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葵花案

“那你就没找过她们的后辈吗?纵容老人在路上拦车,碰上脾气好的还行,碰上脾气急的嘎吱一下撞死了,她们都没地方哭去!”吴争说道。

“看到那家饭店了吗?那就是收过路费建起来的,这三家人靠着三位老太太可是吃喝不愁,连活人家都不用干,天天躺着挣钱!”

尤大为指了指那饭店,饭店里几个人头涌动,见到尤大为看过来忙低下了头。

“不管他们了,尤所长咱们一起去一趟事发的村子吧。”吴争说道。

“好,我在前面带路!”尤大为点了点头走上警车。

“真不管了?你不是最爱管闲事的吗?”周建南倒是有些意外,往常吴争看到这些个事可是都走不动路的。

“不管了,她们要是得寸进尺,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吴争笑道,刚刚那老太太说要网爆自己,如果她真的那样做了,估计等待她的就是不计其数的网民的回怼和谩骂。

甚至说不定有些过激的人会直接找过来,站在饭店门口开骂,毕竟自己现在在网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输于顶流小鲜肉,如果不是段薇派人拦着,自己家都会被那群军迷粉丝围的水泄不通。

又开了半个小时,吴争抱着小黑狗下了车,这村子看着极为寂静,别的村口都有闲聊的老头老太太,这个村子的村口可是一个人影都看不到。

“这就是西泉村了,受害者就住在村口。”尤大为指了指村口一间二层小楼说道。

“受害者的住处经过技术人员的勘察,一点有用的信息都没找到,唯一找到的一组不属于这家人的指纹也是杂乱不堪的。”

“案发时间不确定,这家人一直跟村子里的人不太合的来,平常也没人过去串门。”

“他家有亲戚吗?”吴争问道。

“有,有两家亲戚和男受害者是兄弟关系,不过很多年都不来往了,我们去问的时候也没问出什么来。”尤大为点点头。

“先从亲戚家入手吧。”吴争叹了口气,这家人住的地方基本靠近村外,没有左邻右舍,邻里矛盾造成的仇杀基本可以排除了。

“对了,这个案子我们定为葵花案,因为这里有不少人种植葵花,葵花收割时,便会削下葵花的头,插在葵花杆上晾晒。”

“葵花案嘛,很贴切!”吴争点点头,跟着尤大为向村子深处走去。

走了大概有三四百米,三人在一处小卖铺外停了下来。

“这就是受害者彭耀辉的哥哥,彭耀国家。”尤大为说着,撩开门口的帘子走了进去。

“你怎么又来了?我都说了我和彭耀辉断了十几年了,他死活关我屁事!”小卖铺内一中年男子正拿着杀猪刀分解着猪肉。

只见彭耀国手起刀落,不带一丁点肉丝的猪扇骨就被取了下来。

这一行为让吴争有些怀疑彭耀国,彭耀辉的妻女的死状,吴争都在照片上看过,脊椎上被剃的干干净净,骨头干净的如同白玉一般。

那样的刀工,如果不是常年玩刀的,也只有经常需要分解猪肉和猪骨头的屠夫能做得到了。

“老板,你这扇子骨起的真干净!一看就干了不少年头了吧!”吴争拍掌笑道。

“你问这个干什么!”彭耀国沉着脸看向吴争。

“我们是葵花案专案组的,现在是来问你几个问题。”周建南说道。

“赶紧问!别打扰我做生意,你们一来我一个客人都没有了!”彭耀国将杀猪刀插在案板上,拿起一旁的抹布擦了擦手。

“受害者平时和别人结过仇嘛?在村子里有没有和别人家红过脸?”吴争问道。

“不知道!”

“受害者一家生前去过什么地方,和什么人说过话?”

“不知道!”

“你用了几刀杀了自己的弟妹和侄女,又把他们的尸体藏在了哪里?”

“不知道!你怀疑我?”彭耀国脸色一变,一脚踢翻了身旁的凳子。

“开个玩笑而已,请问你和受害者一家为什么要断绝关系?别说不知道,不然我会一直问下去!”吴争笑道。

“哼!彭耀辉那王八蛋,从小就是家里的老小,是老爷子的掌中宝。”

“老爷子不光掏钱给他在村口盖了一栋小楼,死之前还把老宅基地给他了,我和老二不服气想平分,这王八蛋直接和我们断绝了关系!”

“那王八蛋,小时候老子有什么好吃的都想着他自己都舍不得吃!就喂出来这么一个白眼狼!”彭耀国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好,我的问题问完了,你好好做生意吧。”吴争点点头拉着周建南二人走了出去、

“怎么不继续问问,说不定能问出什么线索呢!”周建南问道。

“能问出来早就问出来了,就算他真的知道什么线索也不会告诉我们,他巴不得彭耀辉死呢!”

“彭耀辉现在全家都死了,遗产自然不能给他老婆的娘家人那边。”

“这么一来不管是那个二层小楼,还是那个什么老宅基地,都变成了彭耀国货他二弟两个人的了。

“那听你这么一说证据不就有了吗!为了钱杀人,这不就是作案动机嘛!”周建南激动道。

“不管人是不是他杀的,至少咱们目前没有证据。”

“尤所长,麻烦带我们到彭耀辉的二哥家看看。”

“好,只不过彭耀辉的二哥彭耀军已经死了三年了,家里只有彭耀军的老婆和儿子。”尤大为领着二人往村子的更深处走去。

这一路上三人还是没有遇到什么人,甚至路上连一条野狗都没有。.

“这村子里的人莫非都死了不成!怎么一个人也看不到啊!”吴争问道。

“这村子本来也没多少人了,算上卧病在床不能下地的,满打满算也就是四五百人,都上了年纪。”

“现在哪个年轻人喜欢留在村子里,要么跑去市里打工,要么考个大学出去一辈子也不回来了。”尤大为解释道。

“怪不得这个村子这么抱团,原来全都是老一辈的人,不然但凡有一个明事理的,也不至于卷宗上一点笔录都有没啊。”周建南恍然大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