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太子还京

「十四叔,从今天开始,我就是皇帝了吗?」

多尔衮沉稳地单膝蹲下,低声道:「皇上,你已经是大清国的皇帝了,以后当统领我大清万民百姓,勤政爱民。」

福临继续问道:「那阿玛呢?」

「先皇已经龙驭宾天了....」

「什么是龙驭宾天?我不要当皇上,我要阿玛......」

福临脸上的眼泪已经出来了,他祈求地望着多尔衮,又紧接着望向了其他所有人,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皇后博尔吉特氏走了下来,来到了福临的身旁,牵着他的手,一步步走到了崇政殿的皇位前。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大清的皇帝,当好好跟王爷们学着勤政爱民,做一个好皇帝!听见了没有?」

福临抽泣着说道:「娘娘,福临听见了。

皇后博尔吉特氏满意地点了点头,望向了众人,高声道:「诸位亲贵大臣,你们都是我大清的栋梁,今后可要同心协力,辅佐幼主,才能报答先皇之恩。」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十六年六月十九,林敬连同一众人等在部分精锐骑兵的护送下,一路返回京城,至于大批俘虏的建虏,除了少量重要人员一同带回京城,

其余的建虏俘虏则按照先前的方式安置进俘虏营当中,后续对其中杀戮过明国百姓的俘虏进行甄别,届时会进行相应的处置。

与此同时,明军也都纷纷返回了自己的防区,其中抗虏军和羽卫军则后续返回京营,这一次两支大军都承受了惨烈的伤亡,因此需要进一步休养生息,此外林敬也越发萌生了扩大抗虏军建制的想法,只是需要从头进行调理。

车马粼粼声响起,望着众人精疲力竭的深情,林敬心中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感慨。

榛子岭一战固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消灭了清廷八旗当中堪称最为精锐且人数最多的镶白旗,可是其过程凶险万分,甚至有好几次林敬自己都感觉夜不能寐,最终还是付出了绝大的代价下,才终于取得了这般成果。

当然,在这一战胜利之后,林敬也充分认识到了一点,他之所以不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完全就是因为拉胯的大明内政使得他缺乏足够的积累——倘若他手里的抗虏军不止一万人,而是十万人,多铎又怎么能逃脱得了呢?

此外,赵光抃身率四万大军,以周遇吉为将,其中一万五千人还是经过持久训练的羽卫军,还有三千标营以及虎大威、贺珍的八千骑兵,基本上也算是目前明军的顶级阵容。

然而这么一支军队,来对抗两万良莠不齐的虏军,却依然打得颇为艰难,到最后依然只能依靠拖字诀,由榛子岭下的战事来打开局面——倘若榛子岭方向的明军无法取得胜利,或者说无法打出这种优势局面呢?很显然,一旦到了那时,明军根本无法取得胜利。

总的来说,目前的大明还存在着大量的短板需要补齐,而想要实现这一步,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林敬在返京前的晚上,曾跟堵胤锡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其中核心话题便是继续上一次的后续,如何高筑墙,如何广积粮,又如何缓成皇呢?

在这个问题上,堵胤锡提出了一条长策,那就是立足山东,开拓江南,最终实现兴复天下。

而在这个过程中,林敬必须在山东掀起全面革新,刷新吏治、经营地方、恢复财政,甚至有必要彻底推翻大明的户口系统,以山东为根基来施行新政,从而与腐朽的大明朝从根本上划清界限,以实现另类的重生。

在这个问题上,林敬也看得十分清楚,不彻底全面对大明朝推倒重来,任何改革措施都只会停留在纸面上,最终还是会被强大的士绅体

系和官僚体系给粉碎——因此,林敬在握紧军权的时候,就必须要在山东有下狠心的打算。

当然,具体的改革措施林敬还在思考,但是他必须要有同天下大地主、大士绅、大官官僚以及宗室勋贵们开战的打算。

这并非以卵击石,因为此时的林敬也拥有自己的根本盘,首先枪杆子里出政权,而抗虏军则是林敬最为忠实的拥戴者,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从林敬的手中获得了土地,他们的家人也都被林敬护佑着生活,因此就算有一天林敬要造反,他们也会选择跟着林敬,而不会有任何异心。

其次,作为大明朝皇太子,只要崇祯皇帝没有跟他公开撕破脸,那么他的身份就具备天然的合法性,再加上这两年时间的奋斗,也使得林敬的实际影响力便得越来越重,这也使得其余人在对付朱慈煨时,始终都难以有着力点。

再之后,林敬并非要跟所有人为敌,实际上他始终都坚定以一户五口治百亩田的自耕农站在一起,再加上他对工商业的大力扶持,以及对部分士林和部分官僚的拉拢和支持,也使得林敬目前拥有十分顽强的根基力量,尽管它现在还很弱小,可是迟早有长大的一天。

最后,良好的外部环境也给与了林敬力量。毕竟眼下建虏已经被打得退缩关外,短时间内无法再次入关作战,而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义军力量主要还在南方等地,也使得林敬拥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改革。

一想到即将进京之后,可能会面临的风风雨雨时,林敬便忍不住轻轻吐出了一口气,比起榛子岭而言,京城只怕同样是一个凶险无比的战场.......

那些在改革中受损的宗室们,那些不甘心彻底退下去的勋贵们,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朝廷衮衮诸公们,他们虽然不会像***这么真刀真剑,可是背后使得坏才更加让人需要小心谨慎.......

次日,当林敬的亲卫骑兵率先抵达到安定门外时,此时京城六品以上的文武百官们都由首辅吴甡领着,以及所有在京城的勋贵大臣们,齐齐站在城门处迎候着得胜归来的太子殿下。

太子大胜归来,朝廷文武大臣奉旨郊迎殿下,原本是正事,然后由于文武大臣人数众多,再加上车、马、轿子、各色执事人等,兵丁和奴仆,看上去倒有几分乱象。

等到林敬坐着马车到了安定门时,三品以下官员早早就在前面躬身肃立迎接,至于朝堂上的首辅、众阁臣、六部尚书和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以及所有三品以上官都在正门出迎接。

「轰隆隆——

三声礼炮响起后,鼓乐声也随之响起,林敬便是在这般热闹的氛围中下了轿子,他原本眉头隐隐有些微皱,见众人这般架势也只能点头示意。

「臣等恭迎太子殿下凯旋归来。」

首辅吴甡、次辅蒋德璟以及其余大臣们齐齐躬身下拜。

林敬自然是微微一笑,上前将几位阁老扶起,才温和道:「本宫于前线作战,却少不得诸位在中枢转运之功,此番大胜亦有诸位的几分辛苦在里面。9

花花轿子人抬人,几个阁老脸上自然露出了几分笑意,他们也不再多言,而是重新簇拥着林敬坐回车内。

在林敬之后,则是此战中的有功将领,以赵光抃、周遇吉以及杨廷麟等人为首,其次便是虎大威、贺珍、唐通、刘肇基等人,众人也是满脸带着笑意,颇为威风地通过了安定门,也使得他们对太子殿下内心的敬畏也多了几分,毕竟像这样百战百胜的太子爷才是真正的大腿。

至于普通的有功将士们在接受了百姓以及大臣们的欢迎后,早就已经飘到不知哪里去了,特别是羽卫军更是兴奋得不能自己——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可都是京畿、河南、山东的普通百姓,平日里哪里见过这般阵仗?更不用

说这些阵仗也都是为自己而喝彩了。

「陛下万岁!太子殿下九千岁!」

不知何时,道路两旁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百姓们,他们纷纷高呼着陛下和太子殿下,也在为那些奋力杀贼的官兵们而贺。

坐在马车内的林敬不由得苦笑了一声,没想到他这么快就混到了九千岁这个尴尬的位置上......真要让有心人听到了,也能算得上是半个把柄?

林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不再多言,等到他抵达了宫门外的时候,王承恩这才迎了上来,笑道:「太子殿下,陛下已经等候多时了。

「王大伴看着清瘦了不少。」

林敬向来都对这些太监们颇为客气,特别是对于王承恩更是多有拉拢,果然这番话却是让王承恩眼圈微红,深深一礼。

「殿下随奴婢来。」

很快,林敬由王承恩引进了平台后殿,随着鸿肿寺官的鸣赞向崇祯皇帝行了大礼参拜。

崇祯皇帝望着归来的太子林敬时,眼睛不由得红了几分。

他尽管是皇帝,可同样也是一个父亲,自从得知太子被困在了榛子岭时,崇祯皇帝就陷入了无比担心和自责的境地,他害怕得到任何坏消息,也担心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天可怜见,太子不仅没有发生任何事情,而且又打了一个大大的胜仗,这让崇祯皇帝欣喜之余也多了几分后怕,在向列祖列宗汇报时也忍不住为太子祈福,望其将来能够平平安安,万事顺遂。

林敬望向崇祯皇帝,同样有些哽咽,低声道:「父皇,儿臣终于回来了。」

崇祯皇帝轻轻抬手,微微有些动情地说道:「皇儿,你这一次着实辛苦了。

在众多大臣眼中,这自然是父子情深的画面,却是将前段日子的一些攻击太子拥兵自重的流言给击了个粉碎。

片刻之后,一名小太监双手捧着一个狭长的黄绫云龙长盒,走到了平台上站定。

王承恩便立刻高声道:「陛下有旨意,太子领旨。」

林敬便连忙跪了下去,静候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边陲不靖,东虏迭次人塞,骚扰畿辅,幸而国家多故,股肱是倚。太子德才兼备,戡乱御虏,早奏肤功!《诗》不云乎:「无德不报。」太子堪比周之方叔、汉之亚夫,族麾所指,寇氛尽消贼平振旅,朕且加殊锡焉。」

林敬连忙跪下叩头谢恩,山呼万岁,十分恭敬地用双手接过锦盒,然后便直接打开,取出里面的御制诗。

一旁的小太监立马捧着礼盒,将里面一卷正黄描金云龙蜡笺展开,上面写着崇祯亲题的一首七绝。

「东宫今去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虏氛靖天下,还期教养遂民生。」

只见上面每个字有两寸大小,上面还写着一行「大明崇祯十六年六月十八」,却是昨日刚刚挥笔写下,上面还盖着「崇祯御笔」和「表正万方之宝」两颗篆体阳文朱印,鲜红无比。

林敬深深跪伏了下去,他已经从崇祯皇帝这首诗里面,体会到了浓浓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