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洛阳时大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地直入洛阳,可等一切平息下来,完全捋顺,却已是三个月过去了。
赵明渊率军轻易地打下了洛阳,王世充不战而逃,此番消息早已传遍天下。
瓦岗军的兵威之盛,令天下震惊。
这让一众诸侯吓得纷纷厉兵秣马,想方设法地增强自身的实力。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统一天下的进程。
这三个月,李阀已经扫平了其西面的薛举,稳固了后方。
在接纳了王世充之后,自以为实力足够,更是让他拥立的小皇帝禅位,自称唐王,开始称孤道寡了起来。
有了李渊开头,一众诸侯也不示弱,纷纷称王。
窦建德自立为帝,国号“夏”,称雄河北。
宇文化及在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
梁师都联合突厥,自立为帝,国号“梁”,年号“永隆”。
高开道自称“燕王”,年号“始兴”,建都渔阳。
徐圆朗攻占东平,自称“鲁王”。
林士弘也自立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
李子通占据江都,自称“楚王”,国号“吴”,年号“明政”。
沈法兴自称“梁王”,建都毗陵,建年号为“延康”。
更有刘武周依附突厥,图谋帝业;朱粲这著名的吃人魔王趁乱为祸,自称“迦楼罗王”;李轨、高开道、汪华等大小势力也虎视眈眈,随时都有称王称帝的可能。
不过寥寥数月,天下称孤道寡者络绎不绝,很快竟已超过双手之数。
这样的风潮之下,赵明渊也不得不受其影响。
事实上,刚打下了洛阳之时,就有人旧事重提,请赵明渊称王。
这提议一出,立即便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毕竟与称王相联系起来的,便是建制。
称王建制主要是为了确立和维持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威,并借此来实现统一、稳定和治理国家的目标。
称王建制,这也意味着赵明渊要拉起一个朝廷的架构了,一切都将走向正规化。再不是像原来一样只有寥寥几人来运转的草台班子了。
这同样也意味着大家都要加官进爵,论功行赏了。
这种事情怎么会有人反对呢?
即便是赵明渊也无法忤逆众意。
刚开始,赵明渊还可以用大战初定军政大事乱成一团为由,暂缓此事。可随着,四方诸侯纷纷称王,麾下文臣武将纷纷觐见,他再也无法推辞了。
既然如此,赵明渊也不能落于人后,终于答应了下来。
并非他想尝尝称孤道寡的滋味,而是此事已成为了风潮,许多实力地盘都远不如他的诸侯都已经称王,他不好再拖延了。
毕竟许多外交商讨行文往来,别人都自称什么什么王,赵明渊却还称公称大帅,那岂不是要比别人矮了一头?
外交无小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方面自然不可以大意。
况且,称王也可以给麾下众人信心,表示自己志在天下,不会像寇仲、徐子陵那样半路撂挑子不干。
而且,封官封爵之后,将士们也才更有干劲嘛。
既然决定称王,首先自然要取一个合适的名号。
这个名号可不简单,甚至很大可能就是未来的国号,要流传数百年的,因此不可以轻易下定论。
于是,赵明渊便令人商议,消息传出去,顿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有人根据洛阳此处地理位置,取名为郑,似乎是春秋之时此地一个小国的称呼。
赵明渊这才明白,为什么原本的命运之中,王世充称王的时候,便称为郑王,原来就是这种来历呀。
这个国号听上去就不像长远的样子,赵明渊都没有让人怎么讨论,便直接否决了。
然后还有人提议定国号为宋,将来赵明渊就是宋王了,建立的国家便是大宋。
听到大宋,差点把赵明渊给气懵了。
虽然自己也姓赵,可怎么就要成宋王了。
这大宋竟然要提前数百年出现了,怎么回事?
要是真成了宋王,那非得把赵明渊郁闷死不可。
虽然大宋也流传数百年,在历史上不算是一个短命的朝代了。
可赵明渊宁愿称郑王也不会称宋王,那也太晦气了!
赵明渊忙问缘由,这才知道,原来春秋之时有一个国名为宋,便在郑国之东,现在也是赵明渊的疆土。
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这四位圣人皆出自宋国,是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
可无论宋国有什么来历,这个称号自然被赵明渊直接否决了,半点缓和的余地都没有。
即便钦天监有人说宋这个国号足有数百年国运,赵明渊也未曾有半点犹豫。
也有人提议,可以以卫为国号,便是因为瓦岗寨起兵于古卫国境内,算是以龙兴之地来定国号。
虽然以卫为国号的没有出过什么大国,但至少也要比宋要好得多。
因此,赵明渊并没有直接否决,而是留作备用,看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了。
既然国号大都是依春秋战国之时那些曾经存在的国家来起名,自然也有人建议,不如直接定国号为赵。
这正是赵姓的来源,也算是勉强能够体现赵明渊的来历不凡,是当初的皇族。
毕竟赵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叫这个称号也不算是辱没。
可既然都提到赵国了,自然也有人顺势提到定国号为秦。
秦国国君本就是赢姓赵氏,赵明渊要承接这个国号,也名正言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毕竟大秦一统六国,比之赵国要威武霸气得多。况且,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国也远不是赵国可以相比的。
或许,定国号为秦的唯一缺点,就是大秦名声不好。
毕竟数百年来,暴秦的名声几乎天下皆知。
而隋杨二世而亡,就是因为杨广的好大喜功,广建宫殿,营造大运河,三征高丽。不少人都说,杨广有暴秦之风,这才致使大隋灭亡。
因此,若是赵明渊定国号为秦,说不定就会有人在这上边做文章。只怕在有心人的煽动之下,会被百姓误解,认为赵明渊也是暴虐之君。
这倒是一个问题。
当然,对赵明渊来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李渊自立为唐王之后,曾封李世民为秦王。
若是自己也要号称秦王,总感觉好像被人占了便宜似的。
这怎么能行?
因此,虽然定国号为秦,自称秦王,让赵明渊也有几分心动,但最终还是搁置了下来。
最终,却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却又顺理成章的称号,那便是大明,而赵明渊也被称为明王。
之前虽然被称为明帅,但赵明渊也只以为是一个暂时过渡性的称号罢了,却不想此时又有人提了出来。可能要成为自己的王号,甚至是整个朝代的国号。
明这个称号好不好?
事实上,很好,赵明渊很是喜欢。
不和亲、不割地、不称臣、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对明朝最好的评价,也是赵明渊极喜欢的风骨。
因此,即便似乎有拾人牙慧之嫌,赵明渊却也把国号定为了明。
希望自己的大明,也能有这样的风骨。
然后,赵明渊自然也被称为了明王。
嗯,这就听起来不太好听了,总让赵明渊想起什么冥王哈迪斯、大轮明王鸠摩智。
这不是个好寓意呀!
不过,在这些选项之中,这确实是最合赵明渊心意的。
因此,赵明渊并没有再改动,明王就明王吧。
既然是称王建制,那么国号定了,国家将要施行的制度自然也要确立下来。
赵明渊所选用的自然也是明朝的内阁制度,这么算起来,这个国号确实合适。
明朝的内阁制度,几乎是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发展的巅峰。即便是嘉靖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天下也依然可以运转自如,便可见这制度的优越性。
事实上,这离现代的内阁制度也已相差不远了。
至于说明之后的清朝,虽然是封建王朝帝制的巅峰,可那只是皇帝权力的巅峰罢了。
那些大臣还算是大臣吗?
只是一群跪在地上的奴才罢了,不过是应声虫而已,毫无大臣的风骨,整个朝堂都只是皇帝的一言堂。
这并不是赵明渊想要的。
内阁制度虽然削弱了帝权,但同样也把宰相的职务分为内阁大臣,互相制衡,使其不能一家独大。即便是内阁首辅,也无法一手遮天。
当然,赵明渊之所以启用这个制度,自然也有另一项好处。
那就是,有内阁在,赵明渊这个皇帝绝对不会当得太累了。
赵明渊来到这个世界,虽然的确有解救天下百姓之心,也并非是要做个昏君。可也同样不准备被这个皇位绑在皇宫之内。
首批内阁大臣自然便是沈落雁、虚行之、魏征三人,有他们在,赵明渊相信即便自己离开洛阳,也不会有什么差错。
当然,既然称王建制,自然要论功行赏。
一众文臣武将自然皆有封赏,升官发财,自是不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