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考试完,一般都是一个星期后去领成绩,这也是所有家长们最期待也最害怕的时候。
领成绩这天,家长们领着孩子纷纷送到学校里,因为学校不让进,只能纷纷站在学校门口往里张望。
小孩子们都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紧张的看着走进教室的老师,心想能不能过个好年就看成绩咋样了。
老师站在讲台上,一个个的往外念着名字和成绩,小孩们老实的上去领卷子,题目出的简单,加上朱笑笑和段泱,考了双百的居然有四个小孩。
小孩们手上搬着自己的小凳子,一起来到操场上按照自己的班级坐好开始分发奖状,朱笑笑的除了年级前十名奖和满分奖,还有这一次延迟发放的秋季运动会奖项,加在一起领了四张奖状和四个笔记本。
分发完了奖状,再把各自的凳子归还到班里,这一学期就是就算是真正的结束了。
朱孝忠和朱孝昌他们各自找了他们爹,段母怕人没来,朱笑笑就拉着段泱直奔朱爱卫的地方走去。
“爹成绩领到了,我们俩都是双百,咱们走吧!”
朱笑笑晃了晃手里拿着的东西,拉着朱爱卫的右手就要走,段泱自然的去牵了朱爱卫的左手。
两个小孩手里都拿着三四张奖状,一左一右的牵着朱爱卫的手,看的周围站着的家长十分的羡慕。
“老乡啊,你可福气真好,生的这两个孩子都这么聪明!不想俺们家的,满意笨的硬是不开窍!”
朱爱卫低头看了看段泱,笑着点了点头,没说解释的话。
一路走到村子,朱爱卫把段泱送到家门口,拉着朱笑笑回去的路上终于忍不住有些惆怅。
“乖乖啊,你说你弟弟安安都半岁了,怎么爬都还不会爬,要是他长大后能跟你和段家小子一样聪明就好了!”
朱笑笑失笑,安慰道:“放心了爹,我随娘,弟弟就肯定随爹,爹和娘那么聪明一定都聪明!”
朱爱卫很是满意这个说法,拉着朱笑笑走到村里还特意去人堆里炫耀了番自家闺女,得了一筐的好话才得意的回了家。
家里的小孩都回来了,大人不用问成绩,看小孩们的奖项都知道,朱老太看到朱笑笑手里捏着的奖状顿时笑弯了眼睛。
朱老太接过朱笑笑手里的奖状,转身在堂屋的墙上贴了起来。
家里有个习惯,习惯吧孩子们的奖状都贴在墙上,但孩子们因为没上几年学,所以得到的奖项拢共都没有几张,但自从朱笑笑开始,一年半就得了十二张奖项,朱老太高兴的特地给朱笑笑留出来一堵墙专门贴奖项。
“来乖乖,奶奶就知道今年你也得考得不错,这是奶奶给你准备的过年的新衣裳,快去试试看!”
朱笑笑欣喜的接过,谢过朱老太后,转身去了屋子换新衣裳去了,朱玉兰看了看朱老太,又看了看自家儿子,什么都没有对不不要太明显。
朱玉兰咬了咬牙,拉着儿子回了房里,正好看到朱爱家在喝水,这回朱玉兰也不想避着儿子了,直接一屁股坐到了朱爱卫旁边。
“孩子他爹,你刚才也看到娘那个态度了吧!”
朱爱家抬头看了看媳妇,习以为常道:“娘不一直都喜欢笑笑吗。”
“喜欢是喜欢!你们兄弟四个娘最喜欢的就是老三,要么就是老四,现在你们成了家,儿孙一辈的又最喜欢那丫头,你觉得再这么下去,到头来咱们什么都捞不着!”
朱玉兰越说越觉得自己想的对,扭头看了看不吭声的朱爱家道:“分家!这家必须得分,趁着老四还没有买药家里的钱咱们还能多分点!”
朱爱家水也不喝了,沉默的低着头。
“喂!你听到了没!俺说的话可都是为昌儿好,你个当爹的也总得为孩子想想吧?”
沉默半晌,正在朱玉兰以为朱爱家铁了心时,忽然见对方点了点头,顿时狂喜。
“好,那就这样,今天晚上吃完饭咱们就把这事提一提!”
朱玉兰当即拍腿决定,屋子里的朱孝昌还愣愣的站在原地,没从爹娘说的话里反应过来。
到了晚上,阮秀玲特地让朱笑笑哄着弟弟,腾出手来给家里做了顿丰盛的晚饭,好庆祝一下孩子考了个好成绩。
饭桌上朱玉兰一家三口有些怪异,颇有些坐立不安的感觉,惹的朱笑笑好奇的看了好几眼。
终于吃完了饭,本应该收拾碗筷,朱玉兰拉着朱爱家还在位置上一动不动,正在众人奇怪时,朱玉兰开了口。
“娘,俺跟老三私下里有一件事想了很久,觉得还是在今儿个说了吧!俺和老三想分出去!”
朱玉兰窥着朱老太的脸色,继续道:“昌儿都十一了,离结婚也没几年,这些年挣的钱都交到公中也没攒下啥,俺俩寻思着分了家也能给孩子存两年娶媳妇的钱!”
这是朱玉兰个朱爱家商量好的台词,即使要分家,也总不能说嫌弃老四花的太多吧。
朱老太冷哼一声,她自从老二说啥都要娶进来这个媳妇,就知道朱家有她就安宁不了。
“老大家,你们要不要分?”
朱爱保一向老实,王翠英看了眼丈夫,半天后还是点了点头。
家里就老大家孩子最多,以前两人也在私下里商量过,不过那时候家里还富裕,也暂时还没提过这个,现在朱玉兰最先憋不住也好,他们家顺着点头也不会太难看。
朱老太闷闷坐着,盯着桌子上两排碗筷看了半天才道:“行,分就分吧,分了也好,省的你们总在心里怪娘一碗水端不平!”
听到对方松了口,朱玉兰顿时松了口气。
“既然分,就分的干净!明天就叫来村里的长辈和队长过来,当着大家的面分,省的以后你们找茬!”
“俺只有一个要求,分家后,俺想在过年前拍一张全家福!”
朱老太已经想过很孩子们闹着次分家,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心伤之余倒不至于太过生气。
孩子们都长大了,朱老太觉得她也不能拘着儿子们一辈子,儿孙自有儿孙福,以后就各过各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