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火星计划

侯老看向众人道:“所以,这次会议是一次研讨会,也是一次动员大会。”

“中科院所有院士,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全部精力,将完全放在火星实验室上面。”

“现在由航天局的张克冲同志,为大家公布一下目前火星探测项目的进度。”

侯老话音落下,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站了起来,向全场的院士微微鞠躬,道:“从9月的战略科技部署会议之后,航天局就已经开始大力推进火星探测器以及运载卫星、火星实验室的相关研发项目,根据顾知秋同学的理论以及数据支持,在京都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工业大学、南航、空军工程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的通力配合之下,目前的进度如下:”

“六枚星链卫星已经到达各自运行轨道,地火运载卫星应龙号、赤鸟号预计在12月1日之前交付。”

“目前进度唯一比较缓慢的是火星实验室项目。”

“因为涉及到恒温材料和仿地生态系统构建,需要无数领域的互相配合,因此,这个项目的推进十分缓慢,这需要大家着重给予支持。”

张克冲说完之后,全场便纷纷议论了起来。

火星实验室这个项目,之前知道的人不多。

而在这次全员大会上,听到这个项目之后,着实把不少院士都给震惊到了。

还记得之前在战略科技部署大会上,顾知秋提过相关的提议,但侯老似乎并没有在会上明确给予支持,现在看来,的确是很有前瞻意识。

不过当时战略部署大会上,许多原始对火星实验室的项目并没有太多支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顾知秋人微言轻。

而是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想要在火星上定居、探索、科研,难度太大。

哪怕是到了现在,也亦然。

“侯院长,我们只剩下了去火星这一条路了吗?”有院士问答。

另外又有几名院士说道:“我认为去火星采集钫元素,难度要超过我们人工制造钫元素……虽然的确是很难。”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水波碎片,就是钫元素碎片,我们有没有可能把精力用在水波上,然后从中得到我们所需的钫元素?”

侯老摇头道:“各位的提议,在开会之前我也都考虑过,但都是不可行的。”

“地球上仅存的一些钫元素,在重氢危机之后就荡然无存了;至于水波碎片中的钫元素,高分子材料研究室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但也一无所获,这个可以让沈千澈同学为我们解释一下。”

侯老看向会议室后方坐着的沈千澈、顾知秋和克里三人。

沈千澈在无数院士的注视下站了起来:“通过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的研究发现,钫元素碎片和我们普通理解的碎片不太一样。”

“在研究之前,我们都以为他是馅饼结构,外面一层皮,里面是钫元素。”

“但通过我们不断的实验,发现其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碎片,与其说钫元素碎片是飘荡在空中的一大块镜子,不如说是一片云彩。”

“它有和水一样的性质,但比水要稳定的多。”

“按照我们的思路,想要取出钫碎片之中的钫元素,需要把碎片切开,然后收集内部的元素,但我们做不到。”

“这个碎片无法实现物理学意义上的切开。”

“当这个碎片被切开之后,它不会是一个碎片分成了两半,而是形成了两个钫碎片。”

“我知道这很难理解,但事实就是这样,无论是青龙战机的外壁制作,以及实验室中的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他不会有丝毫的钫元素泄露,就好像一盆水,你将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他会成为三份水,而如果你把所有水汇聚在一起,他会形成一盆水,但很遗憾的是,无论是分离还是融合,他们都是同样的物质。”

“简单来讲,这是地球上所不存在的材料,这个材料指的不是包裹着钫元素的材料,而是水波这个整体。”

沈千澈话音落下,不少非材料专业的院士还有些不解,侯老道:“千澈的意思就是水波中的钫元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那一大片水波是一个整体,或者说是一个物质。”

“依照人类现在的技术,还远不足以研究清楚除纯净物、混合物之外的新型物质形态。”

“当然,这些我们还是会继续研究下去,不过现在重氢实验的数据有了,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加紧从火星上获得大量的钫元素,来逆向解除重氢危机。”

到这儿,所有院士才算是达成了意见上的同意。

接下来就是对火星计划的进一步探讨。

星链卫星就位之后,火星往返的时间大致在七个小时左右,赤鸟号中小型运载卫星,极限载荷在二十吨。

应龙号大型运载火箭的载荷在一百五十吨左右。

如果火星实验舱研制成功,在已经预定好的地火轨道内,能够迅速的往返完成运输任务。

在火星实验室的提议上,各个领域的院士级专家群策群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所有人的议题基本上是同一个前提,将火星实验室看作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

在侯国强的划分下,将这个项目主要分为三期。

第一期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负责火星钫元素的勘测和采集。

第二期项目是科研项目的入驻。

第三期项目则是生活区以及长期实验的生存环境搭建。

因此对于第一期项目而言,难度相对来说会小一些,因为这时候主要还是以火星勘测和火星采集为主。

不过三期项目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期以建筑和机械为主的同时,对于自循环生态系统的建立,也要打下一个基础,这样才更方便后续两期项目的推进。

研讨会上不少院士分批次讨论,将自己的所知所学进行分享,随后形成三个预计方案。

由侯老的秘书将三个方案进行汇总,然后进行最后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