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决一死战

片刻后。

前军都督满宠对司马懿言论颇为不满,他从抗吴前线远道赶回,就是为了迎战诸葛亮。他早就听闻诸葛亮的威名,非常想看看,这个”传说中“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强?如今正是大展宏图之机,会战诸葛亮指日可待。可眼下诸葛亮的面还未见到,就要撤退?

满宠严肃地说道:“仲达休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诸葛亮如今大敌当前,分兵出击岂不是兵家大忌?再说轘辕关山川险阻,道路险隘,又能有多少兵马通过?就算有蜀军出关,深入敌境,外无援救,内无补给,必自取灭亡,掀不起风浪。依我看,如果真有蜀军出关,更说明诸葛亮此时兵力不足,心慌胆怯,不惜使诈诱使我军回援来拖缓进军速度。越是如此,我们越该趁此良机,猛攻洛阳,必可一战而定!”

众人一听都点头觉得有理。

“唉,伯宁,你一向英明,怎么在这个时候想不通呢!这不是战不战的事情,许昌是我们后方的根基,没了许昌,你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我们只是暂时后退,确保安全后,徐图再取嘛!”司马懿忍不住和满宠争论起来。

满宠固执地摇摇头,”不可,撤退便失去了战机.....再说,这诸葛亮也不是三头六臂,有何可惧,我早就想会会他了!“

司马懿见劝不动,于是思考片刻,随后向曹睿和满宠作了一揖,说道:“陛下,伯宁,以为诸葛亮是什么人物?”

“这有什么好说的,虽有些才能,终究是不识天数,穷兵黩武的逆贼。”满宠不以为意地说。

司马懿微微一笑,“诸葛亮自然是不识天数的逆贼,但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陛下长于深宫,伯宁长期对吴作战,未必足够了解诸葛亮。”

“哦,仲达与诸葛亮数次交手,应该是研究颇深了,请仲达赐教。”曹睿一时来了兴趣。

司马懿微微颔首说道:“臣早年有幸随太祖武皇帝征伐汉中,对诸葛亮有所耳闻,后与诸葛亮在西北数次交战。结合诸葛亮前后用兵方略,臣才对他了解多一些。

诸葛亮其人,居草庐而知三分天下,目光可谓长远。刘备前如丧家之犬,漂泊伴生,得诸葛亮后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战赤壁,取荆州,入川蜀,胜汉中,遂成王霸之业,可见诸葛亮达治知变,确有王佐之才。

诸葛亮才识远胜其主刘备、刘禅,托孤授命以来,内抚国家,外伐强敌,夙兴夜寐,矢志不渝。上不违君臣礼制,下和顺军民百姓。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使得蜀国上下君臣一心,可谓忠臣义士。

诸葛亮以刘备丧败之师,从新崛起,南征北讨,讲武练兵,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蜀军已然成为天下精锐。其用兵,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蜀人心不忧,实在是英雄豪杰,古今罕至。

诸葛亮集王佐之才、忠义之心、豪杰之气于一身,任何人也不能小觑!”

司马懿又顿了顿,“诸葛亮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其目的是想频繁调动我大军,等待时机,于运动之隙,消灭我军主力。又因为每次诸葛亮入寇,我边兵不能制敌,需中军奔赴。这样一来,所需钱粮兵马巨多,而诸葛亮却可就食于敌,不动摇国本,来去自如,于调动中取胜,从容夺下城池。长此以往,则我州郡不解甲,中国不释鞍,国困民乏,胜负已决呀!”

众人见司马懿分析地头头是道,不禁交头接耳议论起来。果然还是司马懿了解诸葛亮,这是把诸葛亮的秉性摸得一清二楚呀!

司马懿见众人已有认同之意,继续说道,“臣知诸葛亮谋略,又知诸葛亮平生谨慎,所以坚守不战以拒敌。可前阵子在五丈原传出诸葛亮病危,怎知却是他诈死赚我。我观他用兵,自此以后,奇谋诡计频出!大概是生死觉悟,自知时日不多,一味求稳难有胜算,所以,屡出奇谋!偷袭许昌,便是围魏救赵之计!以诸葛亮的才智,绝对可以想到!大概是我军之前围魏救赵,攻他后方,如今诸葛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以诸葛亮如此了得的人物,加上魏延等胆略之辈,绝对有可能,兵行险招,突袭许昌!许昌是我根基,一旦有失,三军大乱,怎么能不令人担忧?”

众人听了纷纷觉得有理,这么看,许昌的确有难呀,还是返回观察动向稳妥一些。

”陛下,大都督说得有道理,许昌危机,不可不察呀!”

"对啊,我们不如暂且退兵,确保了许昌安全,再说进兵呢!“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开了,其实多数都是有私心的。无非想的都是许昌的妻妾家人、田园产业罢了。

曹睿瞧见,自然猜到了众人心中担忧。他内心冷笑一声,这群世族大家,一点困难就想着退缩。都到这个时候了,还在惦念着自己的那点小私心。

暂时不管他们了,等打赢了这场仗,再看怎么收拾你们!

曹睿回过神来,他听到司马懿如此夸赞诸葛亮,心中不悦,可又觉得所言非虚,于是叹了一口气,“唉,如此大才,可惜不为朕用。如果有此人辅佐,朕何愁不能平定天下?”

满宠见状邹了邹眉头,片刻后说道:“依仲达所说,诸葛亮便是神人了。可这世上哪里有神人!依我看,诸葛亮越是使诈,越是心虚!”

“哦?此话怎说?还请满宠将军赐教!”曹睿见满宠如此豪壮,也不禁来了兴趣。

满宠抱拳道:“诸葛亮兵力不足,又多是步兵,而洛阳周边一马平川,利于我军骑兵作战!我十五万步骑稳扎稳打,合围洛阳,又有陛下神威天佑,就算是孙武再世,又能奈我军如何!

况且许昌城高池坚,又有数万兵马,诸葛亮就算偷袭,又怎能攻下?这必定是诸葛亮的疑兵之计!

请陛下不要再裹足不前!如果迁延日久,我军士气受挫,粮草不足,便会白白错过最佳时机!眼下我们携虎牢关大胜之威,必可一鼓作气击破蜀军!”

曹睿一听,微微颔首,满宠之言,不仅有理,而且解气呀!

司马懿见曹睿摇摆不定,情急之下说道:“禀陛下,我先前献计五路围攻洛阳,本是指望诸葛亮分散兵力,顾此失彼,在我大军威逼之下,主动放弃洛阳。

不战屈人之兵,这是上策。

虎牢关大胜后,我军趁诸葛亮兵力尚未集结,以大胜之势猛攻洛阳,这是中策。

如今诸葛亮竟然快速平定四路,可见他已有充足准备,已无后顾之忧,所以决心与我军在洛阳会战。

诸葛亮用兵,军容齐整,进退有序。蜀军多经战阵,兵精将勇,又有利器连弩。而我军此行兵马虽多,但多是新征屯田兵卒,难是蜀军锐士之敌。恕臣失礼,就算是太祖武皇帝在世,此时与诸葛亮正面交手,也怕是胜负难料。所以,此时率军与他正面交战,便是下策!”

曹睿一听司马懿居然把诸葛亮和先祖曹操相提并论,不禁眉头一邹,面露不悦。

司马懿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进谏,“陛下,诸葛亮以逸待劳,就是要等我军与他决战,陛下千万不要中了诸他的圈套!这些兵马,是我大魏最后的精锐了,一旦战没,则国家不保,我们还是小心为上呀!如今,我军在此已成鸡肋之势,退虽可惜,但仍可自保。还请陛下,三思!”

众人听完更觉得有理,纷纷附议。

曹睿见状脸色愈发难看。

满宠瞧见,微眯起双眼,随后大笑一声,“哈哈哈,想太祖武皇帝,横扫八方,何其雄壮,文帝也是威震四海!

如今大魏出动倾国之兵,已夺下虎牢关。洛阳就近在咫尺,却要不战自退,岂不让天下人笑?东吴孙权、辽东公孙轩渊也会小觑我们!

况且诸葛亮之前数次入寇,都是使诈取胜,乃避实击虚之计,更加证明,他不敢与我军正面交战!

我军如今占据地利,兵精粮足,兵马数倍于诸葛亮。陛下威加四海,亲自挂帅,三军无不振奋,人人莫不思以死报效!以此敢战之师,全力冲击!诸葛亮就算再有阴谋诡计,在我军泰山压卵之势面前,也是螳臂当车,我军,怎能不胜!”

曹睿本来听闻司马懿夸赞诸葛亮就心中不悦,司马懿又把诸葛亮和太祖曹操并列,曹睿更是憋了一肚子火。更可气的是,众人居然纷纷赞同,一个一个都想着退兵自保。

曹睿正想发作,突然听到满宠这豪壮之论,大感欣慰,不禁也雄心万丈!

自己堂堂一国之君,率五路大军亲征诸葛亮。如今诸葛亮的面都没碰到,就被击退了四路。剩下一路,自己坐拥十五万大军却要不战自退。这传扬出去,君威何在?与其如此,不如放手一搏!

曹睿站起身,目光坚定地扫视着群臣,突然拔出佩剑,狠狠的砍下了案桌的一角,指着说:“满宠将军说得好!朕意已决!即日起,进军洛阳,与诸葛亮决一死战!再有言后退者,有如此案!”

“诺!”满宠胸有成竹地率先喊道。

众人一惊,吓得静若寒蝉,也都纷纷称诺领命。

司马懿回想之前蒋济强行进谏的下场,怕重蹈覆辙,也就不再反对。

司马懿上前作揖道:“既然如此,谨遵陛下旨意。只是恳求陛下,分出部分兵马回援许昌,并紧密关注许昌动态,切莫让蜀军钻了空子!”

“好!”曹睿也欣然同意。

至此,影响魏蜀两国命运的决战才真正登上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