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孙承宗来着不善,李献忠准备翻脸(求追订月票)

从远处看,山海关的城墙高大坚固,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将北方草原与中原大地分隔开来。

城墙上的城楼和瞭望台巍峨耸立,尽显关口的雄伟。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与近处平坦的河谷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这里地势险要,城墙直接延伸至大海,无愧为山海之名。

同时这里也是辽东抵御外族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这里被外族突破,那么整个中原就将门户洞开。

宣府副总兵马世龙说道:“这里守备森严,乃是不可逾越的雄关,孙阁老怎么还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此时孙承宗那深锁的眉头才稍有放松,他说道:“马副将你可觉得这里同其他九边各镇有啥不同?”

马世龙说道:“并没有啥不同啊,只是如今正值寒冬,其他边镇路上看不到多少行人,而这一路上却发现不少百姓都拖家带口的向着关外进发。”

如今北方大旱,各镇屯边的军田几乎都没有多少收成。

尤其是陕西,榆林、固原两镇几乎是颗粒无收,辽东也同样遭遇了大旱,可这苦寒之地却能不断的吸引百姓前来。

去年李献忠赴山东平叛时也曾一举将二十多万叛民全部移往辽东。

原本内阁就一直担心辽东李家尾大不掉,若只是军事上的强大,朝廷还可以通过控制饷银,军需拿捏住李献忠这个辽东经略。

可如今辽东的人口不断增加,就说明李献忠非但不缺少粮食,还能有足够的粮食吸引这些流民进来辽东。

这绝非是一个好消息。

马世龙一个武将自然无法体会孙承宗的忧虑,此时他也只能说道:“看来辽国公治辽有方啊!”

很快山海关总兵李怀忠就亲自将孙承宗一行人迎入了关城。

李怀忠说道:“山海关南起老龙头、北止九门口,全长近60里,沿线共分布有9座城堡、10大关隘、43座敌台、51座墙台、26座烽火台、12座墩台。”

“目前山海关全路总共有精骑三千,步师九千,总计1万2千人。”

孙承宗说道:“我记得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山海关全路有2万5千人,如今不足当初的半数,这些兵力可还够用?”

李怀忠说道:“其实平日里负责守卫山海关的步卒只有五千人,三千骑兵乃是作为机动兵力随时准备驰援的。此外从这里一路向北中前所、前屯卫、中后所、中右所各自驻兵500,宁远卫驻军两千。”

孙承宗这才想起来,去年李献忠撤销了宁远路,将其一分为二,宁远卫以南划归山海关,以北划归广宁。

其实山海关的防区已经比原来要增加不少了。

李怀忠接着说道:“如今建虏已经被辽国公平定了,漠南蒙古的林丹汗正忙着同新晋崛起的台尔汗宰赛争夺漠南蒙古的霸权,双方已经打了好几年,根本就无力进犯我大明。如今这些兵马守卫这里是足够的,末将手中还能握有三千机动兵力。

孙承宗满意的点了点头。

也只有李献忠治下的辽东镇兵马是实数。

目前边军普遍兵马只有在编的七成,用他们的标准肯定觉得兵力不够。

其实一两半的月饷还是有些低的,内阁也讨论过将各镇的空饷去掉,提升士兵的月饷。

不过这样一来大概率是支出增加,空饷继续,最终只能作罢。

以大明目前的财政状况走精兵路线是必然的,可要查出各镇的空饷谈何容易?

有时候他倒是佩服李献忠的手段,据说他在开原一上任就严查空饷,并借着这个机会,将所有和他不是一条心的人给换掉了。

京营的水实在是太深了,这次能让他们主动去掉三万吃空饷的名额已经是冒了很大风险了。

孙承宗又指着山海关将士的鸳鸯战袄说道:“我巡视九边各镇,大多数将士的战袄已经破败不堪,为何山海关将士的战袄看起来如此崭新?”

他一问还真是难住了李怀忠,如今辽东镇麾下的所有将士其实已经全部配备了重布棉甲,这些鸳鸯战袄平时几乎都不穿,能不新吗?

为了避免引起朝廷的忌惮,李怀忠才让部分将士换上这些鸳鸯战袄的。

他说道:“辽国公上任伊始就下令辽东将士严格执行三年发一套的战袄的规定。山海关的将士们在入冬前才刚换了新装,自然是格外爱惜!”

这又是辽东独享的特权了,九边各镇都是巴结武库司的官员好讨要一些装备物资。

只有辽东镇是反过来的,武库司根本就不敢克扣辽东的军资。

除非是武库司的郎中不想干了,不然谁敢惹到李献忠这个杀神?

当初武库司郎中武大器就是因为得罪了李献忠直接被抄了家。

加上兵部的熊廷弼又是李献忠的人,就更没人敢在辽东的军资上做文章了。

孙承宗只得说道:“辽国公治军严明,实在是各镇的典范。”

出了山海关之后,他们就踏上了官道。

战马在这种水泥修筑的道路上不受到天气以及地形的影响。可谓是通行无阻,行军速度也大大的提高了。

他们在疾驰了一昼夜之后居然抵达了200里外的宁远。如果是一人双马或者是三马可能推进的速度更快。

当然孙承宗等人能达到这个推进速度,还是得益于他们能够在沿途的驿站及时更换马匹。

孙承宗一路上先后经过了广宁、辽阳、沈阳、铁岭,终于抵达了开原城。

虽然辽东巡抚府以及蓟辽总督的驻地都在辽阳,不过李献忠还是喜欢呆在开原。

所以目前辽东经略的驻地在开原,当然他的辽国公府也在开原。

此时孙承宗已经在蓟辽总督阎鸣泰以及辽东巡抚张文炳的陪同下来到了开原城。

原本周十三里的开原城已经满足不了开原的需要了,由于大量的商贾云集,导致开原城内的地皮紧张,所以开原又新建了一座外城。

开元的外城城高三丈(约10米),略低于内城的3丈5,不过周长却达到了惊人的32里。

就算是放眼大明这也算的上是一座大城了,甚至超过了辽东的首府辽阳(24里)。

望着这座规模宏大的城池,孙承宗说道:“没想到这开原的规模如此宏大?”

辽东巡抚张文炳原本是开原知州,这开原的城墙自然是他的杰作。

张文炳说道:“孙阁老忘了,去年开原已经由路城升格成了镇城了。如今整个辽东地区有三座镇城了,分别是辽西的广宁,辽东的辽阳以及这辽北的开原。”

此时李献忠也已经亲自在开原城外迎接孙承宗了。

他说道:“孙阁老一路巡视大明九边实在是辛苦了,辽东乃是苦寒之地,城外风大,还请城内一叙。”

入城之后孙承宗更是被开原的繁华给惊艳到了,城内非但商铺很多,充斥着各种天南地北的货品,就连青楼同酒肆都十分热闹。

此刻他根本就不觉得自己是置身边塞,仿佛是来到了江南。

孙承宗说道:“开原如此规模恐怕有20万人了吧?”

张文炳说道:“开原城目前的居民以及常驻的商贾大约有15万人的样子,不过以开原城的规模容纳20万人也是没有问题的。”

孙承宗又问道:“我这一路上看到大批流民涌入辽东,不知如今辽东有多少人口了?”

张文炳说道:“如今辽东刚刚设置了平虏县,加上宽甸地区重新纳入了大明的治下,故而有大量土地需要开发,目前整个辽东不算女真三卫的人口为270余万!”

这个数字还是让孙承宗感到比较意外的,因为它已经超过了万历初年辽东兴盛时期的250万人。

他说道:“看来辽东的发展势头不错啊,张巡抚治理有方啊,如今应该能够增加不少赋税吧?”

一旁的阎鸣泰同李献忠不停的在用眼神暗示张文炳少说两句。

结果这货似乎是表功上了瘾,在孙承宗的引导下,不断的透露辽东的虚实。

辽东的成就有多少是他这个辽东巡抚干出来的,难道他自己没有数吗?

于是阎鸣泰直接说道:“辽东的人口是增加了一些,不过这些新打下的地方都是属于开荒,所以第一年是免税的,后面也都是减半。故而目前还看不到太大的效果,不过相信几年后,税收会大幅提升的。”

李献忠也说道:“如今辽东为朝廷提供铜矿,加上开原广宁两地的马市收入,以及各地的商税田赋如今一年也能为朝廷上缴一百多万两白银!”

孙承宗满意地说道:“辽东的确是潜力无限,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能独立承担辽镇的饷银了吧?”

这个孙承宗果然是来者不善!

李献忠说道:“这是自然,目前朝廷在辽东的支出是一年比一年少,收入却是每年都在增长,这是早晚的事!”

“辽东目前土地尚有富裕,可以接纳一些关内的流民,也算是替朝廷解决了一大困难!”

孙承宗说道:“去年那些山东的白莲教余孽还算安稳吧?”

李献忠说道:“他们如今在平虏县,有自己的土地,过上了安生的日子。自然不会再想着造反,平虏县县令卢象升干得不错,本公正想嘉奖他!”

孙承宗说道:“本阁也正想去平虏县看一看,昔日鞑子的都城,如今在我大明的治理下是何景象?”

很快孙承宗就发现,其实开原城的守军并不多。

正常情况下开原这种位于边塞的大城,至少也需要一两万人驻守,碰到情况危急时就算驻扎个三五万人也是很正常的。

他问道:“我看到辽国公给朝廷的奏报上,整个开原路只有1万2千人驻守,这些兵马怕是防守开原城都够呛吧?”

李献忠说道:“开原三关之中的南关如今已经不是边关了,所以北关同西关各驻扎两千人马,南关仅驻扎一千人。”

“开原城其实也只有三千守军,不过城外就是‘辽东铁骑’的大营,所以开原城绝对安全。”

孙承宗如今也走过了辽东的大部分地盘,他发现其实李献忠留在各地的守军都不多。

就算是自己的大本营开原城也就这点守军。

看来这次裁军也确实为难他了。

很快他们就来到了开原城的松鹤楼,李献忠在这里设宴替孙承宗等人接风洗尘。

虽然李献忠并没有将天上人间开到这里。

不过这松鹤楼也是情报司下属的一个据点。

这里的橱子也是从天上人间培训出来的。

因此各种美食可谓应有尽有。

不但有江南的叫花鸡、龙井虾仁、扬州狮子头、松子鲈鱼等名菜,还有京城天上人间的开水白菜、佛跳墙、八宝鸡丁以及辽东的小鸡炖蘑菇、烟熏樟子肉、炒鹿筋、烤全羊等。

各种琳琅满目的菜式着实让跟着孙承宗跑了几个月的马世龙等人大开眼界。

就连见多识广的孙承宗也是吃的不亦乐乎!

吃饱喝足之后自然是谈正事了。

很快众人便识相的退下,只留孙承宗同李献忠两人在对饮。

孙承宗说道:“此次本阁前来辽东其实并非是为了削减辽东的兵马。”

“辽国公麾下的将士都是满编的,9万人马要从山海关,一直驻守到遥远的努尔干都司,已经是捉襟见肘了。”

孙承宗这番话倒是让李献忠颇感意外,这老头花了几个月时间跑遍了整个九边难道不是冲着自己来的?

反正李献忠是不信的。

他说道:“孙阁老能够体会辽东的艰难本公甚是欣慰!其实辽东的兵力已经不够了,但既然陛下有意削减九边兵力,本公自然要率先为九边做出一个表率!”

孙承宗说道:“其实陛下想要削减的是各镇吃空饷的数量,而并非是辽国公麾下实际的兵马裁撤。”

如今大明朝廷财政顶不住了,朱由校想削减空饷他信。

但若说他们没针对自己那就是坟头上烧纸——糊弄鬼了!

自己提出削减五千人的时候也没见朱由校阻止自己,现在跑来说啥风凉话。

虽然他一时半会也搞不清孙承宗葫芦里卖的究竟是啥什么药。不过还是笑着说道:“孙阁老这次让京营削减3万人可是替朝廷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销,实在是劳苦功高!”

孙承宗苦笑道:“别人不清楚京营的情况,难道辽国公还不清楚吗?”

“京师三大营在编人马17万,实际的兵力恐怕只有6万之数,削去3万也不过是减了个零头都不到!”

李献忠对于京营的情况自然是一清二楚的。

不过他还是故作吃惊状,说道:“京营兵员不足之事,本公也有所耳闻,却不料居然如此严重?”

孙承宗接着说道:“京营事关京师的安危,又非勋贵重臣不能委派。这普天之下,能够为陛下排忧解难的恐怕也只有辽国公了?”

靠,原来在这里等着老子!

接手京营,开啥玩笑?

先不说自己接手京营要回到京师那个囚笼。

京营每年近200万两银子的空饷几乎半个朝廷都在吃。

兵部、吏部、户部的高级官员谁没有参与其中?

还有整个京营的将领,相关的太监。就是魏忠贤同内阁大臣也没有少从英国公同成国公那里拿好处吧?

李献忠甚至怀疑当初万历都有从他们身上拿好处。

不然以万历那种雁过拔毛的性格,断不会容忍他们吃这么多空饷。

不过如今朱由校是在扮猪吃老虎,普通人还真看不透他的心思。

估计自己那两位老哥哥,成国公,英国公是把他当成一个不理朝政的“木匠皇帝”了,不孝敬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自己要是整顿了京营,几乎是同整个朝廷做对,那才是万劫不复。

真把这些人惹毛了,杀朱由校他们未必敢,不过杀自己那是肯定的。

纵然自己武艺高强,也有防不胜防的时候。

更何况自己还有老婆孩子,如今哈齐娅同海蓝珠都怀上了,自己的老三、老四也快出生了。

叫自己去得罪这么多人,这事李献忠铁定不能干啊!

他说道:“孙阁老高看在下了,京营的水实在太深了。您是帝师,又带着尚方宝剑。他们才卖了陛下的面子裁剪了3万人。”

“若是换成李某,恐怕能减1万人就不错了!”

此时孙承宗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他说道:“辽国公,这并非是孙某的意思,乃是陛下的意思!你真的不愿意替陛下排忧解难?”

李献忠说道:“并非献忠不愿意,实在是这件事情超出了献忠的能力范围。”

“陛下若是强行叫献忠整顿京营恐怕只会适得其反,引发朝堂甚至是天下的动乱!还请陛下三思!”

“我李家世受皇恩,不能眼看着大明因此陷入混乱!”

孙承宗叹息了一声,说道:“陛下可是对辽国公寄予厚望,您就不能像当初于少保那般力挽狂澜于既倒?”

李献忠说道:“想必孙阁老也很清楚于少保最后的结局,何况献忠的才情远不如于少保,恐怕就算是赔上了这条性命,最终还是耽误了陛下的大事。”

“我李家能如同黔国公沐家那般替大明看护好辽东也就心满意足了。”

“献忠只是一个武将,若是有人反叛大明,献忠定为陛下平叛。又或者陛下需要献忠替大明开疆拓土,献忠在所不辞。”

“京营之事献忠实在是爱莫能助!”

李献忠的反应其实在孙承宗的意料之中,他原本就属于搂草打兔子。

按照他同朱由校商议的结果就是试探下李献忠的反应,他要是肯去接经营这个烫手的山芋最好。

要是他实在不愿意,朱由校也不敢逼反他。

就算朱由校再天真,也不会认为手握辽东十万精锐的辽国公李献忠会因为他一道圣旨就乖乖就范。

所以他又准备坑一下这位辽国公了。

孙承宗十分为难的说道:“京营的空饷不解决,如今朝廷实在是无力足额发饷了。”

“想必辽国公也清楚,九边各镇除了辽东其实早就欠饷了。若是辽国公实在不愿意去整顿京营,那么今年辽东的饷银只能先发一半了。”

“不过辽国公请放心,只要大明的财政一有好转,陛下一定会优先补发的。”

李献忠心中怒骂道:靠,朱由校这个小阴B,原来是在这里等着老子!

感谢各位书友月票、推荐票、追订支持!

感谢书友“七杀手”、“安格玛污王”、“莫上阡”、“机械传动”、“唯一魔”、“淡淡的冰蓝”的月票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