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场沉浮多年的章合如何看不出恐怕刚才那些得到提拔的官员们早就已经是陛下的人了。
之前装作反对不过是防止提拔他们遭到官员们的反对而已,如今他们一得到提拔,整个集体的力量和话语权都得到了提升,自然也就不再装了,这才会有如今的情况出现。
章合只是不知道,陛下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悄悄布局的,居然在他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拿下了那么多的官员。
如此一来,有了皇党的陛下,百官就再也不能倚仗人数优势对陛下进行胁迫了。
这朝堂看来是要变天了。
拢了拢手,章合低下头沉思,对于如今朝堂上的变化他已经不在意了,如今陛下大势已成,由姜和主导选拔新官员之事已成定局。
等新的官员填补了底层官员的空白,有了如今这批官员加上新补的官员共同支持,这朝堂上就再也没有了能够反对陛下的力量。
陛下的势力会直接对剩下的官员们达到一种碾压的状态。
这无疑是在朝堂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
那么,作为百官之首的宰相,他章合又该怎么做?
这点让章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而本身就已经处于劣势的反对派,加上宰相突然不说话,更加处于劣势,面对满朝附和之声,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
最后只能无奈的眼睁睁的看着这项摆明了是要让陛下权力扩张之事通过了朝堂的决议。
目的达成的赵俊心里无疑是开心的,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
今天除了让姜和负责补充新官员一事,他还有一件事必须做。
那就是全国寺庙普查!
由于佛寺的特殊性,像是大相国寺这种情况赵俊并不相信只是个例,更大的可能是并没有被爆出来。
而且大相国寺可是在汴京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军队居然在大相国寺收集到了足有五万顷土地的地契,那在那些土地众多的地界,当地的佛寺又有怎样庞大的产业?
对于如今的大宋来说,税收是极其重要的,不可能每年都让云州郡来支撑整个大宋,那就算把云州郡卖了也撑不了几年。
而想要让关内自立,最重要的就是让关内的税收得到提升。
去岁在匈奴入侵前,经过秋收大宋的税收达到了两亿贯,也就是两万万两白银的地步,这其中七成都来源于商税,大宋的商税极其庞大,沿海的海贸更是每年都能给朝廷带来极大的收益。
除此之外,土地税和其他税夹在一起只占大宋税收的三成,其中土地税居然只有半成的半成!
这是什么概念?
这也就是说,整个大宋,万万里江山,近十万万亩耕地,只收到了土地税五百万贯!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五百万贯很多吗?
不!
正常朝廷一年交两次税,分夏税和秋税。
其中夏税收银,秋税收粮。
不过许多远的地方为了运输方便都会把秋收的粮食换成银钱运往汴京,不然光是路上恐怕就会把收到的粮食吃的七七八八。
换算过来,一年每亩地会交两次税,其中至少八成都是会是以钱的形式交了税,而剩下的两成则是因为朝廷对于粮食的需求,必须交的实粮,被朝廷用来供给军队储备官仓等必须用粮食的地方。
八成的田税才只有五百万贯粮税收,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田税全部换算成钱来算的话,一年的田税也就在六百二十五万贯左右。
大宋十万万亩土地,平均下来每亩地一年只交了六点二五文钱!
这可能吗?
若是每亩地每年的田税只有这点,那大宋的百姓还会过的如此困难吗?
这不就是扯淡吗!
事实就是,大宋十万万亩土地,真正交税的不到三十分之二!
那另外三十分之二十八的田税都去哪儿了?
答案是在兼并了土地的人手中,而他们通过各种方法逃避了税收,造成了本来每年田税换算成钱应该达到一亿六千万贯的田税,只收到了六百多万!
大宋如今一年的税也才两亿啊!
少了整整一半!
这国家要不是有商税和其他税顶了那么多年,光靠田税早就完蛋了!
这点朱家皇帝有话说。
赵俊不知道寺庙在这几年占了多少份额,但是既然有了大相国寺这么个椽子,那不趁机把全国的佛寺搞一把,给朝廷增加岁收,拿回一些土地,赵俊自己都会感觉对不起自己!
“咳咳!诸位爱卿!”
在姜和主导填补底层官员之商议的差不多时,赵俊忽然轻咳两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在朝廷上的官员们将注意力看过来时,这才缓缓开口道:
“诸位,今次若非朕无意中发现大相国寺的龌龊,至今恐怕大相国寺这样的毒瘤依然会留在汴京毒害着一个又一个大宋的百姓。
而从此次大相国寺的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佛门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法以及依此形成的便利,对于那些违法之人来说是多好的一个逃脱罪责的借口和方法。
只要找个寺院出家,那以往的一切罪孽就可以全部如过往云烟,一笔勾销。
这样的做法,对于那些被害人而言是多么的不公,多么的讽刺,恶人得不到恶报反而能够获得功德这岂非是倒转了天理伦常?
加之寺庙吸纳四方烟火,清净的寺庙常常会被金银铜臭之物所侵染,从而导致僧人六根不净,妄生欲念,更有那不法僧众借此大举敛财,行不义之事,兼并百姓土地致使无数百姓失去赖以为生的根基。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已经充分的说明了天下寺庙,已经到了朝廷不得不管控的地步了,若是再依此放任下去,我大宋的江山都有根基不稳之患!
故而为了清除此患,朕决定,自即日起对天下佛寺进行普遍!
寺内所有僧众清查身份,凡有曾经获罪者,不得以僧人之身份免除刑罚,当全部抓捕归案,消除度牒。
而每寺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