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过后就是殿试,这是朱祁钰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殿试,所以他是十分重视的。
一大早,朱祁钰就来到了太和殿。
今天没有早朝,只有殿试。
所有的新科进士鱼贯而入,然后来到了自己的位子坐下。
礼部尚书胡濙过来问这次殿试的题目,朱祁钰吐口说了两个字:“兵策!”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这个题目也太宽泛了吧。
兵策就是说所有的对敌之策都是可以的,并不专注于草原上的敌人。
你可以写怎么对蒙古人,怎么对倭寇、怎么对东南诸国,怎么对女真……哦,女真不用对付了,他们已经半残了。
高谷听到这个题目,有些不安。
他对朱祁钰说:“陛下,这题目……”
朱祁钰一摆手说:“现在是殿试,有什么话以后再说吧。”
高谷只能是强忍下来了。
殿试开始,所有人开始写了起来。
朱祁钰坐在龙椅之上,静静的看着。
殿试要从早上一直进行到晚上,中间你要是饿了,会给你几个饼一碗茶。
如果你要上厕所,那也要由太监带着去。
只是现在这个关键时刻,几乎没几个人会去上厕所的。
朱祁钰不可能一直在这里等着,他等了半个时辰,就起身离开了。
他一出来,于谦、高谷他们马上追了出来。
等出了太和殿,于谦直接问道:“陛下,你为何要定这条殿试题目?”
“没什么啊,就是朕心血来潮!”
高谷苦口婆心地说:“陛下,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查啊。”
“高阁老,论打战,朕比你有发言权。”
“陛下,臣的意思是现在外部已经没有大敌了,我们该休养生息,不要再起战端了。”
“好了,朕知道了。对了,我们还是说说这一届的进士吧。你们准备怎么安排他们?”
高谷愣了一下说:“不就和往年一样,前三名直接入翰林院,其他的分到各部去观政,最次的下放到州县去。”
朱祁钰摇头说:“不,朕决定改一下这所谓的规矩!从朕开始,所有的新科进士全部下放到县里去。朕决定和宋朝一样,定下一个规矩,不经州县,不得为相!”
宋朝的规矩是只有当过县令的人才有资格当丞相,而到了明朝,则改成了只有入了翰林院才能进内阁。
朱祁钰准备改一下,在翰林院呆了一辈子的人,一点实务也不通,经常被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朱祁钰决定把进士全部下放到县里去当县丞、主簿这种佐二官,连县令都当不了。
高谷听了说:“陛下,这不合规矩吧?”
“规矩?谁定的规矩?是朕还是列代先帝定的?不过是你们这些文官自己定下的潜规则,就不要拿出来说了。朕是要好好的锻炼他们,这样他们未来才能内阁成为一国之相!”
听到这话,高谷没有再说什么了。
时间慢慢的过去,两个时辰后,开始有人交卷了。
考官们开始当场就开始阅卷,然后他们会选出十份试卷,让皇帝在这中间选出前三甲来。
等吃过午饭,朱祁钰才回到了太和殿。
他问胡濙:“可有好的文章?”
“有,陛下请过目。”
胡濙送上来了三份试卷,朱祁钰开始看了起来。
第一份是讲西南的少数民族的,在这里面,他说了如果少数民族起兵造反的话,一定要剿,不能姑息养奸。
同时他还说要只问贼首,余者不问。
还说了要彻底的解决西南的问题,就要改土归流,不要再设土官,改由朝廷派流官去治理。
朱祁钰看得连连点头,这篇文章写得言之有物,真是很难得啊。
要是王越没有把收河套的文章写出来的话,这一章能拿状元。
第二篇就差多了,这一篇虽然文采斐然,可是文章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劝皇帝息兵休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朱祁钰摇摇头,这算是不及格,因为跑题了。
朱祁钰想看的是兵策,结果他劝皇帝不要重视兵略,要重视民生,这不是跑题是什么。
把这篇文章放在了最
最后一篇说的是倭寇的事,他的重点是讲倭寇是怎么来的,并且还说只要开海,倭寇能消失九成以上。
朱祁钰点点头,这人明显就是东南地方的人,很有可能还是闽省人。
朱祁钰开始把这三篇文章的名字揭开,果然,第三篇的作者果然是闽省人,叫赵澜。
朱祁钰想了一下,把他定在了第三名探花。
第二篇的作者叫孙贤,朱祁钰摇摇头,这位在历史上是状元,只是朱祁钰很看不上他,于是定了二甲最后一名。
最后是第一篇,一看到名字,朱祁钰愣了一下。
他居然是王越!
朱祁钰本来以来王越还会说河套的事,结果没想到他居然说西南的少数民族了。
果然,有才华的人是不会重复自己写的东西的,而且这家伙还是一个军事天才。
这一定是状元,不给状元都对不起这文章。
朱祁钰定好了名次,就把文章给了胡濙。
胡濙看了,皱了一下眉头,不过也没说什么。
第二天,殿试的名次就出来了,贴在午门之外,让所有人观看。
接着就是骑马夸街,这一天是进士们最风光的一天。
所有人穿上了新的官袍,骑着马在京城各个大街逛着。
只是他们只高兴了一天,到了授官的这一天,所有人都惊呆了。
所有人都被安排到了县里,去当县丞、主簿这样的小官。
有人生气地说:“吏部在搞什么啊,哪有这样的?”
“就是,我们三甲的就不说了,怎么连前三甲也这样啊?”
王越到是没怎么生气,他说:“吏部这么安排,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不管是什么道理,全是歪理。走,我们去问问他们,看看他们怎么说。”
就在这时,吏部的一个小吏出来贴了一张告示。
大意就是皇上有旨,要求所有新科进士下到县里,好好的体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