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小皇帝下逐客令了,赵穆便说道:“臣告退!”
随后赵穆便跟着一个太监一同出了大殿。随后往宫外的方向走去。
望着赵穆离开的背影,小皇帝思虑了片刻。
片刻之后,小皇帝说道:“来人,即刻给朕拟旨,加封代侯赵穆为南阳郡公,食邑增至三千户。赐金牌赏御前行走。”
听到这话,站在哲宗身边的太监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见到太监不动,哲宗皇帝不由得皱眉说道:“你还愣着做什么?难道要朕亲自执笔不成?”
那太监见到小皇帝生气了,随后连忙跪倒在地说道:“请皇上息怒,只是加封臣子这么大的事情,皇上难道不应该与太皇太后和太后娘娘商议之后再行事吗?”
听到太监的话,哲宗甚是气恼,但他却止住了自己的脾气,随后和颜悦色的说道:“这件事朕之后会同太皇太后,太后严明的。朕只是加封爵禄并非是放下实权官职,太后和太皇太后想来也不会反对的。况且代侯即将要迎娶大理国的公主。”
“我大宋与大理皆是一国。让一国嫡出的公主嫁给我大宋的一个宗室末等侯爵,这让大理国的脸面往哪里放?方才代侯的话你也听到了,若是我大宋和大理能永修同好,那么可以免去兵戈祸患。而与大理国使臣的晚宴近在眼前,若是不加封代侯,大理国觉得自己失了颜面,回去之后点齐兵将与我大宋宣战,这责任你可担待的起?”
听到哲宗皇帝和颜悦色的“威胁”,这太监顿时被吓得面如土色。随即说道:“奴才万死!”
听到这太监怕了,哲宗微笑着说道:“既然担待不起,那么还不赶快拟旨。然后立即给代侯送去。让他以郡公的身份参加接待大理使团的晚宴。”
这太监连忙说道:“奴才遵旨!”
哲宗皇帝此时冷哼一声,随后便背着手漫步前往后殿,沐浴更衣,准备晚上的盛装出席。
不过这小皇帝一出了门,脸上的笑意便瞬间消失,脸上顿时的浮现了一层阴霾。
哲宗皇帝被一个太监折了面子,心里十分的不快。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因为现在哲宗皇帝尚未正式亲政,太皇太后高氏,还有皇太后并未将大权交由哲宗,纵使是皇帝的大印也在太监的手里把持着。而哲宗身边的太监都是大宋实际的“皇帝”太皇太后高氏安插在身边的,纵使是哲宗如今也不能轻易处置他们。
有的时候哲宗皇帝都感觉自己是个傀儡,是那被董卓,曹操欺凌玩弄的汉献帝。自己纵使有雄心壮志,也是难以施展。只能跟合得来的臣子打打嘴炮了。
如果不是因为哲宗皇帝权力有限,赵穆封的就不是郡公了,而是国公起步,郡王封顶了。
不过这对赵穆来说也是很大的提升了。
宗室爵位侯爵是最小的,而赵穆一下子从县侯直接升到了郡公,算是“连升三级”了。
赵穆回到驿站之后,阿紫也早已不见了踪影。
赵穆问起驿官的时候,驿官说阿紫被大理国的人接走了,赵穆这才放心。他倒是不担心赵穆的安全,只不过有些担心阿紫这丫头又给自己闯祸。
赵穆正在耐心等待着进宫的车驾到来,很快哲宗皇帝圣旨便到了。
尽管赵穆不知道是什么事情,但他感觉肯定是好事。
随后太监宣读了皇帝敕封赵穆为南阳郡公,而且还送给赵穆一块可以入宫行走的令牌的圣旨。
赵穆虽然心里有了准备,但听到直接封他为郡公,还是感觉有些出乎意料。
赵穆猜到了皇帝不可能让一个侯爵跟大理国的公主成亲。皇帝肯定会为了顾全大理国的面子而擢升自己的。
而这也是赵穆为什么一定要跟木婉清,不!是跟大理国的郡主成亲的原因。
只要大理国的使团一到,就算为了大宋的面子,那么自己都有更进一步的机会。
单凭一场联姻便可以进爵,这算是天下最划算的买卖了。
不过按照赵穆之前的预感,自己最多是从侯爵升到公爵。但没想到直接升到了郡公。
虽然是个郡公,但赵穆也注意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赵穆的食邑。根据大宋宗室制定的食邑基本标准,县侯五百,县公一千,郡公两千,国公三千,郡王五千,嗣王八千,亲王一万。皇帝额外加封的另算。
虽然赵穆受封的是郡公,但他的食邑却是国公的食邑,他隐隐的感觉可能是宫中那位没有亲政的小皇帝,最多把自己封到郡公的等级。既然位份不能再增加了,就只能多给自己食邑来彰显身份了。想到这里赵穆不由得一笑,他知道以后怎么和小皇帝相处了。
大约申时左右,皇宫的马车来迎接赵穆。赵穆也是换好了自己的衣服之后随车前往。虽然赵穆现在被封了公爵,但他穿的礼服还是自己侯爵时候的。毕竟时间太紧,重做衣服也有点来不及了,只能将就着穿了。
很快马车便抵达了皇宫门前,而参加宫宴的王公贵胄,文武百官们也都早早的抵达。
比起之前来,这帮人对赵穆倒是殷勤了不少,哪怕是贵为一部尚书的文武大臣们,见了赵穆也是毕恭毕敬的。
不过他们敬的可不是赵穆,也不是他的名爵。而是赵穆身后的小皇帝。
赵穆被封国公的事情,还有要迎娶大理国公主的事情。这些文武官员,皇亲国戚们都从自己的信息渠道里打探到了。
眼下赵穆得此殊荣,一下子成了皇帝眼前的红人,这些人自然要在赵穆真正发迹起来之前和他打好关系,至少不能得罪他。
而赵穆也在此时见到了一些有趣的人,其中有相国司马光,还有翰林学士苏轼,还有可能成为自己老丈人的忠孝王。
不过最令赵穆注意的还是其他的几位王爷,这些人都是哲宗的兄弟,其中有简王赵似,申王赵佖,而最令赵穆注意的还是端王赵佶。
在等待宴会入场的时候,赵穆的目光总是不由得盯着这位遗臭万年的宋徽宗。
眼下的端王还是个少年,但尽管他尚在少年,身上却显露出了一股轻挑之气。再看哲宗其他的兄弟们,虽然皆不如哲宗皇帝英气,但至少也比这货强。赵穆实在是想不明白,大宋群臣到底是抽什么风,放着其他人不选,竟然选一个二流子上去当皇帝。
如果不是碍于场合,赵穆真想一掌打死这个令汉人万古蒙羞的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