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大明铁头娃

“此人之才不在杨士奇之下,有首辅之姿!”

朱标顿时一惊,这解缙竟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杨士奇确实有能力,一上来就将宝钞提举司管理的井井有条,提出的几个政见也是被朱元璋所采纳。

而现在又冒出一个栋梁之才,朱标那个喜啊,脸上笑容都掩饰不住。

“快与我说说这个解缙!”朱标急切道。

“这解缙啊,三岁便能认字,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能应口成诵。”

“五岁便是能开口成诗。这解缙的神童之名便已经传遍乡里。”

“十岁,解缙已能贯穿四书五经传注义理,读书一目数行。”

说到这里,陆渊停顿了一下。

他记得,解缙是洪武十九年,受到茹太素赏识,命县令越级除授解缙为廪膳生。

而洪武二十年,解缙举江西乡试,中解元。

第二年,解缙参加殿试,为三甲第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中书庶吉士。

但同年九月,解缙便是上呈《太平十策》被老朱赶回去省亲了。

当然,这也是老朱惜才。

老朱对解缙的父亲说了: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老朱那时候已经看出了解缙,性格莽撞,在官场是要倒大霉的,让他回去养养性子,等沉淀十年之后,方可大用。

也算给朱标留一个股肱之臣。

如今,解缙说自己是国子监的学生,倒是出乎了陆渊的意料。

是史书有误,还是因为自己的出现,造成了蝴蝶效应。

陆渊正在沉思,

而朱标却是见他愣神,不由喊了两句。

陆渊这才回神:“刚才想到了一些事情。”

“咳,说回这解缙。”

“洪武二十年八月,解缙举江西乡试,中解元。”

“武二十一年一月,解缙赴京会试。二月,解缙参加礼部会试,为第七名。”

“三月,解缙参加殿试,为三甲第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中书庶吉士。四月,呈《大庖西封事》,不久又上《太平十策》。九月,与兄同被皇帝赐归省亲。”

“洪武二十二年,解缙因为入兵部索要仆役时傲慢无礼,遭兵部尚书污蔑,改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九月,再次与解纶同归省亲。”

“洪武二十三年,解开病,敕赐解缙与父亲回归故里。”

“洪武二十四年,替虞部郎中王国用起草《论韩国公冤事状》,主张为李善长平反。五月,同父亲回归故里,终养老父于家。”

朱标听得这里也是有些懵了,这几乎一年一次给这解缙放假,这在老朱这里可是没有先例啊!

“这解缙是做了什么,为什么一次次被赐归省亲?”

其实陆渊也是有些无语,这换什么人都明白老朱的意思了,也该收敛性子了。

但解缙偏不,就是莽!

这就是大明铁头娃啊!

要不是解缙有才,得到老朱的喜爱,坟头草都有两米高了,哪里会一次次警告你!

“殿下,以为现在的朝廷如何?”陆渊不答反问道。

朱标犹豫片刻才道:“父皇励精图治,改革政务,清楚贪腐,如今朝

廷一片清明。”

“怕朝廷衮衮诸公都成了保守派,遇事睁只眼闭只眼,只求能活到退休吧。”陆渊毫不留情地解开这层遮羞布。

朱标神色一滞,确实如同陆渊所说。

经过空印案、胡惟庸案、以及最近的郭桓案,法司各级官员不断逮捕大臣,很多今天同朝为臣的人第二天就不见了踪影,真可谓腥风血雨,变幻莫测。

官员那是真不敢伸手了,甚至有些不敢开口了,一个个都是得过且过。

“但解缙不同,他年轻气盛,为官之后更是敢于直言,针砭时弊,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

“但也因为其性格耿直,直言不讳得罪了许多官员,因此屡首弹劾。”

朱标沉默下来,解缙是有才华,但显然不适合当官,至少不适合在中枢。

陆渊继续道:“陛下原本是想晾解缙十年,但十年之期未到,便已经是朱允炆登基了。”

“建文帝召解缙回京,本打算重用。解缙却是被权臣弹劾,守孝不满就入仕者,属于不孝。”

“于是,建文帝又将解缙贬到河州。”

“建文四年,燕王登基,九月解缙入并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这也就是内阁的雏形了。”

“一同入阁的还有: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六人。”

“朱棣十分倚重解缙,任命解缙为内阁首辅。甚至直言: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朱棣编撰《太祖实录》由解缙主导,解缙还担任科举主考官。

永乐元年七月初一,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率领2000多位文臣编撰《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两万多卷,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可谓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可惜,后世这本巨作却是因为战火大半被毁,实在可惜。”

听到这里,朱标也是一叹,可惜这些荣耀都是老四的,跟他没一毛钱的关系!

陆渊也是适时转换了话题:“解缙的才华独领风骚,在朱棣面前也很得宠,风头压过其他内阁大臣,即便是六部尚书也是不能比。”

“但解缙最不该是参与了储位之争。”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

“一次,朱棣私下问他对储君之事怎么看。解缙直言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标听到这里也是嘴角一抽。

他对于朱高炽还是很喜欢的,那胖小子性格有些地方和他很像。

但没想到竟然会被朱棣所不喜,还要靠自己的儿子才能稳固太子之位。

“但朱棣对于朱高煦,十分宠爱,有时候在礼制上甚至超过了太子。”

“因此,解缙数次劝谏,要朱棣注意约束朱高煦。却是被朱棣认为他是离间骨肉。”

“朱高煦因此对解缙怀恨在心,借机诬陷,让朱棣直接将解缙贬谪到了交趾。”

“永乐八年,解缙被贬三年后,回京述

职。”

“原本解缙想要上奏皇帝,重回中枢。”

“但朱棣却是忙着北征,,解缙见不到朱棣,只好去觐见太子。”

“可惜,这件事情再次被朱高煦所利用,待朱棣归来后,朱高煦立即向朱棣告状。”

“解缙还未走到交趾,锦衣卫一路追到广东,将解缙押解回京。”

“即便在囚车之中,解缙依然在写奏折,他看到赣江两岸干旱严重,决定上书请求朝廷修筑水渠,灌溉良田。”

“解缙即便身陷囹圄,依然心系百姓。”

“这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可惜解缙被押入昭狱,一关就是五年。”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朱棣汇报诏狱内的囚犯名单,朱棣偶然看见解缙的名字,问纪纲道:解缙竟然还活着?”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心领神会,回到监狱里,用酒把解缙灌醉,随后命人将他埋在积雪当中。”

“学士不须笑我俦,磊落与尔同千秋。”

陆渊最后吟了一句解缙所做之诗。

这首《采石吊李太白》是解缙怀念李白所做,但他也没想到自己会落到一个与李白像似的结局。

让人唏嘘不已。

朱标听完,久久不言,良久长叹一口气。

朱标感到有时候能预见未来也并非什么好事。

如今解缙不过是一个聪敏好学,意气风发的少年,但他却是预见到了他中年颠沛流离,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那是如此凄凉。

“走,去你那里,我想大醉一场!”朱标重重地拍了一下陆渊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