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茅庐谈话,诸葛上当

孙权和诸葛瑾到了茅庐之后,诸葛瑾上前敲门,一边说:“门童开门,是我回来了。”,门童打开门之后,看到是诸葛瑾,

后面还跟着一个紫色胡须的大个子,这不是上次那个登门的人吗?怎么又来了?但是主人在前也不好发牢骚,只好赶紧请他们进去。

孙权跟着诸葛瑾进门之后,听到了优美的琴声,不仅站住了脚步,诸葛瑾道:“吴侯,怎么不走了?”,孙权摆摆手,示意他不要打扰自己听琴声。诸葛瑾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弟弟诸葛孔明又在弹琴吟诗作赋了。

一曲终了,孙权不禁拍手夸赞:“妙,妙,妙啊,这琴声里面既有一种上天摘取明月的浪漫,还有一种下海捉鱼的豪情,

波涛之中,宛若一个迎着浪头的弄潮儿。”,诸葛瑾没想到孙权还有这种品味,能听出来其中的弦外之音,而且诗情如画也能描绘在眼前。

诸葛亮听到草堂外面有人夸赞自己,不由得站了起来,走出门外一边问门童道:“童儿,今日可曾有俗客来?”,

门童道:“先生,是......”,门童还没有说完,孙权就迈着大步走进来一边笑着说道:“孔明先生,久仰大名,我前几次来你都不在家,东吴孙权慕名前来。”

诸葛亮掀开竹帘子,才发现门外站着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和一个穿着华丽,紫色胡须,仪表堂堂的大个子,

莫非这就是拥有江南六郡的吴王?赶忙把扇子往前面双手一拱手施礼道:“快请进来,简陋草堂,怎么幸得吴王大驾光临寒舍。”

孙权哈哈大笑:“孔明先生过谦了,人都说卧龙凤雏是当今世上最有能力和才华的人,我是慕名前来,今天能够得见,乃得偿平生心愿了”

一边说着,三人一边走进草堂,门童已经将泡好的茶水端了上来,闻着幽香的茶,孙权连连称赞,说如果自己也有一天能够跟卧龙先生这样清闲自得,那就好了。

诸葛亮喝了一口茶笑道:吴王这是玩笑话,我一个山村野夫,怎么能跟吴王的志向相比,你是要争霸中原,踌躇满志的一代雄主,是断然不会贪图山涧茅庐村舍的田园生活的。

孙权道:“卧龙先生真是快人快语,实不相瞒,我就是经常为自己身边缺乏像你这样的能人才感到大业难成,北方袁绍和曹操都是手下谋士如雨,因此能够兼并四海,称霸一方,权纵有此心,奈何力量不济。还请卧龙先生教我。”

诸葛亮道:“家兄在此,不敢高声狂谈。”,诸葛瑾把杯子里面的茶喝完之后,笑着说:“兄弟这话就见外了,

吴王最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我虽然才能不及兄弟十分之一,却已经成为东吴的座上宾,请兄弟直抒胸臆。”一边说,一边拿着茶壶道后房去续水了。

孙权也满脸期待的看着诸葛亮,又一次说:“还请先生不吝赐教。”,诸葛亮看到躲不过去了就说:“吴王,依我看东吴和袁绍,曹操都不能相比这只是表面现象,

因为北方自古以来就战乱频仍,生产和建设遭到破坏大,虽然他们实力雄厚,兵精粮足,但是我们南方也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孙坚将军在世的时候,也曾出兵洛阳,讨伐董卓叛逆,可谓是名镇海内,吓得董卓急忙迁都,一把火烧了洛阳城,汝兄长孙策,人称江东小霸王,在世之日也并吞江南六郡,虎视眈眈,

袁绍也颇为忌惮,如今这半壁江山落在吴王肩膀上,你一定要稳扎稳打,跟北方和荆襄之地乃至巴蜀地区的势力都交好关系,远交近攻,一点点扩张六郡八十一州,方为上策。”

孙权道:“先生之言,如拨云见日,令孤茅塞顿开。接着说”,诸葛亮道:“吴王,东吴最擅长的就是水上作战,你有一支强劲的水师力量,这是袁绍和曹操的短板,他们没有的你就要发挥特长。

有一天真到了兵戎相见的时候,吴王可以以长江为天险,阻挡北方势力的进犯,当然如果将军羽翼丰满了,也可以沿着沿海地区,制造大批量的船只运兵,然后从海上北上,最后南北夹击,中原唾手可得。”

诸葛亮说完之后,拿出了一份东汉末期各势力分布图,然后用扇子指着给孙权看,一一的介绍利害和先后,孙权半晌直听得发自内心的佩服,激动地满脸红光,

拉着孔明的手甚至都想直接叫妹夫。诸葛亮并没有发现孙权脸上激动兴奋的表情,还是滔滔不绝的在讲解天下大势。

一个时辰之后,诸葛瑾提着茶壶进来了,诸葛亮也讲完了,三人又泡上茶开始对饮。孙权道:“卧龙先生刚刚的赐教让孤受益匪浅,胜读十年书,我有一个小妹孙尚香,从小就有男儿志向,

母亲也很宠爱她,她说了自己的心上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身高八尺,羽扇纶巾,先生这般才识和模样,正好般配。”

诸葛瑾也在一旁扇风道:“吴王的妹妹我见过的,可以说是倾国倾城貌美如花,同时又善解人意,兄弟跟他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依我看来,这是一段好姻缘,吴王今天登门来也是来提亲的。”

诸葛亮反而有点不好意思起来:“我乃是山野村夫,闲散自由惯了,怎么敢攀高枝,这事儿还是日后再议吧,不要委屈了吴王妹妹。”

孙权道:“先生切勿多虑,我也不是强求,我只请先生能够参加下个月初在吴王府里面举行的诗词大会,到时候东吴的文人墨客都会参加,希望先生也来赴宴,这是你们文人的一场联欢。”

诸葛亮刚刚拒绝了孙权第一个请求,现在对方就又抛出来一个,只好答应下来,看到这里,孙权会心的一笑,跟诸葛瑾使了个眼色,诸葛瑾立马明白了:哪有什么正经的诗词大会,都是为孔明一个人准备的,为了一瓣蒜,包了一盘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