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秦朝铠甲!军事瑰宝!

江南认认真真的看过弹幕之后,笑道:

“接下来所说的是筒袖铠甲。”

“据说,这是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

“这一传说是否真实,还不得而知。”

“而众所周知,带袖的铠甲,最早出于汉代,很可能是诸葛亮在此基础上面,加以改良,从而制成了这种筒袖铠甲。”

“反正诸葛亮为强化蜀军装备,发明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新兵器,对铠甲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改进工作。”

“根据《南史·殷孝祖传》记载,宋武帝曾经赏赐给殷孝祖筒袖袖铠。”

“原文为“御仗先有诸葛亮筒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上悉以赐孝祖”。”

“也就是说,这种铠甲的防护力非常优秀,强弩都无法射入。”

“也难怪会成为皇帝作为赏赐重臣的礼物。”

“宋武帝刘裕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更是南朝刘宋的开国君主。”

“至于殷孝祖则是南朝的大将军,虽然放纵不拘,喜好酒色,但是有气魄才干,被任命为奋武将军、济北太守。”

江南简单的介绍了其中的两位人物。

相比起其他君王或者将军,这二位多多少少有些无人问津。

接着,江南没有停顿,道:

“史书中关于筒袖铠的记载并不多。”

“也并没有详细说明这种铠甲的形制。”

“同时,也没有墓葬出土过实物。”

“因此筒袖铠到底长什么样子,还真的无从得知。”

“不过,虽然没有证据,但也可以大胆猜测。”

“从名字上看,这种铠甲似乎有着筒状的甲袖。”

“那历史上有没有使用筒状甲袖的甲呢?”

“当然是有的!”

“之前所提到的曾侯乙墓中,九层出土过。”

“这种臂甲的形制在东周时期是个常见的形制。”

“除了曾侯乙墓之外,九连墩楚墓出土的皮甲也是这样的形制。”

“到了秦朝的时候,筒状甲袖仍然存在。”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里,便有身穿带有筒状甲袖盔甲的驭手俑。”

“不过跟曾侯乙墓不同,秦陵驭手俑的甲袖是由一片片方形甲片构成的。”

“我国从西汉时期,开始普及了铁质铠甲,青铜甲被淘汰了。”

“也就是说,筒袖铠不会是铜甲。”

“考虑到筒袖铠又具备强弩无法射穿的特质,显然也不会是皮甲,不是铜不是皮,那它只能是精钢锻制的铁甲。”

“而无论是曾侯乙墓还是九连墩楚墓,他们都是皮甲。”

“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甲是什么材质不清楚。”

“但按现有的研究来说,一般也认为是皮甲。”

“因此这几种甲应该都不是筒袖铠。”

“目前来看,应该是西汉的一种铠甲了。”

“西汉时期有一种铠甲,由小型铁质甲片以绳索穿缀组装而成,覆盖面积包括胸腹和上臂。”

“这种甲的身甲包括胸腹和胯部两个部分,胸腹部位的甲片是固定的,而胯部的甲片则采用吊挂方式,便于活动。”

“这种甲最有特色的部分是臂甲,它的臂甲是甲片缀连而成的半截袖,将整个上臂保护的严严实实。”

“如果要说筒袖,那没有比这种甲更符合的了。”

“而曾有一副铠甲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

“该甲出土时重十六点八五千克。”

“由两千八百五十九片甲片组成。”

“其中两袖一共八百七十八片甲片。”

“该甲在出土后,很快就被考古人员复原。”

“目前军事博物馆、八达岭长城博物馆都展示有复原品。”

“刘胜墓的这副铠甲,是目前已知铠甲形制中最接近筒袖铠的一种。”

“魏晋时期的陶俑也有类似铠甲者。”

“虽然目前已经有了复原,但要是严格来说,筒袖铠究竟是什么样子,那现在仍然是没人知道的。”

讲完筒袖铠,江南深吸一口气,继续道:

“最后,我要讲的是秦人甲!”

“顾名思义,这是来自秦朝的铠甲。”

“大家在与秦朝有关的电视剧中都看到过。”

“实在不行,也可以去兵马俑看看。”

“秦人甲,代表着秦朝盛世的辉煌成就,是我国古代军事装备的瑰宝,是统一我国的威武力量和精湛技艺。”

“秦人甲,代表着工匠精湛技艺与设计的美感。”

“它不仅是拥有坚固,同时也是装饰的典范,呈现出了秦朝时代的工艺水平。

“秦人甲,几乎每套都是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将防护性与穿着舒适性相得益彰。”

“从青铜到铁,材料的选择兼具耐用性和抵抗当时武器的性能。”

“精巧的雕刻和丰富的色彩不仅增添了装饰性,还凸显了穿着者的威严。”

“头盔、铠甲、护腿等部件的设计,旨在提供出色的防护,同时确保士兵在战场上保持灵活。”

江南对秦人甲大加赞赏。

不论是语气还是面部表情,都足以体现出他的喜爱。

虽然小时候所学的知识都在说秦始皇的暴政,但是架不住江南对其的喜爱。

如果没有他,我国现在还跟现如今的欧洲似得,一小块一小块的分散为一个个的国家,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国土。

最重要的是连语言都统一不了。

何况近几年来,秦始皇的风评还莫名发生了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秦始皇,更是大胆的猜测当时如果送给他一张世界地图,秦朝会不会一同全球。

“不对呀,秦朝的士兵有头盔吗?”

“貌似没有吧!”

“我看电视剧,发现秦朝士兵的头顶都是缠绕着破布!”

“我还听说秦朝士兵都是轻装上阵的,根本不穿铠甲!”

直播间的观众们充满了疑惑。

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根本没有真实依据。

江南抿嘴一笑,道:

“人们在秦陵参观时,基本上都会被兵马俑所震撼。”

“而令人费解的是兵马俑中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

“因此,不少所谓的专家学者则认为秦人尚武,根本不怕死,才会在战场上光头赤膊,不戴头盔,不穿铠甲。”

“然而在1998年,考古人员在秦陵发现了石铠甲坑,其中就出土了石质头盔。”

“该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军事装备研究上的一个空白,也改变了学术界“秦代无头盔”的传统认识。”

“据介绍,石铠甲坑总面积达一万三千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

“在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折断期间,秦陵考古队对该坑进行试掘,发掘面积为一百四十五平方米。”

“令考古人员惊奇的是,这里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联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

“其中石质铠甲约八十七领,石胄约四十三顶。”

“它们的出土,为研究秦代的甲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尤其是石胄和马甲的出土,更是秦代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从而改变了秦人不戴头盔的说法。”

“接着,就有专家认为,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但在秦陵石铠甲坑又出土了大批头盔,这表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只不过秦朝士兵在作战时,会脱去头盔,方便杀敌。”

“考古学家还发现,出土的石甲、石胄制作精致,且规格、形制、编缀方法都与实用甲胄一样。”

“当将其修复好以后,是可以直接戴在兵马俑头上的。”

“铠甲有带披膊的,也有不带的。”

“甚至还有给战马穿的石马甲。”

“而头盔也有两种,其中一种可以把整个头和颈部罩在胄内,只露出眼睛和鼻子,可谓防护严密。”

在江南科普的时候,系统找来了那次出土的石胄照片。

有图有真相,顿时让直播间的观众们没了疑惑,更是震惊不已。

因为真的太精致了。

可能即便是现在的手艺,都不能将其打造出来。

不过认真想一想,也很正常。

毕竟之前还曾发现过秦朝时期的下水道管道。

还有秦朝时期发明的公路,至今都可以使用。

这些实实在在的历史证据,足以证明当时的秦朝科技非同凡响。

虽然没有现在这般发达,但是一些工艺一定远超现在。

这也难怪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称呼秦始皇为“我那迷人的老祖宗”!

江南认真想了想,又道:

“其实,《战国策》中对秦国战士描述。”

“上面写道:“山东之卒,被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意思是,山东六国的士兵都是全副武装,而秦国士卒却穿着黑色布衣,甚至光着膀子,像野兽一般地向前奔突,左腰间挂着敌人的头,右胳臂还夹着半死的俘虏。”

“就连《左传》《史记》等书籍,都称秦朝为“虎狼之国”。”

“由此可见,秦朝士兵上阵杀敌的时候,确确实实不穿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