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相父爱我

洛阳皇宫

“丞相觐见!”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喊,诸葛亮徐徐入殿。

此时的刘禅,为皇后举行完国丧安葬,时间不知不觉已过了快一个月。

刘婵与皇后张氏,少年夫妻,向来情深。张氏不幸早逝,刘禅大为悲痛。

宫人常见着刘禅一个人静静地发呆,嘴中也不知道喃喃自语一些什么。渐渐地,刘禅甚至显得有些憔悴起来,直令人心痛。

诸葛亮自从河北归来后,一直忙于安抚军心民心,因此没有时间入宫探望刘禅。

他听说了刘禅在宫中的事情,很感伤。这份失去爱人的伤痛,他也感同身受,毕竟他也亲历了一次。

因此,吴国的事情一经确定,总算是让悬疑告一段落。他也借着入宫请罪的名义,来看望一下刘禅。

“臣诸葛亮,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诸葛亮一边说着一边下跪磕起头来。

刘禅见是诸葛亮,脸上顿时有了笑容,他立马起身,连连挥手,“相父快快请起!“

刘禅随即扭头对侍从们说,”你们都退下,朕要和相父好好叙旧!"

“诺!”

刘禅快步上前,亲昵地握着诸葛亮的双手,“相父,一段时间没见,朕甚是想念啊!”

尽管此时刘禅已经年过三十,在皇帝宝座上坐了快十五年,但是在面对诸葛亮时,刘禅始终还是像个孩子,既亲切又尊敬。

诸葛亮闻言,惭愧地说道,“陛下这话,令臣汗颜了。本来臣自河北归来后,应该早点来觐见陛下。无奈政务缠身,还请陛下,见谅。”

刘禅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这不就见着了么。相父为国日夜操劳,朕内心时常感动。按理说,应该是朕亲自前往看望相父,只是最近朕......”

刘禅说着说着,神情又开始变得黯淡下来。

“陛下,请节哀,保重龙体.....”诸葛亮察觉到刘禅情绪变化,慈爱地轻声出言抚慰。

“没事,朕没事!”刘禅重新抬起头,努力挤出微笑。他不愿意让相父看见自己虚弱的样子,相父为国操劳巨甚,自己怎么还能让相父再为自己操心呢!

再说,自己如今已经三十有一了,不再是个孩子,完全没有必要再让人来照顾同情!

“那就好.....”诸葛亮目露慈爱地望着刘禅,忽然,他正了正衣襟,换上严肃面露,郑重说道,”陛下,臣此行,乃是前来请罪。“

刘禅大吃一惊,满脸疑惑,”相父何罪之有啊?“

诸葛亮郑重其事地作揖一拜,”河北一役,臣举十万之众,劳师远征,却首战即败,最终无功而返,败退回来。此役,罪责在臣。是臣太过轻敌,未料想到魏国有高士,且其与吴国勾结,欲袭我后方。唉,十万大军败退,粮草军械耗费巨甚,军心士气大受打击,此皆是臣之过也。臣叩请自降一级,代行丞相事,以观后效!臣必当反省自身,以图再度北上灭魏。如不效,再请陛下前后一起治罪!“

刘禅闻言面露难色,诸葛亮的请罪表文其实早就写好上奏,他也阅览过。不过刘禅扣押了下来,并未回复。没想都如今诸葛亮”旧事“重提,亲自当面请罪了。

“这......相父啊,自古胜败乃兵家常事嘛。怎么能因此一次失败,就怪罪主帅,如此岂不是更加挫伤士气?再说.....这这这,相父也是为了保护中原,保护朕啊,这不不得不撤兵。要怪就那东吴太过狡诈,不干相父的事情啊!”刘禅一脸焦急。

诸葛亮摇摇头,“我大汉王师向来赏罚分明,臣不能因为自己是丞相,就不加惩戒。若如此,以后谈何治军?”

刘禅继续争辩道,“那那那.....那依相父所说,应该赏罚分明,那相父为我大汉立下这么多功劳,却不接受赏赐,又当如何说?“

”这......“诸葛亮没有料到刘禅如此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刘禅故意嗔怪道,”该赏不赏,不该罚却罚,这传扬出去,相父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朕被人骂作昏君吗?”

诸葛亮微微一愣,眼前的刘禅似乎变得颇有主见起来,他这渐渐想起,陛下已经不再是那个少年了.....

不过,诸葛亮仍然挺正身子,不依不饶,“陛下,功是功,过是过,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臣不想要赏赐,是臣觉得没有必要,臣与家眷的衣食常用都有官家供给。臣自行请罪,是臣觉得不治罪不足以正军纪、明律法。还请陛下体察臣之意!”

刘禅知道诸葛亮执拗起来,任谁也难以劝说。

他心中着急,干脆心一横,耍起赖来,“朕不管,朕无论如何,也不会下诏责怪相父的!相父不要再说了!”

“陛下.....”诸葛亮还想开口说什么。

“相父!”刘禅忽然猛地一跺脚,“朕今日,不想与相父谈论国事!难道,在相父的心中,除了国事,就没什么和朕好说了么?”

诸葛亮一时语塞,他望着满眼通红、眼眶渐渐湿润的刘禅,不禁心中一酸。

他知道,刘禅嘴上说没事,但那只是碍于面子,性格要强,其实心中的悲痛,已经憋得太久了。

诸葛亮走上前去,轻轻地抚摸着刘禅的后背,“陛下,是臣错了,宫中出了这样的事,臣应该早点来看望陛下.....”

刘禅闻言,眼泪再也绷不住,靠在诸葛亮的肩头小声抽泣了起来。

他是君王,却也是凡人。陪伴多年的爱妻离世,他却要为了帝王威仪,收敛起自己的情感。

也许,只有在诸葛亮的面前,他才能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情感,正如他从少年时期的那般。

诸葛亮轻轻地拍打着刘禅的后背,”陛下,人生无常,相聚即是缘分。缘起缘灭,皆是命中定数,不必过分介怀。既然昔人已逝,我们还是要活在当下啊。“

刘禅抬起头,擦干泪水,紧紧地盯着诸葛亮,微微颔首,”朕.....亦知晓如此,可是,夜深无人之时,总是会忍不住悲伤.....“

”相父.....“刘禅抿紧嘴唇,最终怯生生地说,”相父莫怪......朕曾听闻,瞻儿的.....瞻儿的生母,杨氏.....离世之时,相父亦悲痛异常,可有此事?“

刘禅小心翼翼地,生怕戳中诸葛亮的隐痛,尤其是当他自己也品尝了这种痛苦滋味。

果然,诸葛亮一愣,心中”咯噔“一下,往事涌上心头,一时百感交集。

玉娘.....

诸葛亮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微笑着说,”呵呵,不瞒陛下,玉娘离世之时,听着瞻儿撕心裂肺的哭喊,臣确实有万念俱灰、弃世之念......“

玉娘,多么美好的名字啊,她一定人如其名,温良如玉,给过相父不少抚慰吧,刘禅不禁内心暗暗想道。

”哈哈!相父可真会开玩笑!“刘禅擦掉泪水,笑了起来,”朕是没出息,可相父是世间罕见的奇男子、大丈夫、真英雄,怎么会因为儿女私情,生出弃世之念?相父不用这么安慰朕啦!“

诸葛亮微笑着摇摇头,”英雄与俗子,皆是凡人,都是血肉之躯,就免不了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古人云,逝者已矣,生者犹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猝失爱人,悲痛欲绝,乃人之常情。无论何人,都是如此,这个并不可耻。真正难做到的是,是敢于直面悲伤。“

诸葛亮意味深长地说道,”伊人已逝,活着的人,才需要更大的勇气。只有活着,才能带着逝者的信念与期望,继续前进。永远怀念,不会遗忘。不曾遗忘,逝去的人,也就不曾离去了。”

说到最后,诸葛亮轻轻地抚摸着刘禅后背,“陛下,已逝不可追,未来犹可期。人生路漫漫,不断会有人加入,也会有人离开。在这条路上,我们只有做到怀念过往、不负当下、期望未来,才能走得踏实、坚定,明白了吗?”

刘禅彻底收起泪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这番话朴素真诚,完全不似往日相父的严厉劝诫,而更像是一个长者的敦敦教诲,直令人心头一暖。

“怀念过往、不负当下、期望未来.....”刘禅喃喃自语道。

良久,刘禅郑重点头,“相父,朕明白了,朕会努力,不会让相父失望!”

诸葛亮露出慈爱的笑容,欣慰地点点头,“这就对了,臣相信,陛下一定能行。”

刘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随即连忙招呼道,“来来来,相父,快请坐下,进来这么久,光站着说话了。”

诸葛亮作揖一拜,“臣领旨。”

二人于是笑着各自坐下,叙叙家常。

许久没有放下国事、开怀畅聊了,二人显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