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详细讲解道:
“正统十四年,瓦剌在土木堡大败明军,生擒明英宗朱祁镇。”
“接着也先押着朱祁镇,兵分两路,大举南下。”
“一路经宣府佯攻居庸关。”
“另一路由也先亲自率领,攻占紫荆关,兵临京城。”
“面对如此危局,一代名臣于谦沉着冷静,积极应对。”
“当时,明英宗被俘,朝野震动,京城内人心惶惶,大官富户纷纷南逃,甚至有的大臣主张南迁。”
“唯有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
“因为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京都保卫战的重任。”
“于谦紧急调动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京都诸府运粮的官军,以及浙江兵来到京都,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二十二万多人,形成了在兵力数量上对瓦剌军队的优势。”
“面对强敌,于谦还果断下令:将领不顾部队直接先后退的,斩将领;士兵不顾将领先后退的,后队斩前队。”
“再然后,瓦剌冒雨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率军以城外民居为掩护,以少数骑兵诱敌。”
“等到瓦剌进入埋伏圈,神机营开火射击。”
“一时间电光火石,弓弩手也是箭弩齐飞。”
“明军骑兵再回身反击,使得瓦剌骑兵腹背受敌,死伤惨重。”
“其中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亥中炮身亡。”
“而也先见大军在德胜门受挫,便转攻西直门。”
“都督孙镗率军迎战,但由于蒙古骑兵不断增援,明军力战不支,退至城下。”
“当时守城的给事中程信紧闭城门,待神机营赶至,用神炮助战,接着明军又从德胜门、彰义门出城救援,再一次击退了瓦剌的进攻。”
“进攻接连受挫,瓦剌一万多蒙古骑兵战死。”
“此时,明朝各路勤王大军也迫近京都,也先害怕归路被断,由良乡向紫荆关撤退。”
“明军多路追击,使瓦剌退回关外。”
“这一战,于谦就是凭借着神机营的火力优势,才遏制了瓦剌骑兵的机动优势,并且给对方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也就是说,要是没有神机营,京都能撑多久还真得两说。”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因三大营损失惨重,因此明朝对京军进行进行了改革。”
“从三大营中选出了十万精锐,分为十营团练,称十团营。”
“此后团营屡罢屡设,后增为十二团营。”
“一直到了嘉靖时期罢团营和明武宗时设的两官厅,恢复永乐时三大营旧制。”
“不同的是三千营改名神枢营,其之下营制也多有改变。”
“综上所述,但自土木堡之后,由于明朝京军不再主动出击,仅承担防守性任务。”
“期间尽管每次改革都能提升一次战斗力,不过没多长时间,京军便又破败。”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明灭,而神机营尽管在外调作战中也多有表现,但作为一支整体性力量也再没有如永乐时期那样的辉煌了。”
“最后,必须要提的就是神机营的创始人!”
听到最后这句话,直播间的观众们顿时疑惑了起来。
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神机营的创始人只有一个人。
“神机营不是朱棣创立的嘛?”
“没错!好歹也是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我也这么绝对!”
“俺也一样!”
弹幕清一色的都在滚动着“朱棣”的字眼。
江南扫了眼一眼后,无奈的摇摇头,道:
“神机营是朱棣在领导,并非创立,真正的创始人名字叫做沐英。”
“包括“三段击”的战术,也是他发明的。”
“据《明史》记载,沐英在征讨土著首领思伦发的时候,思伦发组织了上百头大象进行攻击。”
“沐英使用火器对付大象这种野兽兵种时,感到火药装填速度太慢,于是改进了射击方式。”
“沐英把少量火枪手和弓箭手混编,摆出前后三队火枪手、神箭手。”
“当大象临近时,第一队火枪手、神箭手猛烈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专心装填弹药。”
“如果象阵不退,第二队再射。”
“仍不退,第三队继续跟上。”
“明军火枪、强弩连续不断地齐发,大象有受伤的,有受惊的,纷纷惊慌回逃,明军遂获得胜利。”
“沐英,字文英,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
“由于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
“其实关于沐英本姓是什么,一直是一个谜。”
“明人李绍文的《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问朱英说:“朱英呀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
“当时沐英还跟朱氏姓。”
“朱英只是一个劲地回答:“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似乎不肯罢休,还是一个劲地问朱英。”
“朱英却始终磕着头对朱元璋重复刚刚说过的话。”
“就这样来去了几个回合之后,朱元璋一下子笑出了声来。”
“最后,朱元璋对朱英说:“你是朕的养子,现在就是不让你恢复原来的姓氏,也不能让你再随我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养育之恩,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皇恩。”!”
“也有传言说,沐英的祖先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又叫子贡。”
“后来其后人为了躲避仇家,又改姓为“木”,到了沐英的时候改姓为“沐”。”
“端木氏的得姓始祖即是子贡,也就是说从子贡以后,才有了端木的姓氏,也才正式流传下来。”
“从十二岁开始,沐英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并开始了军旅生涯。”
“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沐英开始为他征战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
“三十二岁的时候,沐英被任命为征讨吐蕃的副帅,他率军接连大捷,后来被封为西平侯,朱元璋亲赐“免死金牌”。”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兵自西进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
“洪武三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
“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管天下兵马,当时府中积务繁积。”
“沐英年纪虽轻,聪明敏悟,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沐英被朱元璋给予全权派往关陕,体察民情,布施皇上恩惠,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
“同年十一月,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
“第二年的农历四月,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一直打到昆仑山。”
“得胜而回,没有久留。”
“回师途中邓愈去世,沐英率领军队返回,因军功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年禄二千五百石,并被授世袭凭证。”
“洪武十一年的农历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伐西番。”
“开始的时候在土门峡取得胜利,再进攻到洮州,俘虏西番十八族头领阿昌失纳。”
“又在东笼山筑城,擒获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定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男女二万、各种牲畜二十余万。”
“洪武十三年,沐英又奉命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一支残留元朝势力。”
“沐英由亦集乃路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经过流沙,用了七天到达距敌营五十里处。”
“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从后面偷袭敌人,两路左右夹击,沐英亲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虏元朝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及其全部。”
“洪武十四年,沐英领兵出古北口,随大将军徐达北征。”
“沐英独当一面,攻取公主山长寨,攻克全宁四部,然后渡过胪朐河,俘虏知院李宣及部众。”
“再然后,就是平定云南的故事。”
“洪武十四年的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
“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先进逼曲靖。”
“元朝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军队前去抵御。”
“沐英等人率领士兵冒着雾前进,迅速到达曲靖。”
“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
“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朝军队在另一岸。”
“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对自己不利。”
“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几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朝军队趁机渡江。”
“沐英让勇猛会游泳的士兵在前面,登岸后与达里麻的军队展开大战。”
“达里麻大败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都放还故乡,明朝军队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
“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
“自此,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终于被消灭。”
“除此以外,云南西部的大理一带,还存在着段氏割据势力。”
“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后面有点苍山,前面有洱海,号称天险。”
“洪武十五年的闰二月,沐英和蓝玉领兵西攻大理。”
“段世聚众守在下关。”
“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
“沐英、蓝玉派遣王弼进攻上关,沐英、蓝玉亲自率兵进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
“另派一队人马攀援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作为策应。”
“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将士在他的后面跟随。”
“段世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
“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
“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接着,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设立乌撒、毕节二卫。”
“也就是在这一年,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因病去世,得到消息的沐英,感到非常的悲伤,甚至吐血卧床数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杨苴的土官散布明朝大军已经班师回朝,纠集了二十万叛军攻打昆明。”
“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昆明城中缺粮,多数士兵生病,形势危急。”
“沐英闻讯,率兵返回昆明,和冯诚合力,打败叛军,斩首六万,守住昆明,稳定了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