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章 立功的机会

“王爷,今晚休息一晚,明日天黑之前应该就能抵达应天府了。”

燕王的车队里,有人正与燕王朱棣一起围着篝火等着晚饭,同时与朱棣笑着说。

此人生得威武,相貌堂堂,不是旁人,正是燕山中护卫千户丘福。

他早年就在北平当兵,在燕王手底下做事,从兵卒做起,一路拼杀上来的,功劳不少,为人更是忠勇,朱棣对其十分信任,这是燕王心中一等一的心腹亲信。

这次回应天府,朱棣让朱能、张玉等人留守在北平,带着丘福回了应天府。

一路上,丘福对路上的变化,也是有些惊讶。

之前回应天府,都是朱能、张玉轮番陪着燕王朱棣回来的,丘福还是第一次陪燕王朱棣回应天府,对应天府的变化,过去都是从旁人的口中听闻,这次还是亲眼所见。

虽然目前只看到了临近应天府的一些地方的变化,但足以让丘福感慨了。

越是靠近应天府,这路两旁的建筑就越是规整。

这种“规整”,还不是看起来死板的那种规整,更像是人为的趋向于一种风格。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能够让普通百姓跟着效仿这种风格,那应天府的建筑风格变成了什么样,似乎也隐隐能让人猜到了?

大的变化不多,但几乎沿途看到的建筑,都有了玻璃窗。

这种与琉璃很像的玻璃窗,去年的时候,价格还挺高的,一般人用不起。

到了今年,玻璃这玩意儿,竟也普及开了。

这种普及的速度,也让丘福为之感慨。

丘福喝了一大口热水,喉咙舒服了许多,一路赶路,他是既惊讶,又有点上火,这几天尤其是这样。

最初是沉默,现在则是沉默都沉默不下去了。

临近应天府的地方都有了这样大的变化,由此可见,那位太孙殿下,可是真了不得啊。

遥想当初,这位太孙殿下还没回来的时候,他们家王爷跟那个位置,也不是一点亲近的机会都没有。

除了这位太孙殿下,其他的皇孙,说实话,都不被丘福看在眼里。

这样的想法可能有些大逆不道,但却是丘福的真实想法。

他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虽然也识字,后来也看了一些书,但他并不是文人,他就是个当兵的。

就算现在已经升了官,被燕王殿下看重,是燕王手底下的亲信,可以说,以他现在的身份,足以光宗耀祖了。

对他来说,已算是出人头地了。

但丘福在太子去世之后,在偶然听到有人悄然议论之后,也曾经诞生过一点“野心”。

如果那位太子殿下还活着,他是绝不敢生出这样一点“野心”的,那可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是皇上第一个嫡出的儿子。

无论是按嫡庶还是按长幼,人家都是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人。

就算是按才能来看,已病逝的太子,也是公认的有才能的人,并非无能之辈。

可以说,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有过这么多被正式册立了的太子,他们大明病逝了的那位太子殿下,综合素质,一定是能排在所有太子的前三名里的。

这样一个人在的时候,无论是底下的臣子,还是底下的兄弟,有谁敢冒出不臣之心?

那不是不要命了,那是蠢到家了。

人家可不光是靠着父亲的疼爱才坐稳太子之位的,人家能够坐稳太子之位,也是因为人家的确有这个能力。

要不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要命的病,正当青壮的太子也不至于撒手人寰。

而这样的太子,当初留下的儿子,却平平无奇。

就算是被老朱宠爱的朱允炆,在很多人眼里,也就是个有着皇帝宠爱跟太子嫡长子身份的人。

而所谓的太子的嫡长子,在一些人眼里,也多少带了一点水分。

毕竟,朱允炆的亲娘虽是太子妃,却是继太子妃,而非太子的原配,在生朱允炆的时候,还不是太子妃。

若是放在以前某些对嫡庶标准比较严苛的时代,这种亲娘被扶正前出生了的儿子,不算是嫡子。

被扶正后所生的孩子,才算是嫡子。

不过,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要求。

在明朝,很显然,朱允炆就算是在亲娘被扶正前出生的,也依旧算是嫡子。

不被人当做强者的原因,主要还是他年纪小且没有任何功劳可言。

对于普通藩王来说,这样的皇孙当了皇帝,勉强还是能接受的。

可对于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同样是皇后所出的皇子们来说,一群名正言顺的嫡出皇子,还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亲王,被一个亲娘是继太子妃、才十几岁本身又无什么功绩也没有什么惊人才干的侄子压了一头,谁心里能乐意?

不过,不乐意也没办法,他们再不服那个侄子,却不敢反抗亲爹。

老朱那是拳头足够硬,谁敢不服,直接能“揍”到对方服。

标准的,能动手,就绝不以理服人的人。

也就是后来大侄子回归,这位真正的嫡长孙回来后,还立下了不少功劳,论功劳论才敢论正统名分,都堪称完美,让人无话可说。

藩王们这才真的纷纷认了命。

而跟着藩王的下属们,也都不得不认了命。

可就算是这样,听过这位太孙的很多传闻,都不如亲眼看一看应天府周围的变化。

丘福叹着:“早就听说应天府这边较之往年更加繁荣,许多商人来往,当地的百姓较之其他地方富了不止一倍,简直就是人间福地。如今一路走来,便是还没到应天府,属下也是真的信了这样的说法。”

丘福又道:“光是太孙殿下让人种的神种,产量之高,就能活民无数……”

沉默了一下后,他压低了声音,有点迟疑地问道:“王爷,您说,明年是不是……”

他原本心里还有点迟疑,可一路走来,看到藩地之外的种种变化,这位有几年没出来的武人,心里不由得多了一点想法。

作为一个对打仗之事比较敏锐的武人,这两年,他已是通过大明边境对草原的政策变化,隐隐猜到了什么。

如果真如他猜测的那样,立功的机会是不是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