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州逐渐涌入的流民数量从一个月前总量不到千余人,保障到一天一千······一天两千······一天三千······直至无法统计,这些人抱团迁徙在官道上,拖家带口、成群结队,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一看到穿着整齐制服的大同区士卒,就立马缩成鹌鹑躲到树林和荒草野地中去,所以流民的准确数量,丐帮长老总会到了今天已经很难做出准备判断统计了。
而新来到海东州的这些流民,竟然大多还是边关百姓,有的还是隔壁州府驱赶来的本地土著,隔壁已经闹起了灾荒,紧闭城门不愿意收留更无法救济流民,官吏们为了了事甚至有意在流民中散布海东州正在救济灾民的谣言,想要把流民骗往丐帮治下,来缓解他们的压力。
齐楚一开始得知有成伙流民抵达海东城外,很是开心,因为这样的现象代表了朝廷彻底失去了对老百姓的保护能力,这种能力往往具有附带的人身依附属性,用人话讲:
没有能力保护老百姓的官府,也就没资格成为控制老百姓的官府,就算明面上还能维持住,但内里是个什么样子,恐怕就不容乐观咯。
齐楚接纳了这些流民,让这些人在海东城外扎营,并且真的开锅煮粥,救济流民和难民,给这些人生存的希望。
同时派出丐帮手下的唯一一支军医小队,对这些流民进行义诊和免费派发草药,治病救人,同时也是检查这些人当中是否有人患有恶性传染病,给海东城带来灾难。
除了住所、粮食、医疗之外,他按照流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没五百人划分出一片区域,外派五人一个班的长老会,帮助这些流民尽快搭建出能够防风御寒的木屋,同时让这些人轮流到城外伐木,收集御寒的燃料和房屋建设材料······倒也不是不愿意让这些人进城,齐楚也不怕城内土著有意见,这城池现在是丐帮的,城内有的是空置房屋和土地拿来安置流民,在这件事上无须看谁的脸色。
只是,只是嘛,这人越来越多了,丐帮的救济能力也是有限的,靠着各县粮仓运来准备攻打南陵州的军粮,完全够用,只是这过冬的木炭和木材就不够烧了。
时下已经入冬,北风萧萧,白雪飘飘。
一日比一日寒冷,雨雪也是一月比一月更多,等道路结冰大雪封路,流民应该很难再从外面的州府抵达海东州了,同时,这好不容易逃到海东城的流民,也只能完全靠丐帮的“良心”活命了。
丐帮放弃攻打南陵州,用军粮救人,那这多达五万,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流民就能过冬生存下来,丐帮选择封城闭门,将军粮按照计划运走,结果也就不必多说······
现在。
齐楚手里拿着马盖三人一同送上来的情况调查,快速翻动着,情况不出他预料之外,持反对态度的仅仅只有千分之二、三,这种完全反对并且记录下来的人之所以反对,理由很简单。
他们在丐帮混得不咋地,所以不止是对攻打南陵州有意见,对许多长老总会内的长老都不满,经常私下发一些牢骚,怀恋逃难流亡前在边关老家的日子。
忘了说了,他们以前要么是大户人家出身,要么家里最少也有上百亩良田,家里少说也有几个仆役,附近的庄户村民基本上都得巴结着他们,才能得到佃种土地的机会。
而如今,他们只是普通帮众的身份,逃难时失去大量家产,到了京城已经和普通流民没啥区别,所以才能这么轻松地加入丐帮。随着丐帮拿下海东州这个基地,许多帮众成了长老,初始的那些长老成了各地长老会的大长老,或者是大同军内的高层队长,而他们因为打心底里对丐帮天下大同宗旨的瞧不上,所以一直被排除在晋升长老的人选之外,“沦为”被他们瞧不起的那些人的属下,心底能乐意吗?
这些人并不觉得他们有什么错,甚至认为齐楚有眼无珠,让那些没读过什么书的人当上了长老,好好的一个仙人,和这些吃不饱饭的路边乞丐称兄道弟,简直是种笑话。
他们表面不敢这么说,但还是在背后耍弄口舌,搬弄是非,怂恿哄骗一些帮众认同他们。
这些是最极端的,稍次一批但危害更大的是已经做到长老级别的反对者,这些人懂得隐瞒自己的想法,主动迎合长老总会的命令往上爬,私下里再耍弄威风,用官府老爷的做派对待属下,属于是扯大旗来吃喝,吃完了还要把旗子给烧了,这就算了,临走还要呸上一口,补上两脚······
对于这些人,齐楚是直接拿起红笔圈上,然后对王孝方道:“按照军纪处置吧,该示众的就示众,该审问的必须审问清楚,不要污蔑人,但也不能放过一个吃里扒外、吃饱了饭就砸锅的小人。”
王孝方恭敬道:“属下照办,请帮主放心,只要是报告上有姓名的,绝对是再三调查过的名单。军纪员配合各支情报小队,对大同军内进行了多次筛选,各地长老会也按照长老总会的命令暗中秘密审查,除非这人一句话都不说,否则必然露出马脚来。”
齐楚看着这个被自己一手选出来的军纪长老,笑了笑,“你很有做军纪长老的天赋,做人做事都很严格,我相信你。但是,你也要坚持多参加我每日的授课,维护军纪的目的,根本还是为了天下大同,其余旁的东西只是细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还需要更多一些你这样的人。”
说完,齐楚继续阅读报告。
在处理完极端反对的帮众后,也只是吃了盘开胃小菜,接着才是重头戏。
即大同军士卒对攻打南陵州的想法,究竟是偏向执行命令且十分赞同,还是心有疑虑,只是听从命令而已。
张清风举了一个例子:
在双龙寨,张聚宝一家六口人,三个大人三个孩子,全都是帮众,张大宝加入了丐帮大同军,并且参加了攻略海东城之外的海东州其余县城;张聚宝夫妻除了耕地外,还义务完成了许多长老会派发下来的任务;三个孩子在双龙寨的丐帮设立的学校上学,在学校待着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家干农活的时间,而学校设立的课程除了必备的读书识字,还有基础的算学,外加一个军事武艺。
齐楚心想······双龙寨,是除了海东城外丐帮帮众数量最多的一个据点,并且驻扎着一支不少于一百人的步兵小队,张清风举这个例子来说明情况,倒是很有代表性。
·······张聚宝一家在大同军刚打下双龙寨时,是非常恐惧并且抵制的;然后,丐帮建立了基础,认识到了丐帮带来的好处后,开始转变态度;夏粮和秋粮的收获,田租落实后,许多人加入丐帮并且持支持态度,张大宝也是在这个时候应征······不久后,混合了新军大同军开始攻略海东州全境,张聚宝一家开始担心在外当兵的兄弟(叔叔),拿下海东州全境的消息和兄弟平安无事的口信传来,张聚宝这才放弃了亲自到州府探亲的打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许多长老级别的外人来到双龙寨,跟着陈达学习如何治理地方,扩大丐帮帮众数量。
有的人来了留下,有的人却走了。
陈达被调到了海东州地界上一个靠东临海的县城,许多张聚宝熟知的长老和帮众也被调走了,新来了许多人。
这种改变表面上没带来什么坏处,甚至新来的这些长老脸上笑容更甚,对待他们还是和兄弟姐妹一般亲切,不过张聚宝高兴不起来,以前陈达在的时候,他什么话都敢说,但现在他得考虑一下了,怕惹怒了新来的长老。
最后一个阶段到来,大同军准备攻打南陵州的消息传到双龙寨,张聚宝再次生出到海东城探亲的想法,并且这次张聚宝的老婆和孩子都支持他这么做,而这次没有陈达来劝解他。
张聚宝带上年纪最大的儿子,跟着轮换的后卫军小队,来到了海东城,可惜张大宝那时在曲坳县抓乌秀丰呢。
张聚宝和儿子没等到张大宝,就因为住在城里花销太大,只能搭上双龙寨和海东城来往运送军粮的民夫车队,回到双龙寨·······帮众的福利待遇只能按照所属的军队或者长老会进行领用,目前并不支持异地进行帮众待遇的领取,所以张聚宝父子只能靠着带来的一包面粉和十多辆银子生活。
这点钱在海东城这个大州府,根本住不了几天,就算海东城长老会免费给张聚宝父子安排了屋子住着,可入冬后用的炭火取暖钱、菜蔬肉食钱、水钱、卫生钱·······这林林总总,可不便宜。
张聚宝还以为十几两银子就够了,甚至打算等见到弟弟,就带着弟弟到城里最好的大酒楼里喝上一顿,在双龙寨,他这十几两银子能在土堡外新建的脚店里包吃包喝住上一个月呢,到了海东城这么说也该够了吧。
结果他这点钱,还没见到张大宝的人,就花完了,在找人给张大宝留了口信后,只能蹭着丐帮的运粮队,有些灰溜溜地回到双龙寨。
回到家,张聚宝还生了场大病,双龙寨的长老会派了长老亲自带着大夫上门诊断送药,给张聚宝治好了病,同时送来一些咸鱼海干菜,这东西算是丐帮现在对外销售最多的商品了,食盐贩卖容易被收过路费,咸鱼就不一样了,大户老爷们可不吃这臭烘烘的玩意儿,所以就算抢走也难以卖出高价,这就大大方便了商队将这东西卖出去。
张聚宝很快就能下床走路,但是身体一直不好,忽然有一天,张清风为队长的大同军情报联合小队来到双龙寨调查情况,张大宝作为张清风特别要来的辅助情报员,自然也在队伍中。时隔几个月再度见到弟弟,张聚宝很高兴,病也很快治愈,一家人团圆后,更是过上了好几天的欢快日子。
张聚宝拿出五十两银子,大摆宴席,请熟悉的村民邻居和长老帮众到家里来庆祝张大宝升官,那张长老总会下发的嘉奖纸片,被张聚宝用木头框子和精美的丝绸装裱起来摆在供奉祖先和神灵的案桌上,被许多村民参观敬仰。
这一下,整个双龙寨的七八千帮众,都知道了张聚宝一家的阔气和大方,至于张大宝这个人庆祝的对象反倒没人太关心,小队长算啥,双龙寨多得是这个级别的人物,大家都是帮众,按照现在的丐帮形势,打下南陵州后,多得是帮众能升官。
这些新打下来的地盘,当然是从帮众中抽选人员去当官了,所以稍微了解点情况的帮众,并不是特别的羡慕。
反倒是张聚宝能一下拿出五十两银子,很值得大家伙感叹,帮众的福利待遇确实是好,包吃又包住,可是想要发财就难了,如果能拿出五十两大摆宴席,那说明张聚宝家里至少还有几百两银子。
现在哪个帮众兜里能有这么多钱,除非是接受贿赂或者贪墨公款,可那是不能随便花出去的钱,张聚宝这样的简直是万里挑一的存在。
张清风自然清楚张聚宝的钱,大多是张大宝“赚来”的赏银,当初是张大宝带走把老张员外抓出来给丐帮的,得到了一笔赏银,后来张大宝应征,又得了一笔安家费——一亩值一百两银子的上好水田。
他能推测出张聚宝一家目前的存款,已经因为这一次的宴席消耗了大半,这种大方的手段,绝对不是张聚宝这样的人能用出来的,绝对包含了什么非常重要的隐藏愿意才导致张聚宝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观念改变。
张清风敏锐察觉到了一些问题,于是开始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