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是个人才

尤其庭岁寒做事很是有分寸,只寻那些从百姓身上搜刮出的粮食,并未拿去他们家中钱财,所行也并非是土匪行径。

从县衙府中带着一车车粮食出来,一行人直奔城门口而去。

城门口已然摆起了征兵的排场,翟耀和两个百夫长坐在桌前,有意向加入的便排队去登记。

说是排队,其实也没几个人,三三两两的,看样子也只有三四十个的样子。

其余人多是围在周围看热闹,也有踌躇不前的年轻人。

庭岁寒还眼尖地看了一场热闹。

年轻人被老母亲拽着去排队,可年轻人就是不肯。

“母亲!家中只有我一个男儿,若是我去参军,将来您要如何办?”那年轻人眼眶通红。

老母亲却是倔强:“不可如此小家子气,如今正是国难当头,你不想着为国为民,反倒只想着我?你父亲在世时,是如何教你的!”

年轻人闻言不敢多言,可站在原地的步子却是一动不动,任凭母亲如何拽都定在原地。

庭岁寒挑眉,或许是老年人力气不够拉不动,但这年轻人的下盘倒是稳当。

只是这年轻人说得对,家中若有老母,而只有自己一个孩子,还是莫要去赴险境了。

战场上凶险,若是因此丧命,老母亲日后可就真的无所依仗了。

尤其现下还是乱世,老人独自一人更是没了生路。

不再看向那母子,庭岁寒坐着轮椅径直穿过人群走到了最前方。

翟耀与两人看到庭岁寒后皆是惊喜:“庭姑娘?那边的事办完了?”

庭岁寒笑着点点头,指向了身后的那一辆辆装满粮食的车队:“诸位,所有今日参军者,皆可领一斗黍米。”

庭岁寒此言一出,四下皆是沸腾起来。

“还有这种好事?”

“我怎么不信啊...”

“瞧着后头的那一车车粮食,难道是真的?喂!丫头,你莫不是在诓骗戏耍我们?”

翟耀闻言冷哼一声:“怎么说话的,庭姑娘岂会偏你们?此言自然是真的,你们几个,现在就去分粮!”

不少人闻言皆是惊喜,排队的队伍瞬间多了三四倍。

方才还在担忧自己老母亲的年轻人也不拒绝了,顺势就进了队里。

一斗米或许不多,省着吃也只能吃十多天,但现下的情况是家里米缸已然见底,莫说一斗米了,就是有一斤米,他也会去拼了命地干。

庭岁寒见状笑了笑,点了点头。

这个时代的士兵其实都是没有银子拿的,军饷便是粮食了。

除了日常的军粮外,也会按月分发一定量的粮食。

贫国的将士便拿这些去养家了,而富足一些的,卖掉便能换些银子。

毕竟这是乱世,乱一些的国家,只要是能拿得起刀兵的男儿便都是兵,朝廷才不给你发钱,有地吃就不错了。

可以说是只要管饭,就有人来上班。

不仅如此,丧命的概率还很大。

庭岁寒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队伍,不在说话,只坐在后头静静的看着翟耀几人问话。

“姓名,年龄,家住哪里祖籍哪里,为何参军等等。”

“张水,二十有三,家主涿水县,祖籍涿水县,为了...呃,为了”

那人噎了半晌,视线一直盯着前方马车上的粮食,嘴上却是犹豫。

后头的人机灵些,低头在他耳边道:“报国,就说报国。”

那人眼睛一愣,点点头道:“对!我是为了报国参的军!”

坐在桌后的百夫长李四早已看穿一切,却也没说什么,点了点头开始动笔在纸上写东西。

翟耀,与两个百夫长李四,林毅,都是识字的,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被选做百夫长。

这年头的读书人很是稀少,也会受到普通人的敬重,因此二人当百夫长,几乎不会有人不服。

李四翟耀等人深知此时不是挑人的时候,尤其是二十多岁的青壮年,正是他们需要的。

因此哪怕志向不明,也可收下。

三人一边收人,一边心中已经开始算计着要如何训练这群新兵。

“秦立,二十有六,家主也住涿水县,祖籍涿水县,如今国之有难,在下身为大丈夫,自当为国效力,举起刀兵,讨伐南蛮!”后头的人显然是个机灵的,说得很好。

李四见状笑了笑:“你可识字?”

“在下略识一二。”那人笑着点了点头。

李四眼睛一亮,转身看向庭岁寒:“庭姑娘!这是个人才啊!”

庭岁寒笑着点点头:“无妨,先记下名字,晚些时候再说。”

那秦立见是个女子在主事,面上略有些不快,看向庭岁寒的眼神明显有些不悦,收了笑意点了点头站到了一边。

庭岁寒自然看到了秦立的表情,她心中却只是摇头。

越是读过书,见识越多,便越是难收服,尤其在这个对女性及其有刻板印象的时代,常识便是女子应该深居内院不问外事。

可惜,庭岁寒倒是想宅在家里吃喝玩乐,可她要是真这么做,萧国马上就要被灭了。

她这些天日日辛苦到半夜四五点,甚至有些习惯这样的日子了。

唉。

征兵有条不紊的进行了下去,最终只收到了秦立一个识字的,旁的人大多都是十多岁往上,四十岁一下的青壮年,约有贰佰三十人左右。

这般收获已是不错,本以为这个只剩老弱妇孺的城内不会有多少人了,没想到竟还有两百多人。

庭岁寒看得出来,涿水县的年轻人几乎已然参军。

粮食也只发出去了二十多石,余下的粮食也还剩下不少,庭岁寒先前想做的事,倒是有机会做一做了。

她没想到那刘地主会没品到那种程度,按照庭岁寒先前的预算,城中斗有饿死人的情况了,粮仓或许没剩多少。

结果到了才发现,县衙内的粮仓竟是满的,那些人竟黑心至此,不顾城中饿死的百姓也不开粮仓。

这里粮仓本就是为了赈灾所设,如今自然也该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