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乃是招收报童的日子,既然诸位都是应征编辑的,现在暂且没有位置了,诸位可以回去等通知了。”朱标说道。
“这.......”王选顿时神色一滞。
他们虽然有种被戏耍了的感觉,但对方是当朝太子,手握权柄,根本不是他们这些小人物可以质疑的,这些人也只能悻悻离开了。
等到他们走后,朱标看向一众寒门子弟露出了笑容。
“诸位,本宫创立报社,便是为了黎明百姓计。当今陛下攘克夷狄,收复诸夏,但依然常说自己不过是淮右一布衣,与寻常百姓也没有什么不同。”朱标高声说道。
“大明建立之后,也多有惠民之策,轻薄赋、励农桑、宥死刑、黜贪酷、摧奸暴、佑良善。”
“相信这些大家也是看在眼里的。”
民间虽然传闻朱元璋残暴,但那都是针对贪官污吏,对于百姓那是真好!
不但推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更是推行大诰。
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职的吏员,赋闲的吏员,以及城市、乡村中那些老奸巨猾的顽民,若胆敢操纵词讼、教唆犯罪、陷害他人,勾结官府,危害州里,允许当地的贤良方正、豪杰之士将这些人抓起来,绑送京城。
如有人胆敢中途邀截,则枭首示众!各处关津、渡口,也不得阻挡。
今后所在有司官吏,若将刑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被冤枉者告及四邻,旁入公门,将刑房该吏拿赴京来。
若私下和买诸物,不还价钱,将礼房该吏拿来。
若赋役不均,差贫卖富,将户房该吏拿来。
若举保人材,扰害于民,将吏房该吏拿来。
若勾捕逃军力士,卖放正身,拿解同姓名者,邻里众证明白,助被害之家将兵房该吏拿来。
若造作科敛,若起解轮班人匠卖放,将工房该吏拿来。
《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
家有《大诰》者,犯笞、杖、徒、流之罪减一等;无《大诰》者,加一等;
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从这个政策便可以看出,老朱是真站在老百姓这一边的。
纵观历朝历代也只有老朱这个布衣皇帝会如此行事。
而在民间,朱皇帝也是有极深的威望,骂老朱的多数都是那些贪官污吏。
在。
朱标继续道:“陛下体恤百姓,为了让百姓不受那些奸贼蒙蔽,为了了解百姓的声音,这才创立了报纸。”
“所谓报童便是维系报纸发行,将报纸送到的看法。此事虽然简单,却是十分重要,你们就是朝廷与百姓之间的桥梁,沟通二者。”
“而编辑则是负责报纸内容的审核,将报童的消息汇总,找出有用的信息。也是同样重要。”
“你们说这样的职位岂能让那些庸碌之辈染指?”
“那些人尸位素餐,却根本没想着为百姓做事,这样的人我们报社不要!我们要的是真正肯为百姓做事,为百姓发声的人!”
“若是你们自认为不适合此职位,现在可以离开。”朱标的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让那些寒门子弟都是热血沸腾。
他们之中多数都是年轻人,读书虽然有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想法,但也存着治世救民之心。
如今,他们内心的热血全部被朱标激发出来了。
那些世家门阀平素欺压良善的事情都没少做,就算报官府,那些做官的也是袒护那些豪门,哪里会理会穷苦百姓。
但如今报纸出现了,报童出现了,他们虽然无朱紫加身,却是可以为百姓请命!
“殿下,此事我义不容辞!”
“殿下,这等惠及天下黎民之事,我辈读书人岂敢退缩!”
看着群情激动的读书人,朱标也是十分满意。若是换了那些世家子弟,现在恐怕就是在盘算着如何才能歪曲报纸的内容,为自己家族谋利了!
这报纸若是利用得当,那么将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刀剑!
朱标双手虚压,场上的书生这才逐渐安静了下来。
“能看到国朝出现这么多有志之士,本宫心甚慰!”
“不知道诸位对于陛下推行的明田制有何看法?”
“这,学生不敢妄议朝政。”学生之中,李适拱手说道。
明廷养育生员,旨在“使之成德达材,明先王之道,通当世之务,出为公卿大夫,与天子分猷共治者也”。
但朱元璋却是看到一些生员,读书不专,心思不定,扰乱纲纪。
于是在洪武十五年,明廷颁国子监学规及禁例十二条:
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果有一切军民利病之事,许当该有司,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皆可言之。诸人毋得阻当,惟生员不许。
这条政令镌立卧碑,置明伦堂之左,警醒生员言行。
当然,老朱这条政令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一是生员本业是读书问学,若贸然议政,便是“有戾规矩”。
二是生员大多年轻气盛,学识有限,一旦听闻时势,便激情难抑,轻率言事,只会适得其反。
三是生员乃国之未来,其行检惟以养恬、养静、守道、守身为第一要义。
这些学生私下发发牢骚也就算了,但在太子面前议论朝政,却是不敢的。
“哈哈,本宫特免你们,此刻可纵议时势,慷慨持论,以抒己见。”
“请恕学生妄言,”一个学生上前一步拱手道,“明田制与公田制类似。孟子有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但至春秋,公田制已经名存实亡。”
李适立即站了出来:“王兄此言不妥,明田制从根本上就不同于公田制。”
“虽然土地所有权归属朝廷,但朝廷不过代为保管,这是怕那些地主老财侵吞百姓田亩,陛下这是为百姓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