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兰陵惊喜若狂,赶忙大口大口的吞了起来,将情绪价值给的相当到位。
这段时间,它已经完全康复,更可以自己捕猎抓鱼,根本饿不着自己。
不过,既然是救命恩人投喂的,那必须表现得很开心,也要全部吃掉。
何况它跟《狂飙》里的高启强一样,都很喜欢吃鱼。
与丹顶鹤兰陵呆了两三分钟后,江南重新回到桌子前,继续道:
“五代十国之后,便是宋朝。”
“宋代时期,我国甲胄的发展达到鼎盛,扎甲形制达到最多。”
“甚至我们可以说,古代全部扎甲样式在这个朝代基本定型。”
“而且除了宋朝以外,还有辽,金,西夏,大理。”
“甚至青藏高原上的藏甲。”
“对于盔甲来说,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
“札甲的工艺在宋朝已经形成流程。”
“锻造、錾刻、编绳、鎏金等一条龙流水线生产,已经颇具规模。”
“极高的工艺,无上的美学,无愧于先贤的智慧。”
“根据《天工开物》等等书籍的记载,一套完整的宋代扎甲包括、兜鍪、胸甲、顿项、肩吞、臂鞲、掩膊、腹吞、袍肚、裙甲,结构十分复杂。”
“且一般多为前开式样,边沿以锦缎包边。”
“穿着前,需要先内穿一层皮质,或者绢布坎肩。”
“而后披挂身甲。”
“在两肩处,用吊带连接承重。”
“而披膊则变成了坎肩款式。”
“在肩臂结合部,出现了兽吞状护肩。”
“这不仅加强了披膊的装饰性,还让防护性能更高。”
“在胸腹部位,以内皮外锦质地的束腰和抱肚将身甲紧紧扎束在腰间,以便活动。”
“有时披挂完成后,在甲胄外还会再穿一件绣衫。”
“从而英武中透着几分儒雅。”
“由于四面强敌环伺,宋朝在军队装备上的投入不遗余力。”
“因为宋军缺少战马,强调以步制骑,所以披甲率奇高,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被辽、金评价为:“戎具精劲,近古未有”。”
“正是依靠这些精良重甲,两宋军人才有手持长枪、大斧硬撼对手铁骑的底气。”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宋朝共收录了四类铠甲样式和一类战马具装。”
“这四类铠甲,除山纹甲外,皆为札甲。”
“宋朝札甲工艺精良,价格昂贵,标准严格,质量管控细化到了每一枚甲叶。”
“另外,现代甲胄爱好者根据这些史籍,成功复原了一领宋代札甲。”
“全甲连带兜鍪护面全重四十公斤,对人体防护面积达百分之十九十五,共由一千八百七十六枚一毫米厚的钢制甲叶组成。”
“在五米的距离上,九十磅弓力在六米外,以三棱箭头直射,根本无法穿透。”
“由此可见,防护性能极其强悍。”
“总体上,宋朝札甲在佩戴铁面后,全身弱点只有脚背与腋下两处。”
“也正因如此,在宋代枪法中,下刺、挑刺动作要比较多。”
“再然后,是灭掉金朝的蒙古。”
“蒙古就比较厉害了,厉害到亚欧的很多国家都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
“可真正的历史永远没办法抹去,也不会因为他们的不愿意承认而消失。”
“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历史上曾发动三次西征,最远曾一路杀到匈牙利。”
“这也使得我国的札甲第二次融入了异域元素。”
“早期蒙古札甲和他们的皮甲一样,款式不羁,工艺粗放。”
“大多是有甲叶中部打孔,以一根皮绳简单连接。”
“为了增加牢固性,每一圈连缀好的甲片上下两端都用皮革包边,以保护甲绳。”
“而后打孔固定。”
“这种甲式被称为“蒙古罗圈甲”。”
“也是初期蒙古札甲最主要的形式。”
“随着蒙古人的疯狂扩张,连续击灭一连串国家后,蒙古铁骑装备的札甲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可即便如此,对比唐宋,元代札甲总的来说呈现倒退趋势。”
“不仅不再规定统一制式,而且工艺简化,甲叶大小、编织方式也都五花八门,对人体防护面积更是有所降低。”
“或许是因为蒙古人都是游牧而生,根本不懂得中原打造铠甲的这些工艺吧。”
“元朝建国近百年,其对盔甲的影响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消除的。”
“受此影响,明代札甲演化出了不同于传统札甲,也不同于元代札甲的特殊风格。”
“比如:在明人所绘的《出警入跸图》中,御前大汉将军们所穿札甲全部取消束腰、抱肚,也没有披膊、护臂,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铁臂手。”
“这种铁臂手用织物袖子固定铁片,可与身甲扣接在一起,性能更为良好。”
“总体上,明军铠甲装备情况呈现“北重南轻”的状态。”
“北方明军备甲率高,而且都是重甲。”
“明朝沈周所著《用志边军劳苦》一诗中,就有过相应的描写。”
“从军莫从口外军,身挟战具八十斤。”
“头盔脑包重得之,顿项掩遮以五论。”
“唯甲所披四十五,腰刀骨朵二四六。”
“精工精铁始合度,日夜磨淬光胜银。”
“二五弓箭及其服,随身衣裳八乃足。”
“佩多身重难负荷,还须上马看轻速。”
“《四镇三关志》一书中曾详细记载了蓟镇的兵力和武备情况。”
“其中督抚标下左营、主军和来自辽东、大同的客军共三千零九十九人,盔甲却高达六千二百二十副;振武营额兵三千零七十四人,盔甲两千两百五十四副。”
“最后,统计蓟镇主兵共七万三千五百六十二人,盔甲六万八千三百九十八副,备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三。”
“相对于北军的高着甲率,南军出于机动力和便于维护的因素,备甲率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当明王朝被一场场天灾人祸击垮之时,民族英雄郑成功特别组建了装备重甲的“铁人军”。”
“根据清人江日升《台湾外记》所载,这支军队专门挑选了各提督中又壮又勇的士兵为亲军。”
“并在厦门港,筑演武亭,进行操演。”
“各以五百觔石力,能举起遍游教场者,达到五千人。”
“画样与工官冯澄世,监造坚厚铁盔、铁铠及两臂、裙围、铁鞋等项,箭穿不入者。”
“又制铁面,只露眼耳口鼻,妆画五彩如鬼形,手执斩马大刀。”
“每人以二兵各执器械副之,专砍马脚,临阵有进无退,名曰‘铁人’!”
“在瑞士画家艾布瑞契·贺伯特的画笔下,铁人军战士身上所穿的明显就是札甲。”
“这支铁人军在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之战中屡立战功。”
“但是,在十七世纪的时候,火器已经开始出现并称王,铁人军注定只能是一抹札甲反射的余晖。”
“时间很快来到清王朝完全建立和统治。”
“自此,伴随华夏军队走过了两千多年腥风血雨的铁札甲也走到了其历史尽头,完完全全的被清朝自以为是的棉甲所取代。”
“时代总会落幕,历史总在发展。”
“随着火药在军事上的使用,再加上清朝的不思进取,冷兵器时代终将画上句号,热兵器时代也随之到来。”
“札甲,终于的退出战场的舞台。”
“老兵永不退伍,只是慢慢凋零。”
“札甲,陪伴了华夏军人几千年的漫漫岁月。”
“朝代更替,历史兴衰,荣辱与共,战火与和平,寒光与鲜血共舞。”
“它是战争的产物。”
“它是和平的守护者。”
“它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也许哪天有个少年,再次将它披上。”
“无论优劣好坏,札甲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守护灵”。”
“且当之无愧!!!”
听完江南最后的这番总结,直播间的观众们不免有些感动。
有些东西虽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每每提起来,总会让人有些感慨和留恋。
观众们还没来得及议论,更没调整好心情,江南就已经准备继续开讲。
他扫了眼时间,见已经不早了,准备早早讲完,赶紧睡觉。
今天赶了一天的路,再加上回来以后,根本没有好好休息,自然有些疲惫。
“接下来要讲的铠甲,与历史上的一位赫赫有名的丞相有点关系。”
江南这句话刚说出口,直播间的观众们再也按耐不住。
“难道是才高其天、谋深如海的秦相李斯?”
“一定是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我猜是功冠群臣、声施后世的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莫非是一语可破天下事的初唐房玄龄?”
“不不不,诸葛亮!一定是诸葛亮!”
“我也觉得是诸葛亮!他不仅仅是丞相,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个大发明家!”
“可是,诸葛亮发明过铠甲吗?”
“我只知道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是他发明的!铠甲倒是没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