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张家口变化都觉得大赚

张家口火车站建在张家口堡东南边,离马市所在的来远堡有段距离呢。

哈丹此时作为蒙古商人,都不能离开马市,更别说去到火车站那片区域了。

所以,尽管对火车敬畏而好奇,哈丹却也无法过去探个究竟,只能从马市的大明商人口中旁推侧敲一二。

还不能有太明显的打听意图。

哈丹来此前,便听闻张家口如今有很多锦衣卫探子。

最重要的是,此前张家口晋商中的一大批人都因通虏卖国被治罪,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抄家的抄家。

所以,现在张家口的大明商人心里都挂着一根弦,生怕被朝廷误认为有通敌卖国的行径,不仅对一些消息口风很紧,而且还会主动举报疑似探子的蒙古商人。

在哈丹之前,大清派遣的八旗蒙古探子已经因这种情况折进去好几个了,哈丹可不想犯同样的错误。

遥遥膜拜完了火车,哈丹便随一众蒙古商人进入来远堡(马市)。

作为探子,哈丹并非新手,三年前他就曾假扮商人来过几次张家口马市,甚至还乔装成汉人,深入过宣府查探。

如今再进入来远堡,哈丹赫然发现,这里从建筑到方方面面,都和他印象中有了很大不同,其中的变化说是翻天覆地都不为过。

首先一点,就是街道比以前整洁太多了。

以前马市街上到处都是骡马粪便,一些摆摊的同样到处都是,随意而杂乱。

如今刚进入来远堡这一段路,根本就看不见摆摊的。而同行的蒙古商人马匹后面都带着兜粪袋,且在进堡前,就让马匹排了屎尿,几乎没有进来后在街道上大小便的马匹。

当然,马匹不像人,在街上大小便的情况并不能完全杜绝,真的发生了,就会有小吏过来揪住马匹主人进行罚款,然后迅速把屎尿清理干净了。

马市的整洁干净,让一众脏兮兮的蒙古商人更加自惭形愧了。走路、做什么时,都小心翼翼的。

哈丹看得暗自窝气,却不得不学着其他蒙古商人的神态模样做事。

之后,他注意更多的却是地面以及街市两边的房屋。

他发现马市地面不知是用什么石板铺就的,竟然看着浑然一体。他甚至悄悄用匕首刺了刺、划了划,发现这种石板要比普通的石头还坚硬一些。

街道两边不少房屋都是新建的,最低也是两层,有的则高达三层,且基本以砖石建筑为主,不像以前多为木质建筑。

安卓苹果均可。】

各个商铺中则出现了一些以前北边很少见的新奇商品。

不用进去看,听那些商铺的伙计吆喝就能知道不少情况。

“玻璃镜子,我大明自产的玻璃镜子,照人可清晰勒,便宜啦,一面只要三百两!”

巴掌大的一块玻璃镜子竟然要三百两,还便宜——好吧,哈丹记忆中这种原出自海外的玻璃镜在北方完全被当做奇珍异宝,如今三百两一件,确实算是很便宜了。

这不,同行商人中几个有实力的都动了心,过去问价了。

哈丹很清楚,这种玻璃镜子如果卖给蒙古贵人,价格估计能翻倍。

“松江棉布,比去年便宜多啦,五两银子一匹!”

“铁锅,上好的铁锅,有朝廷进货凭据的赶紧来买啦!”

“芦盐大降价啦!粗盐每斤十三文,精盐每斤只要五十文!”

“···”

听到食盐价格时,原本还算镇定的哈丹绷不住了。

其他蒙古商人也如他这般,纷纷看过去,然后干脆围在了那食盐商店前。

大草原上的贸易硬通货永远只有三样,盐、茶、铁,其中盐还排在第一位。

没铁,牧民们只是生活上麻烦一些,算不得什么。没茶,至多比较容易生病,也不算什么。可若是没盐,却是要死人的。

漠南草原的盐大多来自陕西盐池或是河北的芦盐,价格不算太贵,但比之大明那边的价格肯定是要贵一些的。

哈丹记忆中,大明的粗盐卖给草原一斤起码要二三十文,精盐、细盐一斤更是需要百文以上,甚至好几百文。

怎么这家铺子的盐竟然如此便宜?

是私盐?

还是他们的盐质量太差?

哈丹先排出了第一种可能——这马市中到处都是大明官吏、官兵,没谁敢在这里买卖私盐。

可当他透过人群看去,发现这铺子卖的芦盐质量不仅不差,反而比以往看着要更好些,无论粗盐、细盐,品质都很不错的样子。

“这么好的盐,你们卖的价格怎么比以前还低了?这盐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一个精明的蒙古商人问出了其他人心中的疑问。

铺子二掌柜出来,笑着道:“各位草原的朋友或许不知道,我们大明盐政革新了,如今盐的产量大大增加,质量也提升了,这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我们大明商人做生意都讲究一个‘诚’字,诸位从草原贩来了我们所需要的马匹、牛羊和众多皮货、草药,我们自然也不会吝啬把低价盐卖到草原上。”

一众蒙古商人并没有真信这二掌柜的话,但眼前品质好的食盐价格很低却是事实。

于是他们也不想那么多了,当即纷纷购买——盐在草原可是硬通货,他们如今低价买,回去照眼前的价格卖,不赚翻了?

瞧见这么多蒙古商人买盐,掌柜和伙计都笑得合不拢嘴。

他们可是知道,这长芦盐场自从学淮盐改革后,价格也跟着一样便宜了。

出厂价先不说,在内地如今粗盐一斤只要五文而已,精盐则只要二十文。唯有卖给大明之外的商人,才不受盐业公司定价约束。

他们按出厂批发价拿的货,价钱更低,所以如今卖价看似比以前降低了,实则利润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多了。

大赚啊。

哈丹混在人群中,谨慎地探听着各种信息。

然而了解的越多,他心中就越绝望,觉得大清怕是真要完了。

等到三天后将要离开马市时,哈丹也探听到了一个重要消息——明国确实准备出兵攻打大清了,或许在春种后,也可能是在秋收后,具体时间不是他能打听到的。

不过,当离开来远堡随着商人们的队伍往草原行去,听着同伴们的欢笑声时,哈丹却没怎么将这个重要情报放在心上。

他在想,要不就这样当一个真正的蒙古商人算了。

如今大明不仅没有因为前几年蒙古人随女真人入寇而关闭马市,反而在北疆大开马市,扩大贸易范围与贸易量。

这令蒙古牧民们这两年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过。

与他同行的很多蒙古商人,甚至觉得如今的日子比过去几年好多了。

听说张家口的那位陈县令正在号召商人跟官府合办毛毡厂、毛纺厂,到那时候,牧民家中最便宜的羊毛都将变得值钱起来呢。

如果正正经经地放牧就能把小日子过得不错,恐怕大多数蒙古人都不见得愿意去过刀口舔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