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少林终出 佛门分歧

赵明渊扫视着跟在师妃暄身后的几个佛门中人,却见为首的正是静念禅院的主持了空大师。

只看了空的脸色就可以看出,他身受重伤尚未痊愈。

毕竟了空昨晚被和氏璧的异力反噬,这才过去几个时辰罢了。没想到了空竟然拖着受伤的病体也要来对付赵明渊。

这是因为他被破了闭口禅,数十年的苦功白费,所以才深恨他吗?

可是,难道佛门以为凭借他们这些人就可以留下自己吗?

听到师妃暄的这一番话,各路诸侯势力也都显露出了然的神情,隐隐拦住周围的去路,站在赵明渊可能逃离的各个方位,围成了天罗地网。

群雄认为,佛门作出此举,看来已经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了。显然是要赵明渊死无葬身之地,才肯罢休。

看来佛门这是太恨赵明渊了啊!

不知道赵明渊到底做了什么事,以至于得罪死了佛门,让佛门采取这样极端的措施来对付他。

真的只是因为他偷了和氏璧吗?

恐怕不见得啊!

若是如此,佛门明明可以采取更适合的方法,罗列出证据,从而明正典刑,正大光明地对付赵明渊。

那样谁也说不出佛门做的有什么问题,完全没必要这样强词夺理,大失人心。

如今佛门的做法看起来霸气十足,说是赵明渊偷的和氏璧,就是他偷的,完全不需要任何证据。

可是这难免让众人感觉,这是佛门蛮不讲理,在以势压人,只是找一个借口来对付赵明渊罢了。

而且,这更是难免会让在场的众人有兔死狐悲之感

毕竟,佛门今天能够这样对付赵明渊,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冲着自己来呢?

佛门本就是势大,天下皆知。任谁统一天下之后,都必将会忌惮佛门。虽不至于灭佛,但必然也会对佛门作一些限制。

可佛门却不仅不加以收敛,先是用和氏璧来代天选帝,而后更是玩出了这一出。

这让大家怎么想?

要知道,周围这各大势力可都是统一天下的有力人选。

如今佛门敢当众展现他们的实力和霸道,岂非对将来的重祸之举?

以佛门的智慧,不会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可是他们还是这样做了。

既然如此,那么就必然有他们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所以,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赵明渊到底做了什么?

一众诸侯百思而不得其解。

听说是师妃暄认定赵明渊偷窃了和氏璧,难道是因为赵明渊对师妃暄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情吗?

不少人的思路难免想歪。

可看,看师妃暄的样子,却也不像。

真相到底如何,真是让人迷茫啊。

不过无论如何,若能除掉赵明渊这个强劲的对手,对他们众人确实是一件好事。

所以,大家都默契地没有阻止。反而帮助佛门结成包围圈,以防止赵明渊逃脱。

不过,大家也只是支持佛门动手罢了,并没有亲自动手的意思。显然,他们还是想要让佛门打头阵。

佛门就凭静念禅院他们这些僧人,自然是留不下赵明渊的,看来佛门还有后手。

佛门最知名的高手自然是四大圣僧了。

可惜,四大圣僧虽然实力不凡,合力有大宗师战力。但此时却身处天南海北,没有谁听说他们来到洛阳城的消息。

那么,想必佛门的后手便是散人宁道奇了。

毕竟早有传言,说宁道奇要在洛阳把和氏璧交给师妃暄,再由师妃暄来代天选帝,来把和氏璧交于天命之主。

这自然是佛门为了造势而提前放出的风声,否则谁又能察觉到大宗师的行踪呢?

既然如此,想必散人宁道奇必然就在洛阳周边。

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佛门又怎么可能会把这样强大好用的一股战力而弃之不用呢。

这是大家都能够想到的事,赵明渊自然早有准备。视线扫过天津桥下的几艘小船,或许那散人宁道奇就在其中一艘小船上玩空鱼钩钓鱼的游戏吧。

见群雄对刚才的说法有些不满,虽然没有人反驳,但难免会对佛门心生芥蒂。

师妃暄自然还要做些事情,好为佛门挽回一些颜面。最好的方法自然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正义之名来对付赵明渊。

可是,他们怎么也拿不出赵明渊出手偷盗和氏璧的证据。于是,便只有另辟蹊径了。

毕竟,正义的名字还是很好用的,不能完全丢掉啊。

因此,师妃暄便开口诉说起赵明渊在瓦岗寨所施行的政策,揭露他的种种“罪行”。

随着师妃暄的娓娓道来,众人终于明白了佛门为什么要这样不顾一切地对付赵明渊了。

没想到赵明渊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果然该死啊!

于是,这些高门大阀、武林门派皆是交口称是,表示师仙子言之有理,赵明渊确是罪大恶极,罪该万死。

可是,人群之中,有些人却神色变换,什么也没有说出口。

他们却是一些出身寒微的义军首领以及一些武林散修。

同世家贵族、武林门派这些既得利益者不同,他们与赵明渊更能共鸣,也更加明白赵明渊的这些举措能给天下百姓带来的好处。

尤其是其中不少义军首领,本是出身贫寒,因为杨广的暴政而活不下去了,这才起兵造反的。

那可是掉脑袋的事情啊!

许多人起事本就并非为了个人野心,而是为了心中的公义。

只不过随着势力的发展,不少人渐渐生出了野心,也忘记了昔日的初心。

如今,知道了赵明渊的种种举措,不少人不由得心生惭愧。虽然碍于大势,并没有人出口声援,但心中却对赵明渊好感大增。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同样,阶级利益不同,很多事情说了也没有用。

毕竟,屁股决定脑袋。

因此,对于师妃暄的这一番话,赵明渊并未反驳。

不过,赵明渊身后却忽然有一僧人出声辩驳,说道:“说了半天,师小姐也未曾说出赵公子同和氏璧失窃有关的半点实证。

至于赵公子在瓦岗寨所施行的治理政策,贫僧也听不太懂。

可是,只要赵公子未曾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那这些凡尘俗事,却不是我们佛门中人该关心的。

师小姐还是说说这和氏璧之事应该怎么处理吧?

无关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大惊。

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佛门内讧了?

众人自然早已看到赵明渊身后围着十数位手持禅杖的武僧。但众人都以为那是佛门中人,是一同来对付赵明渊的佛门武僧。

毕竟,他们这些僧人虽然从服饰看来并非静念禅院的僧人,可显然也是佛门中人。

因此,大家都把他们当作是佛门请来的帮手。

而之所以他们站在赵明渊身后,想必也是想要截断赵明渊的退路。

甚至连师妃暄还有了空这些人,也以为这些不请自来的僧人是前来助拳的。因此,并不以为意。

没想到,此时为首的这武僧开口,众人才明白过来。原来他们竟然是站在赵明渊那一方的。

开口说话的自然是来自少林寺的昙宗,他身后的这些和尚自然就是来自少林寺那些棍僧。

少林寺乃是禅宗祖庭,别人可能还不是太清楚,可是佛门中人自然明白。

说起来,名闻天下的四大圣僧就是天台宗的智慧大师、三论宗的嘉祥大师、华严宗的帝心尊者以及禅宗四祖道信大师。

可是代表佛门禅宗一脉的四祖道信大师,和少林寺关系却并不是多么和睦。

从禅宗祖师达摩到二祖慧可禅师、三祖僧璨禅师,他们更多是“行无轨迹,动无彰记”,也就是采取一边游化一边普法的方式,或者是在某个地方隐居,传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所以,这三位祖师收的弟子数量都很少,整个禅宗的普及更是有限,往往只局限于一个地区而已。

但是四祖道信改变了这种传教方式,他开始建造寺庙,然后固定下来,一边修行一边收徒,最鼎盛的时候弟子多达五百,而且名声传遍全国,禅宗这才真正地得到了普及,也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

达摩曾经云游嵩山少林寺,并在那里面壁禅定多年。因此少林寺号称禅宗祖庭,向来以禅宗正统自居。

但禅宗的衣钵却一直流出于外,不管佛门公认的禅宗二祖、三祖还是四祖,都并非出自少林寺。

禅宗被他们这些外人发扬光大,这又置禅宗祖庭少林寺于何地?

这自然让少林寺感觉脸上无光。

就如同张三丰出自少林寺,最终成为开门立派的大宗师,最恨他的人,正是少林寺。

好在,不同于张三丰的转佛为道,至少他们依然都是佛门禅宗,很多时候还是一致对外的。

只是双方都自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禅宗正统,他们之间的纠葛也是说不清。

见少林寺竟然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而且是站在赵明渊那一边的,群雄也乐得看戏。

毕竟面对佛门这样的庞然大物,不管将来是谁得到天下,都难免要仰人鼻息。

若是佛门之中出现内讧,从而发生分裂,进而实力大损,那就再好不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