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故事,江南轻咳一声,正式步入正题,道:
“综上所述,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与玄甲军是分不开的。”
“古代作战,基本上都是挑选一些精锐的战士,直接作为先锋,进行突击。”
“这些士兵都被称为选锋。”
“玄甲军类似于选锋。”
“只不过,他并非单一地区或者单一部族的兵员组成。”
“而是从李世民所统帅骑兵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应该非常复杂。”
“类似于今天从各个军队之中挑选出最优秀的士兵,经过不断地磨合和淘汰,从而组成新的特种兵小队。”
“而且玄甲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很重。”
“基本上每战都是必当先锋。”
“正因如此,伤亡也不在少数。”
“只有不断选拔补充,才能保持一定的兵员定额。”
“对于玄甲军的组成、训练和装备情况,基本可以通过对唐初骑兵分析得出。”
“唐朝初期,主要实行的是府兵制。”
“也就可以根据府兵制来推测当时的训练情况。”
“府兵在冬季训练的时候,主要有“薄战”和“纵猎”两项内容。其中以“薄战”为主要内容。”
“当时作战,队形的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薄战”主要是训练士兵熟悉军中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号令,进行前进后退,队形变化,操演熟练,从而做到战时临阵有序,随阵入战。”
““纵猎”就是进行游猎,在此过程中训练士兵的武艺,提高士兵个人的战斗技能。”
“府兵在服役之前,还又有折冲府的官员对他们校阅考察,进行演练。”
“服役期间的闲暇时间,他们也会经常进行骑射训练。
“而这种训练情况,仅仅只是唐军的最普遍的一种情况。”
“以此来推测,想必玄甲军的情况应该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只不过他们是唐军骑兵中的精英而已,可能选拔和训练更加严格,装备也比较精良。”
“根据记载来看,李世民使用玄甲军的战术主要三种。”
“侧翼突击、埋伏和正面突击。”
“而李世民惯常使用的战术是侧翼突击。”
“这里的侧翼未必就是敌阵的侧面,也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迂回到敌人的阵后。”
“李世民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
“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他再率领玄甲军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或者直接迂回过去,前后夹击敌人。”
“这样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可以让敌人当场崩溃。”
“而正面突击,则是以玄甲军为前锋,大军为后继,直接对敌阵实施冲击。”
“利用玄甲军的骑兵和防御力,直接把敌人的阵势冲乱、冲散。”
“从而最终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玄甲军虽然精锐,冲击力和防御力也很强,身为主帅的李世民本人也很骁勇,但是这样的攻击却需要很有勇气,也很具冒险性。”
“尤其是遇到顽强的敌人。”
“就像之前所提到的虎牢关之战。”
“当时,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城外的故马坊激战。”
“李世民想查看敌人阵势的情况,直杀出敌人阵背。”
“虽然阵形被打散了,但王世充部下的江淮精锐也不是等闲之辈。”
“不仅与唐军殊死力战,还将李世民的坐骑在混战中被射倒。”
“幸亏部将拼死救援,这才脱险。”
“经过几番激战,最终才将王世充的部队击溃。”
“至于埋伏战术,自然就是提前在某个地点做好埋伏。”
“这种战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
“敌人突然之间就陷入包围和突击中,混乱和恐惧是可想而知的。”
“李世民率领五百骑兵向窦建德的大军挑战,并成功伏击了他们的前锋部队,生擒了敌军骁将,这便是埋伏战术的战果。”
江南讲了一些玄甲军的训练情况和基本战术。
直播间的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恍惚中,觉得自己已经穿越到古代,成为了玄甲军的一员,可以跟随着李世民,纵横战场,尽情杀敌。
“不愧是古代的特种部队!”
“除了牛逼没有什么好说的!”
“不懂就问,我国古代是不是还有很多类似的特种部队?”
“那是必须的!《三国演义》之中不就有陷阵营吗?”
“燕云二十八旗应该也是!”
“这里就不得不提霍去病手里的那支队伍,在草原上面走到哪里,就杀到哪里,根本不需要食物供应。”
观众们兴致勃勃的议论着。
江南点点头,笑道:
“古代确实有很多特种部队。”
“不过,这个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讲。”
“现在主要讲的还是玄甲军。”
“总所周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逐渐进入中原。”
“经过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混战,到了隋唐时期,骑兵的发展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有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代,重甲骑兵一度成为主流。”
“所谓重甲骑兵,又称甲骑具装。”
“简单地说,就是让骑兵和战马均披很厚的盔甲。”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跟铁浮屠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不然,历史上的具装甲骑不可能随时着重甲马甲。”
“根据需要,还可随时不披马甲作战。”
“或者变成骑射手射箭雨。”
“另外,马甲都是可拆卸的,作战时才戴上,东西方都是这样。这样可以避免对马匹力量的无谓消耗。”
“因此,唐初有一支跟南北朝差不多的具装甲骑是很正常的。”
“隋朝继承了南北朝的传统,在军队中,重甲骑兵依然占了很大比重。”
“作为旧朝的一员,李渊的唐军自然也受了一定的影响。”
“只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变数。”
“当时,隋朝和北边的突厥进行了大规模的骑兵交战。”
“要知道作为游牧民族,突厥的骑兵主要是以机动性著称的轻骑兵。”
“其实就是具装重骑与骑射手的搭配,当时许多国家都是如此。”
“包括唐朝与拜占庭的骑兵。”
“隋朝的骑兵与突厥屡次交锋,出于适应敌人特点的需要,隋朝的骑兵受到了对方的影响,故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紧接着,又向轻骑兵的方向转变。”
“而那个时候,李渊作为并州的军政长官,正担负着防御突厥的责任。”
“他在与突厥的交战过程中,首先仿效突厥建立了一支精锐的轻骑兵。”
“《资治通鉴》中如此记载:“渊选善骑射者二千人,使之饮食舍止一如突厥,或与突厥遇,则伺便击之,前后屡捷,突厥颇惮之。”!”
“这支骑兵能够在机动性上与突厥匹敌,应当是轻骑兵无疑。”
“而这部分骑兵,其实就是玄甲军最初的基础。”
“当李渊太原起兵之后,又从突厥购买了良马两千匹,还借来了小部分突厥骑兵。”
“西突厥部落的史大柰更是率领部下的骑兵,字节在会宁归附了李渊。”
“这更加壮大了李渊部下的骑兵队伍。”
“因为受突厥的影响,而且本来就有不少突厥骑兵的加入,轻骑兵成为李渊部队的主要力量。”
“在霍邑之战中,李世民所率领的精锐骑兵,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唐朝夺取了关中,又陆续平定了陇西、凉州等地的割据势力。”
“而陇西的骑兵也非常精锐,他们的加入,无疑又壮大了唐军的骑兵队伍。”
“之后,同样受突厥支持的刘武周,与他们在并州展开激战。”
“结果也是一样,直接被李世民挫败。”
“他的部众很多都归降而来。”
“尤其是尉迟敬德这样非常勇猛的骑将。”
“他的部众就有八千多人。”
“其中不乏一些精锐的骑兵。”
“再然后,山东的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也是骁勇的骑将,同样投到了李世民的麾下。”
“就这样,在李世民麾下,直接就有了这样一支纠合了四方精锐的骑兵部队。”
“在此基础之上选拔出来的玄甲军,必然是极其骁悍的。”
“想要打胜仗,那简直就是手拿把掐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非常聪明,可以根据战场的情况,让玄甲军随时进行轻重骑兵的切换。”
“他一开始就只有两种打法。”
“对付突厥轻骑兵就不带具装,变轻骑兵。”
“对付农民军和隋军就穿上具装,变重骑兵。”
“追击时,脱掉具装又变轻骑兵。”
“正因如此,玄甲军的机动性很强,作战中往往实施迂回攻击,而且能够进行长途追击。”
“在攻击薛仁杲和刘武周的战役中,都有长途追击的纪录。”
“尤其是追击刘武周所部,在昼夜急行两百里以后,又连续追击了三天多。”
“如果换成重甲骑兵的话,恐怕很难支持这样长距离的追击作战。”
“至少马匹已经活生生的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