贸的发展,毕竟越多的使用飞钱,那就代表商贸越频繁,其所能带动的经济刺激远非这点飞钱费用所比。

随着飞钱业务的爆火,大量的白银被送入大宋皇家银行,随即被铸钱监铸成银币放入市场上流通。

“不够,依旧不够!”

银币由于其换算便捷、高价值,再加上容易分辨真假,一经现世立即引起了民间的热捧,铸钱监所铸造出来的银币根本供不应求。

“启禀官家,银币一经推出,供不应求,微臣认为应该继续加铸银币!”户部侍郎范纯粹迫不及待道。

“臣等附议!”

一众户部官员连连应声道。

无他!铸造银币实在是暴利,足足有一成利润,这一段时间,皇家银行铸造银币,户部可是受益匪浅,既然民间有需求,朝廷又能获利,急需钱财的户部自然力主加大铸造。

“范爱卿认为如何?”

赵煦微微点头,向范正询问道。

范正苦笑道:“并非铸钱监不想加铸银币,而是皇家银行所有的银子已经全部铸成了银币,已经没有银子了。”

“什么?又没有银子了?”百官根本不信道,如此多的商贾使用飞钱业务,每天都会经手大量的现银,怎么会没有银子。

范正摊摊手道:“别说是散银子,就连各地藩库的银元宝也全部都被熔炼成银币。”

“不可能!我大宋泱泱大国,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银子。”章惇不敢相信道。

经过铸钱监铸成的银币重量相等,统计其数量,就能估算银子的数量,按照朝臣的估计,目前所铸成的银币最多只占总银两数目的一成。

也就是说,至少还有九成的银子流落在民间。

“不错,天下至少还有九成的银两被百姓收藏,或许在宝库里,或许被埋在了地里,然而其不将其送到皇家银行,范某又能如何?”范正无奈道。

满朝百官不由陷入了沉默,更有人眼神闪躲,很显然藏起来银两的自然也有他们家族。

“不如官家下令禁止用银元宝交易,一律采用银元计算。”蔡京心中一动,提议道。

蔡京不愧是后世的奸臣,轻易的就找到了普通百姓的破绽,如今银元盛行,假银盛行,交易不变的银元宝已经没落,趁机禁止用银元宝交易,定然可以让一部分银元宝流落到朝廷手中。

范正摇了摇头道:“此法虽然有效,但是收效甚微,毕竟虽然禁止银元宝交易,但是银子本身就可以当钱花,但凡将银两藏起来的大多都是不缺钱花的之人,恐怕也不会轻易的将银元宝换成银币。”

百官不由颔首,别说是那些地主老财,就是他们也不会将已经藏好的银子轻易拿出来换成银元。

就在百官愁眉不展的时候,范正却话语一转道:“不过,想要让那些嗜钱如命的地主老财将钱财挖出来,换成银元也并非没有方法?”

“当真?”赵煦不由惊喜道。

满朝百官也都不信的看着范正,要知道对于那些地主老财来说,银子可是他们的命根子,又岂能甘愿交到别人的手中。

范正自信道:“此方乃是以利相诱!”

“以利相诱?”满朝大臣顿时大为不解道。

范正解释道:“那些地主老财将银子藏起来,一来是为了安全,二来是为了积攒家财,如果朝廷能够满足以上两点,还能让这些地主老财有利可图,就能让这些地主老财主动将银子送到皇家银行。”

百官眉头一皱,范正说的轻松,然而以那些地主老财的吝啬的性格,恐怕根本行不通。

范正朗声道:“民间什么地方藏钱更安全,无非是家中夹墙里、床头下,大树下、茅坑边,猪圈旁。”

范正说着,朝堂百官的脸色不由一变再变,很显然范正此言正中他们心中最隐蔽的藏钱地点。

“如今皇家银行准备变法青苗钱,除了发放青苗钱之外,还将会向民间收取青苗钱,活期年息三毫,死期年息两厘。”范正郑重道。

“何谓活期,何为死期!”赵煦大为不解道。

“活期就是百姓将钱财存入皇家银行,可以随用随取,而且皇家银行也会支付一定的利息,虽然年息三毫不多,但是总比放在手中安全,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范正回答道。

“那死期呢?”范纯粹大感兴趣道。

范正回答道:“死期就是将日子定死,也称之为定期,比如说,三月、半年、一年,或者三年五年。当然时间越短利息越低,时间越长,利息越高,一年期的死期利息是年息二厘,五年期的死期利息最多也不过超过三厘。”

“既然如此,我还不直接购买国债算了,国债的利息更高。”蔡京顿时嗤之以鼻道。

范正解释道:“死期相对于国债也有一定的优势,虽然死期的日期固定,但是并非固定不变,如果百姓急需钱,同意放弃死期利息,也可以按照活期的利息随时取出,而国债则不然,不到期限不会兑付。”

众人略微思索,活期灵活安全,定期利息高,又有反悔的机会,相比于国债,的确有不少优势。

“而且日后国债也不是随时都能买的,如今大宋的一千贯国债仅仅一个月就已经售空,其余日子根本没有过在售卖,再则日后皇家银行将会大量持有国债,一来是为朝廷快速提供钱财,二来,皇家银行也需要盈利,以支付活期和定期的利息,这样留给民间和百姓购买国债的机会就少的多。”范正坦然道。

百官嘴角一抽,朝廷发放的国债利息是三到五厘,而范正给民间青苗钱活期的利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死期的利息只有两到三厘,其中的差价可想而知,更别说还有青苗钱一分的利率。

“如果天下的钱财全部都集中在皇家银行,恐怕单凭这些收入,根本不足以支付庞大的利息。”蔡京质问道。

百官顿时眼神凝重,大宋民间的钱财何止百万万贯,如此庞大的数目,如果集中在皇家银行,那将会是何等的巨财!单单利息就会压垮大宋。

范正大手一挥道:“这有何难,如果存入的青苗钱过多,皇家银行则将趁机降低利率,如此一来支出就会减少,如果存入的青苗钱过少,皇家银行则会调高利率,吸引天下百姓存款,总之,皇家银行可以少赚,但是绝对不会亏。”

“可以少赚,但是绝对不会亏!”

百官仔细品味范正此言,不由感慨万分,以范正点石成金的手段,朝廷越觉得让范正主掌皇家银行乃是正确之举。

如此一来,皇家银行还真的是大宋的摇钱树,大宋冗费的顽疾或许有望缓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