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刘禅退位,司马炎破防

诸葛恪接到了孙权的书信之后,很快就领会了意思,然后通过郤正跟刘禅传达意见,刘禅一听孙权答应了仍然让自己可以荣华富贵,美女服侍,锦衣玉食,

不由得一拍桌子道:“好,太好了,朕早就过腻了要处理朝政的日子,现在可以放飞自我了,快去回报诸葛恪将军,不用来问朕,一切按照东吴孙权大帝的意思处理就好。”

孙权没想到刘禅这么不要面子,一下子推脱了个干净,不禁摇头叹气道:“生子当不如刘禅,即使庞统丞相在世,也没有回天之力,真是令人慨叹。”

根据拟定的条件,在成都宫殿之外的城郊,筑起一个高高的台子,一则是安排孙权前来成都在此阅兵,二则是让刘禅在这个台上面对着蜀中的父老百姓,宣告自己废除年号和皇帝尊位,从此归降东吴。

孙权激动得彻夜难眠,经过了几十年的明争暗斗,出入生死,总算是媳妇熬成婆,现在看到了一统三国,君临九州的曙光,看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所言不虚。

成都的各色官员,这几天也是兴高采烈的尽心竭力帮助诸葛恪搞定了城里面的秩序,以及布置工匠们施工修筑台子,不到一个月就全部搞定了。

孙权这是第一次离开江东到外面去接受对方的投降归顺,一方面心里面洋洋得意,骄傲自大,踌躇满志,

另一方面也担忧自己的安危,害怕蜀中百姓和能人志士不服,给他来个荆轲刺秦王,那就不值当了。

因此,当孙权的车马从东吴出发的时候,丁奉率领两千御林军随驾,一路上孙权不管是舟车劳顿,还是停留驻足,都没有尝过当地一粒米,一口水,因为害怕有人下毒。

专门有十几辆马车满满地运载着粮食物资和水,从东吴出发就一直跟着做后勤保障,孙权显然知道自己是笑到最后的人,

现在只剩下晋国司马炎了,跟他的决战成为下一步的关键,因此孙权格外注意安全和保养身体,他发誓要让父辈为他骄傲,是他孙权一统三国,统一了九州大地。

诸葛恪也不敢怠慢,知道这是一次表现的好时机,

虽然钟会已经撤兵了,司马炎也下了旨意,但是诸葛恪知道钟会不甘心,因此采取拖延战术。

如果钟会和司马炎得知孙权要来成都,刘禅投降归顺,势必会回头来捣乱和插一脚,因此诸葛恪对于安全保障做得非常认真细致。

晚上实行宵禁,白天也让大军沿路盘查过往行人和客商,尤其是北方口音的,要慎之又慎。宁可错认,不可放进来。

这一日,成都城里面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刘禅坐着自己的车辇很快的领先一步赶到了台子前面,然后等着诸葛恪和孙权的到来。

天气非常热,等了足足有一个时辰,刘禅和百官都汗流浃背,不住地用宽大的袖子擦汗,知了不停地叫着,令人心情烦闷。

孙权今天身着一身新的龙袍,在诸葛恪和丁奉两人左右护卫的情况下,车马缓缓地驶了进来,宫女,武士,兵丁一排排地举着仪仗,十分壮观。

刘禅率领文武百官一起前来迎接孙权,然后跪拜行礼,孙权十分得意,从车辇上站了起来,对着眼前的刘禅说道:“朕封你为安乐公,从此仍旧享受富贵荣华,生活标准不降。”

在得到了孙权的亲口确认之后,刘禅心里大喜,急忙参拜感谢道:“多谢陛下隆恩,刘禅领旨谢恩,请陛下检阅三军和蜀中的将领。”

孙权在众人的簇拥之下,缓缓地走上了台子,一共有几十米高,但是足足有九十九级台阶,象征着九五至尊。

登上了台子之后,孙权看着台下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一片,既有看热闹的老百姓,也有蜀中的兵丁以及诸葛恪和孙权的护卫御林军,这都是朕的,孙权握紧了拳头,仰天大笑。

随即,诸葛恪一举长刀,进行了操练表演,然后是孙权检阅三军,望着一队队,一行行雄壮威武之师,孙权有一种天下谁与争锋的豪迈感觉。

司马炎得知孙权已经到了成都,并且刘禅愿意废除自己年号,归顺东吴,所有的蜀中百姓和兵士都投降了孙权,不禁气地只拍桌子。

司马炎骂骂咧咧道:“这分明是摘桃子的行为,明明是朕先出手的,费了很大劲儿,前有邓艾偷渡阴平,冒险奇袭,最后无功而返,

后有贾充押运粮草,钟会前去讨伐,结果损失了朕的心腹,如今孙权老贼竟然捡漏,气死人了。”

一边,又命人前去催促钟会先不要班师回朝,要回头对成都进行一次奇袭战,纵然不能夺取城池,也要让孙权夜不能寐,不能让他太得意,起码知道我大晋的存在。

钟会原本就班师回朝一拖再拖,每日行军非常缓慢,等的就是一个机会,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形势发生变化,司马炎改变主意,自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在前线屯兵打仗了。

孙权检阅完了三军之后,对于成都的每一处角落都十分感兴趣,

尤其是看到成都平原,粮食沃野千里,美女更是看花眼,不禁感叹道:难怪人人都说蜀中是个好地方。

诸葛恪正在陪着孙权视察成都城里面,有前方的兵士来报说钟会停止了班师回朝,现在已经调转头继续向着成都方向挺进了,每日里行军五十里。

孙权听到了诸葛恪汇报消息,得知司马炎想要跟自己拼一把,不禁哈哈大笑道:“朕知道了,司马炎小儿不过是吃醋了,

前番他几次想要攻取蜀中,但是都失败了,无功而返,面子上不好看,这还罢了,让朕现在捷足先登,他肯定气不过,

所以才会让钟会停止回朝,妄图对成都发动一场袭击,纵然不取得战果,也要搅合朕一下,这点小心思岂能瞒过朕。”

诸葛恪道:“陛下明察秋毫,臣佩服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