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棒梗回来了

“三大妈这么多年了,你还是没有变呢”看着没有什么变化的四合院,棒梗平淡地说道。

三大妈定定地看着棒梗,突然双手一拍恍然大悟地说道“噢~你是......你是棒梗”

后面几个吃瓜群众也都探着头看着一年多,快两年没见的棒梗。

棒梗点点头继续朝院子里面走去,大妈们自发地跟着棒梗想要看热闹。

在中院晒太阳的贾张氏看见一个小伙子走了过来,仿佛血脉之间的共鸣,贾张氏坐直了身子棒梗也慢慢地停下了脚步。

“棒梗?”贾张氏试探性地问了一句。M..

虽然贾张氏戴着头套,棒梗听着那熟悉的声音还是一下就认出了这是他的奶奶贾张氏,棒梗小声的喊了一句“奶奶”

贾张氏激动得站了起来,一把抱住棒梗,马上呜呜呜地哭了出来,“我的乖孙啊你受苦了,你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贾张氏一边哭嚎着一边拍着棒梗的后背,密密麻麻的角质层碎屑从袖口里面喷涌而出粘在棒梗的衣服上。

后面的吃瓜群众眼看贾张氏放大招连忙后退,他们可不想沾上这恶心的东西。

贾张氏松开棒梗,棒梗也看见了自己袖子上的白色碎片,再看着贾张氏戴着头套的模样,棒梗担心地问道“奶奶你这是怎么了?还有你怎么回来了,你不是去坐牢了吗?”

“唉~”贾张氏无奈的说“奶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去坐牢没多久就得了怪病身上痒得不行,后来监狱里面看我表现好把我放了出来服刑,你现在回来了是已经服完刑了吧”

“对呢,奶奶你的病有没有找医生看过呀?”

“看过没用”贾张氏不在意的挥了挥手“那些医生都是庸医,检查来检查去一点问题查不出来”

虽然不知道贾张氏面罩

有些时候还是保持点距离的好,他怕晚上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王建华晚上下班的时候自然看见了在院子里的棒梗。

棒梗对于王建华这种领导自然是不怎么待见的,看见王建华就想起了当初他对自己的体罚。

哼了一声转头回到屋内,本来还想要去找自己以前的同学玩一下呢。

棒梗在监狱里面可是十几个人的大哥,而且经过这么久的时间他对燃烧生命也用的是炉火纯青。

现在就是想把以前的同学朋友收拾一下,看能不能归拢到自己的麾下。

自己现在也不想读书了,只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搞钱,然后吃香的喝辣的痛痛快快的过完这一辈子。

就像监狱里面的小弟说的那样,男人嘛那就得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等年龄到了还要再增加一个目标那就是睡最漂亮的女人。

王建华看着棒梗这么嚣张,看来是时候让棒梗也体验一下贾张氏的苦衷了。

晚上吃完饭王建华逗弄着襁褓中的女儿,没一会就把女儿逗得哇哇大哭,正在收拾桌子的娄晓娥生气地走了过来一把夺过女儿,然后轻轻地踢了王建华一脚让他去洗碗。

襁褓中的囡囡闻到熟悉的气味很快又安静了下来,娄晓娥一边抱着囡囡在屋子里溜达,一边嘲笑王建华和女儿不亲,囡囡不是王建华的小棉袄。

王建华耸耸肩没有辩驳什么,因为刚才他对棒梗起了坏心思,婴儿最是天真烂漫的时刻,王建华的坏心思囡囡也感觉到了,所以哭了起来。

棒梗回来了秦淮茹为了庆祝让秦京茹去买了一点猪头肉回来,桌子上贾张氏一个人啊呜啊呜地吃了一半,实在是丢人现眼。

秦淮茹和秦京茹都没有对猪头肉动筷子,只有两个女儿夹了几筷子过过嘴瘾,其他的都进了棒梗肚子里。

棒梗这些年吃的都不好,当然这是和在外面的人相比,在监狱里面相比那他吃的就太好了,虽然长高了一点脸也瘦了一点,但是一天比别人多吃两三个窝窝头,气色再怎么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棒梗这么些年没回来,晚上贾张氏非要拉着他在炕上睡觉。

贾张氏睡觉把头套取了,棒梗看着贾张氏脸上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感觉衣服

聊着聊着终究是长途跋涉回到四合院棒梗第一个就睡着了。

等到半夜棒梗突然坐了起来,身上有点痒然后用手在背上,胸口腿上,手臂上挠,挠了十几分钟才非常过瘾地躺下继续睡。

睡了不足三四个小时天蒙蒙亮的时候,棒梗身上开始痒起来。

指甲在皮肤上发出的沙沙沙的声音,把正在熟睡的几人全部吵醒了。

本来秦京茹秦淮茹以为是贾张氏又开始痒起来了,并没有睁开眼而是继续睡着,可是随着贾张氏担忧地问了一句“棒梗你怎么也开始痒起来了?”

秦淮如和秦京茹一下子就睁开了眼睛,起身看向在旁边像被虱子蜇了一样的棒梗。

此时的棒梗打了个赤膊,身上全部都是红色的抓痕,唯一好点的地方只剩下脸了。

“我也不知道,就是突然之间好痒,挠了之后特别舒服特别解恨”棒梗一边说一边在身上到处抓着,一会抓抓手,一会抓抓腿,短短的指甲缝里面很快就堆积了厚厚的一层黑色的陈年老垢。

秦京茹连滚带爬地下了炕,“妈呀这也太吓人了,棒梗刚回来就染上这个怪病了”

秦京茹下了床穿好衣服,感觉自己身上有点痒,抓了几下之后就不痒了,看来是心理作用。

她连忙出去准备早餐,她准备搬出去了,这也太吓人了说好的不传染人,结果棒梗刚回来就传染给他了。

吃完早饭秦京茹本来给老太太端的是一碗白粥加两个窝窝头。

后来秦京茹又给白粥里面加了点酱油然后滴了几滴香油,还放了一小把咸菜,窝窝头也是挑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端着这些去了后院老太太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