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来了,淝水之战是不是就是北府军打的!”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些成语都出自这里吧!”
“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斗!”
一提起淝水之战,直播间的观众们全都精神起来。
就算没有好好学习,再不懂历史,多多少少的也都知道这场战争。
江南点了点头,道:
“没错!这是北府军最成功的战役,也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
“北府军建立不久,就在抗御前秦的战场上屡立奇功。”
“太元三年八月,秦将彭超进攻彭城。”
“次年二月,谢玄高衡、何谦解彭城之围。”
“后彭超与俱当、毛当等率秦军六万南下,围东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
“五月,谢玄率何谦、刘牢之等解田洛之围。”
“六月,又大败秦军,彭超、俱难只身逃回北方。”
“太元八年,淝水之战爆发。”
“当时,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的前秦皇帝苻坚,准备进攻东晋。”
“为此,他把文武官员召集起来,对大家说:“我当皇帝以来,前秦的国力日渐强大,地盘也由小转大,在北方已没有任何国家敢与我抗衡。”!”
“但接连两位大臣都反对攻晋,使苻坚非常恼火。”
“于是,他做慢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的?凭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下令让每个士兵把鞭子投入江中。就足以截断长江的水流!”!”
“苻坚气呼呼地回到内宫。”
“太子苻宏又来劝说他别草率行事,但他仍然不听,一意孤行。”
“这一年的八月,苻融率二十五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共百万大军前来。”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七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八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晋军与秦军对峙淝水。”
“十二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
“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
“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
“朱序、张天锡等人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
“一时间,秦军阵脚大乱。”
“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
“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在溃逃的前秦士兵奔逃的路上,远处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被风吹得簌簌作响。”
“高度紧张的前秦士兵以为那是晋军的追兵,越发拼命逃窜。”
“这便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一战之后,前秦一蹶不振,很快走向灭亡。”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
“本以为北府军自此以后,会越来越强大。”
“谁成想,短短四年以后,谢玄就失去北府兵领导权。”
“此后,北府兵相继为谯王司马怡、外戚王恭统领。”
“后来,王恭两次起兵反晋。”
“刘牢之倒戈,击败王恭。”
“朝廷命刘牢之都督诸州军事,刘牢之率北府兵镇京口,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再后来,北府军参加了镇压孙恩起义,并成为主要力量。”
“刘牢之率北府兵讨伐荆州的桓玄,却向桓玄投降。”
“桓玄逼刘牢之自杀,吞并了北府兵。”
“紧接着,北府兵将领刘裕等击败桓玄。”
“公元420年,刘裕凭借北府军的军事实力终结了东晋王朝,建立了刘宋,北府军成为其皇家军队的主力。”
“这便是北府军的主要战绩!”
“其实,仅仅只是淝水之战的胜利,人家就应该榜上有名。”
江南一脸认真的道:
“在当时那个朝代,建立北府军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北府军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保卫了东晋朝廷,使汉族政权得以存在。”
“北府军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抵抗强大的前秦的入侵,北府军同前秦军队交手多次,百战百胜,挫败了前秦攻取江南的野心,保卫了汉族政权,使得东晋王朝可以偏安一隅、高枕无忧。”
“其次,北府兵还是镇压农民起义的骨干力量。”
“东晋王朝内外矛盾都十分尖锐,经常发生内乱,民众苦不堪言。”
“因此,许多民众揭竿而起,反对东晋王朝的统治。”
“作为东晋王朝统治下的一支精锐力量,北府军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如,隆安十三年,孙恩、焦循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北府军受命镇压起义,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镇压起义过程中,一些北府兵将领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朝廷嘉奖,地位迅速提升,南朝宋开国君主刘裕即是其中之一。”
“并且,北府军对东晋门阀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北府兵的建立即是桓谢两大家族力量平衡的一种手段。”
“东晋的荆扬二州都十分重要,扬州为京畿重地,荆州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的重要据点。”
“因此,东晋王朝经常发生“荆扬之争”。”
“北府兵的设立,加强了扬州的兵力,平衡了与掌控荆州的桓氏的力量。”
“由此可见,建立北府军很好地处理礼中央与地方藩镇之间的关系,平衡了桓谢两家之间的力量。”
“同时,在之后,北府军虽然还曾作为东晋门阀之间争斗的工具,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北府军就是东晋内部门阀斗争的一张王牌,谁取得了北府兵的支持,谁就能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主动。”
“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军,是东晋门阀内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
“最后,北府兵间接促进了东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北府军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镇压了农民起义,为江南地区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江南地区的经济获得发展。”
“北方长期战乱,在北府军保卫下的江南却相对稳定,因此吸引了大量北方居民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先进的生产经验,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在此情况下,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北府军是我国历史上绝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皇帝想要及早的收回兵权,说不定北府军还可以帮助东晋创造另一番景象。”
“至少靠着北府军,可以攻略更多的地盘。”
讲完之后,江南稍微停顿了两三分钟,任由观众们去讨论和理解,自己则环顾四周,欣赏着风景。
这一路上自从遇到切叶蚁以后,他已经陆陆续续的讲了很多,确实需要休息一下。
而四周优美的环境,正好适合养精蓄锐。
深深的呼吸上一口森林里的空气,更是感觉浑身舒畅。
“最后,必须讲一下与北府军有关的三位代表人物:谢玄、谢安和刘裕!”
江南在调整好后,开口道:
“先说谢玄,此人字幼度,陈郡阳夏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太康人。”
“谢玄出生于陈郡谢氏家族,其家在谢玄时代已逐渐成为江左高门,号称“诗酒风流”。”
“而他的父母也都很优秀。”
“谢玄生父谢奕,官至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母亲阮容,是西晋名士阮籍、阮咸的族人。”
“在这样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谢玄从小就异于常人,与堂兄谢朗一同为叔父谢安所器重。”
“谢安曾告诫自己的子侄们,问道:“我们家的子侄并不需要出来参与政事,为什么还要每个人都有才能呢?”!”
“一时之间,谁也没有回答上来。”
“这时谢玄答道:“像芝兰玉树一样,而且要让他生在阶前庭院中。”!”
“谢安听后,非常高兴。”
“谢安又曾问谢玄在《诗经》中最喜欢哪句。”
“他回答说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正因如此,他被后世人认为是性情中人。”
“谢玄成年后,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
“朝廷几次征召,他都推辞不受。”
“后来,他与王珣一起被桓温辟为掾属,都受到了桓温的礼遇和器重。”
“转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
“再来后,就是被谢安推荐,组建北府军。”
“当时,中书侍郎郗超与谢玄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竟然出奇的没有反驳,而是表示认同。”
“足以看出,他对谢玄的认同。”
“谢玄回朝以后,授其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
“紧接着,便是北府军的各种战役。”
“之后,谢玄被请求解除全部职务,不再管理北府军。”
“回到淮阴后,患上疾病。”
“朝廷为谢玄派了一名医术高明的医士,并让他好自调养休息,又让他回京口治病。”
“谢玄奉诏回京口,病却长期不见好转,于是又上疏道:臣兄弟七人,都先后凋谢殒灭,惟有臣一人,孑然独存。
经历的艰难困苦,谁可与臣相比。
臣之所以含悲忍痛,希求继续苟活人世,是因为满怀无穷忠心,欲上报朝廷恩德,或许能恢复康健,便可以完成此志。
况且臣家中遗孤甚多,想起他们,心中就不胜悲伤,为此求生之心,不能即刻付与尘土。
臣一片勤恳之情,实可哀怜。
恳求陛下怜悯臣的忠诉,霈然降恩,不使臣含恨九泉。”
“谢玄所上的十余道奏疏都被扣住,未予答复。”
“许久后,朝廷才调谢玄为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
“谢玄抱病登车去会稽郡任职。”
“太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388年,谢玄在会稽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朝廷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