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锦衣卫

百姓离开后,开封府府衙大门再次紧闭!

官家坐在明镜高悬的匾额之下,如看戏一般瞧包拯断案。

只看了一会,官家忍不住打起哈欠来。

“包黑子审案就是不如盛七郎啊,一板一眼,既还不会写诗作词,也不会讲解做人的道理。”

听到这话,一旁的王内监尴尬的笑了笑,并未搭话。

本朝太监地位极其低下,是个相公就敢指着他们鼻子骂祖宗,偏偏他们也不敢反抗。

不然就会落得个宦官乱政的名头,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去。

所以一般遇到这种事情,王内监都不敢开口,只是讪讪发笑,官家也明白王内监的想法,也没继续问下去。

这件伤人案,因为案情简单,包拯很快就审理完毕,见官家犯困,赶忙做结案陈词。

“本府现在宣判,徐家兄弟赔偿受害人王真树银钱五十贯!”

听到这话,官家瞌睡瞬间消失,指着包拯的鼻子怒骂道:“包黑子,你就是这样审案的!”

包拯气定神闲的回应道:“陛下想如何审理?是按照大宋律法,将徐家兄弟刺配流放吗?”

“什么,刺配流放!”

听到刺配流放四字,徐家兄弟瞬间慌了,直接跪地大喊:“陛下饶命啊~”

见官家无动于衷,徐显仁又跪倒在盛长槐身边,抱着他的大腿痛哭说:“表弟,表弟救我,我不要刺配流放啊。”

包拯见不得徐家兄弟这幅模样,太没骨气了,于是吩咐一旁衙役将徐家兄弟带离公堂。

“包黑子,你大胆,朕都没发话,你居然敢私自放人!”

其他人见官家发火,全都害怕的低下头,包括盛长槐也是如此。

但包拯真是头铁,无论官家如何生气,他就像是屹立在海岸上的礁石,巍然不动,甚至还主动进攻。

“陛下恕罪,臣实在看不惯男子汉哭哭啼啼的模样。而且陛下不是要流放徐家兄弟吗。臣叫人带他们离开,是为了给他们刺字。”

“你……”.

官家被包拯气糊涂了!

因为官家知道,为了一个普通百姓而刺配流放勇毅侯府家的嫡子,显然不现实。

但官家也不希望就罚钱五十贯,因为这对徐家兄弟来说,根本就不算处罚。

罚钱五十贯,实在太便宜他们了!

“盛小相公,你来,你说说,现在应该怎么判!”

忽然听到官家叫自己,盛长槐慌了。

“叫我干嘛,对于牵扯到权贵的案子我是一点也不想接手啊!而且这还涉及我那没有血缘关系的表哥们。”

但现在官家发话,盛长槐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答话。但他不是包拯这样的相公,没有他那样的资历,更没胆子怼官家。

于是盛长槐就小心试探性的说:“回官家话,罚钱五十贯确实是轻了,刺配流放也确实是重了。

以臣看来,不如就命令他们读书吧!”

“哼~读书,这算什么惩罚。盛小相公莫不是开玩笑!”

包拯听到盛长槐的话,忍不住发出冷笑。对官家他还不敢太过放肆,但面对盛长槐他就没那么客气。

经过这段时间和包拯共事,盛长槐已经摸清楚了他的脾气,知道在他面前一味做小伏低,是不能让他折服。

想要让包拯认同自己,就必须得拿出真本事,这样他才会敬佩你。这是典型的吃硬不吃软。

于是盛长槐毫不客气的回怼包拯说:“包相公,下官明白你的心思,您老之所以不敢重判,主要是担心徐家的报复。”

盛长槐语出惊人,包拯脸色瞬间变的铁青。

“笑话,本府身为开封府府衙兼龙图阁大学士,怎么会怕那些丘八的报复!”

见包拯怒气冲冲的模样,官家瞬间乐了,心想:“包黑子,总算有人能治治你了!”

这是盛长槐第二次帮官家出气,上次是司马光,这次是包拯,官家不由心想,要不下次让盛长槐去怼怼韩琦老儿。

“包相公,莫要生气,下官说的报复,自然不是徐家报复您,而是报复王真树。”

听到盛长槐这话,包拯脸色才缓和了下来。

“那是自然,你是个聪明人,最近开堂审理的案子都做的不错。也知道要避险,遇到和权贵有关的事情都谨慎处理。

你应该明白,有些案子不能按照律法审判。

徐家势大,要真因为王真树一个普通百姓,而流放了他家的两个嫡子,那王真树一家子可就在汴京城中待不下去了!

徐家兄弟只是纵马伤人,没弄出什么大事,罚他们一笔钱财坐补偿,也算是对得起王真树了。

稍后本府也会前往勇毅侯府徐家,让他好好管教子侄!”

包拯这话在盛长槐看来,是讲的非常之好,处理起事情来也非常巧妙。

不刻板,能因地制宜处理事情!

甚至可以说,因为这笔钱,王真树一家能直接奔上小康,这算是因祸得福。

不过现在盛长槐是和包拯打擂台,不能露出敬佩的表情,甚至还要鄙视包拯的想法。

“包相公这话说的真好,不愧是做了这么些年的开封府府尹,真是有经验。

但遇到事情,一定要了解事情的根源,才能完美解决问题。

下官虽然来开封府的日子短,但也看清楚了汴京城中存在的问题。权贵子弟无意中伤人,已经发生的不是一次两次了。

翻阅卷宗,下官发现那些闯祸的都不是家中的嫡长子,包大人知道这是何故吗?”

“这是何故啊?”

官家听到这话,也来了兴致,赶忙询问。

盛长槐见官家问话,也没卖关子,赶忙解释说:“回陛下,勋爵人家嫡长子都是要继承家中爵位。

所以对于他们,家中长辈都给予厚望全力教育他们;而对于那些次子,就多疏于管教,目的是为了防止将来次子崛起,争夺家产,兄弟祸起萧墙。”

“那这和次子们违法乱纪有什么关系?”

这次问话的是包拯,因为他之前也没想过这些,现在听到盛长槐说出了这个问题,他也很想知道结果。

“关系大了!这些次子因为家庭富裕,不事生产,导致一身精力无处发泄,自然就爱惹事生非。

想要防止他们乱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找些事情来做。”

“找事情做,这谈何容易!”

包拯摇了摇头,十分不屑的看着盛长槐说:“原本以为状元公你能想出什么的妙计,原来就只是这样。你也不想想,有那么多事让他们做吗!

他们是勋爵子弟,身份尊贵,让他们做些小事,就算他们自己愿意,也会碍于身份而放弃;让他们做大事,一来朝廷没有那么多空缺,就算有,也不能交给他们去做。

位高虽然权重,但肩上的担子更重,新科进士们为什么要先入翰林院读书,还不是怕他年轻,不懂如何做事,先学习吗!”

包拯这话是意有所指,是骂盛长槐年轻不知天高地厚。不过话中的道理却是对的。

本朝和古代历史中大宋类似,朝中有三冗问题,即冗官、冗兵和冗费。

意思是说,官多,兵多,朝廷花费大。

虽然商业繁荣,赋税多,但这些钱都没用来做正事,光三冗问题就占了税收五成之上,要不是官家用自己的内库补贴,朝廷早就破产了。

现在想为勋爵人家的那些次子们找适合的差事,这在包拯看来完全就是犯浑。

因为就算找到了差事,一下让那么多勋爵子弟入朝为官,肯定会加大勋爵武将的势力,这和本朝以文制武的国策严重违背。

抛开这个国策不谈,一下多了那么多的官,俸禄也是一个老大的难题。

但人总不可能被尿给憋死,盛长槐既然说了这段话,自然有办法去解决。

“陛下,臣请设立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