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宗藩制度改革

问题是,熟悉的事情很快又发生了,到了嘉靖四十四年时,大明国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亏空,可是倭寇却又来了,朝廷算是彻底没有钱了。

出于无奈之下,明廷只能宣布将郡王及以下的宗藩禄米标准进一步下调,其中各王府镇国、辅国、奉国将军,镇国,辅国,奉国中尉的禄米也被降低,甚至还对宗室娶妻生子做出了规定,即生了三个儿子的宗室,所有俸禄减半,禁止冒领,如果万一遇到灾年,宗室不能离开封地。

除此下调禄米标准以外,就连折钞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原来还能实打实领一半,而这一会像郡王被改成了三分本色七分折钞,奉国中尉则被改成了四分本色六分折钞。

用一道数学题来计算,洪武时期的每个郡王能领禄米两千石,等到了弘治十四年就只能领到一千石,而等到嘉靖元年因为折算银子的缘故,基本上只剩下了六七百石的样子,可是等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则完全只剩下了三四百石左右。

但问题是,即便大明朝的宗禄已经被削减几次了,可是由于激增的宗室人口,使得这点削减也变成了杯水车薪,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疯狂拖欠的情况,比如在万历十年的时候,怀仁王府奉国将军六人诣阙申诉,哭诉自己快活不下去了,因为自己的禄米已经有二十一年没有发了,而每次去问的时候,朝廷永远只有俩字,那就是没有钱。

出了这件事以后,到了万历十一年,礼科都给事中万象春便给朝廷上书,声称他已经进行过充分的实际情况调研,认为眼下这个宗禄已经不能再涨了,否则朝廷再也出不起这个钱,那么怎么办呢?那就是甭管你后面生多少个儿子,河南、山西、陕西三省的宗禄总额都不再随着宗室人数增长而增长,算是形成了定额。

而等到了天启五年的时候,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薛三省奏定天下宗藩限禄之法,皇帝看到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命令各抚按刻宗藩限禄成书,算是让大明的宗禄“永为定额”。

可问题是,即便是已经永为定额,可大明朝的宗禄依然已经膨胀到成为了一个天文数字,使得大明朝根本没有减轻自己的沉重负担.......

林敬轻轻叹了一口气,道:“儿臣以为,当下已经到了刮骨疗毒的时候,纵使切肤之痛,也需要坚持才是。”

经过林敬的一番陈述,事实便已经摆在了崇祯皇帝的面前,宗藩禄米制度已经成为了少数藩王们侵吞国家财政的帮凶,而大部分宗室反而因为祖制的缘故,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如今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情况。

在如今的大明,亲王数量并不算多,满打满算三十二藩,再加上义军起义等一些缘故,目前的亲王只剩下了二十八位,不过郡王的数量则要多上很多,全国加起来大概有五百多个,他们占据了宗室禄米的绝大部分。

“大明江山,亦与大明子孙相关,儿臣以为当今藩政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实行的地步,否则亡国亡天下,只怕就在眼前。”

林敬从怀中掏出了一份折子,经由王承恩呈递给了崇祯皇帝。

所谓的藩政改革,自然是针对大明宗藩制度的修改,其中比较关键的条款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便是全面取消所有宗藩禄米,为朝廷减负,亦乃天下万民之福。当然,为了给那些贫苦的宗室子弟们一条活路,林敬还请求放开所有宗室子弟科举、务农、当兵以及经商的所有权力,他们不再受到宗藩制度的约束,同时也不再享受大明宗藩禄米。

当然,为了表示对大明宗室的最基本优待,在禄米银取消后,会重新根据个人爵位改发年金,不过年金制定的额度并不高,亲王一年的年金只有白银五千两,郡王一年的白银则只有一千两。

至于自镇将军及以下的一应爵位,不享受年金优待。此外还将严格执行袭爵代降制度,自亲王开始,郡王袭爵不得超过一人。

针对不断扩张的大明宗藩体系,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林敬认为大明开国时宗藩体系不过数十人,可是二百多年下来已经膨胀到一百万人以上,便是不加约束的后果,因此他认为必须针对大明宗藩体系重新梳理,也就是只容纳太祖以及成祖皇帝以来直系血脉的三代以内后裔进入宗藩体系,其余子孙则剔除出宗藩体系。

说简单一点,那就是从明朝初期的那十几个亲王,他们的直系子孙的三代近亲,比如兄弟、儿子以及孙子可以继续留在宗藩体系内,但是像孙子的旁系则不能进入,从而避免宗藩体系大肆扩张,而根据初步的计算,一旦重新梳理完毕,大明宗藩体系内的人数将只剩下数千人左右,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

那就是大力展开皇族教育,并积极提拔皇族内部人才进入到朝廷以及军队当中,成为朝廷上的皇室支持者。为此,林敬建议在京城建立大明皇家学院,所有大明宗室都可以报名进入学院内进行学习,并提供参加科举以及从军的相应途径。

对于这一点,林敬堪称是鼎立支持,要知道大明最初可不是这般如此,当时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建立了天下后,曾经对宋元的灭亡认真吸取了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皇室太弱而臣子过于强大,才导致被灭。

因此,老朱以前朝为鉴,决定建立宗藩拱卫朝廷,于是分封自己的二十六个儿子和侄孙朱守谦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派遣这二十七个王驻扎在边疆统领军务。

只可惜,在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朱棣同样吸取了教训,他认为让藩王掌权不是国家幸事,于是便强化中央集权,下旨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此后为了进一步限制藩王,还勒令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使得藩王几乎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几乎形同于养猪,藩王素质极差。

问题是,这种制度也存在很大的弊病,那就是一旦国家有难,宗室里根本找不出人才来,甚至像崇祯因为变故而继位的皇帝,很快就暴露了自己的短板——他没有得到正式的皇族教育,因此一切都要靠着自己摸索前进。

三条改革措施,几乎每一条都直接命中崇祯皇帝内心的想法。

“好!皇儿所言,条条款款,无不切中弊病所在。”

崇祯皇帝很快就给与了自己的赞赏之情,可是等到一旦要考虑实行的时候,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出来,“皇儿,按照你的规划,只怕天下的藩王都要同朕造反了!”

林敬不屑地摇了摇头,天底下所有人都有造反的本钱,唯独这些从生下来就形同被圈禁的藩王没有,毕竟要造反是要靠枪杆子的,他们这些藩王加在一起有几个师?

更关键的是,尽管在宗室内这些改革措施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可是一旦拿到整个天下面前,却没有什么人会反对,原因也很简单,大家伙都眼睁睁看着宗藩们吃肉吃成了肥猪,早就恨不得把这些家伙拖下去给宰了,又怎么可能会支持他们呢?..

“父皇,如今我大明天下无不痛恨藩政侵吞我大明之根基,一旦父皇下旨,天下人必定会归心,届时就算有几个藩王欲行不轨之事,也酿不成什么气候来。”

朱慈一手握着大义,一手拿着枪杆子,心里自然是底气十足。

崇祯皇帝被林敬这番话给说得也有些热血沸腾,只是他暂时有些还没有下定决心,于是便决定召开扩大会议,让内阁大臣们也来讨论这件事情。

次日,当皇帝召集内阁大臣们一起探讨在宗室头上割肉的事情后,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双手赞成,甚至就连京城内的勋贵和皇亲们在得知这件事后,也很罕见地没有出言反对,因为这件事实在是对所有人都有利。

没错,在林敬强烈要求处理刘国瑞的时候,很多勋贵就开始说起了怪话,他们认为皇帝和太子拿勋贵开刀,却对宗室视而不见,分明就是看他们好下手而已,但是并没有真正为国为民着想,因此大家不服气也是正常的。

可是眼下,林敬却十分明确地告诉所有人,他这一刀不光是对准了勋贵,也对准了宗室。

当然,尽管所有人都同意了这件事,可是宗室们在听说以后,也不甘示弱想要反对这件事,一时间来自宗室的奏折如同雪片一般飞到皇帝的桌前,奏折里面几乎都在痛彻心扉地诉说着大明太祖皇帝当年的良苦用心,可是眼下却被不肖子孙们给弄成了这样,他们不光要谢罪,还要去孝陵谢罪.......

林敬不耐跟这些宗室打口舌官司,他深知眼下必须快刀斩乱麻,因此又连同首辅吴等人,劝得崇祯皇帝终于下定了决心

一自崇祯十七年开始,所有的宗室禄米银都将废除,停止发放,并宗室新政一起施行。

之所以给大家伙半年时间,也是希望所有人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去重新找找饭辙,也不要当真饿死,否则还真是丢了老朱家的颜面。

在宗室新政正式实施之后,所有的勋贵们和皇亲们也都真正萎靡不振了。

因为他们虽然不是宗室,可是同样在宗室新政的管理范围内,所有勋贵和皇亲的禄米同样停发了。

当然,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后,大明朝廷所迎来的回报也是极为喜人的,原本每年八百多万两银子的宗藩禄米终于被停发,也就意味着大明朝的可用财政已经突破了二千万两——说起来也很寒酸,因为在原本历史上,当清廷入关后没多久,清王朝的岁入就超过两千三百万两了。

林敬深知,大明朝的财政潜力还很深,倘若继续实行其他的新政,比如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完全可以让财政再涨一倍——但是后者影响实在太大,几乎和天下所有的大地主大官僚在作对,这与宗室是完全不在一个等级的力量。

不过之所以能够实现对宗室禄米改革,一方面的确是人心所向之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局势已经到了颇为危急的地步,不要看林敬在北面打了几个胜仗,可是放在整个大明朝而言,国势却是每况愈下,就在不久前,李自成就已经围困武昌许久,看样子很快就要攻下武昌,而张献忠也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已经控制了湖南、湖北南部,以及广东、广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倘若按照义军们的发展速度,很快李自成下一步势必会进攻陕西,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则说明中原和南方已经彻底糜烂,到时候仅仅只控制了两京、山东、山西以及一部分江南的大明朝,所面对的压力要远远高于崇祯十五年前。

按照目前的预估,想要遏制义军对陕西和山西的进攻,至少需要十五万人左右的兵力,因此这也促成了改革的压力所在。

“时不我待,还剩下最后一件事了,那就是议和了。”

林敬面对崇祯皇帝和内阁大臣们,将手指点在了关外的盛京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