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天工开物》里面所记载的炼铁工艺,在这个时代里并不落伍,可以说是当时非常先进的炼铁工艺,即便是比起西方同时期的炼铁技术而言,也要先进许多。
“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凡铁炉用盐做造,和泥砌成。
其炉多傍山穴为之,或用巨木匡围.......后,从炉腰孔流出。炉孔先用泥塞。每旦昼六时,一时出铁一陀。既出即叉泥塞,鼓风再熔。”
“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尖紧,生铁安置其上,广南生铁名堕子生钢者妙甚。又用破草履盖其上,粘带泥土者,故不速化。泥涂其底下。洪炉鼓媾,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
林敬将五金篇中的这一段念了出来,感慨道:“长庚,你的《天工开物》上面记载的炼铁工艺的确已经很完善,其中不光有铸造生铁、熟铁的方式,甚至还有铸造钢铁的工艺,如果能够大规模生产,光靠这一套基本上就足够了。”
的确,针对这一套工艺而言,林敬并不需要做更大的调整,它里面采用了活塞式鼓风技术,较欧洲皮囊式鼓风设备更为先进,而且还采用了响铜合金、响器成型、铁锚锻造、钢针拉制以及‘生铁淋口’等特殊化学热处理工艺和金属复合材料技术,即便到了现在也依然在沿用。
听到林敬的称赞后,宋应星脸上流露出些许的感激之色,他的毕生心血都系于此书,因此里面的任何一篇文字都是经过了反复考证,然而只可惜当世并没有太多人重视这本书,他原本有些心灰意冷,如今听到了太子的赞叹,自然是颇为开心。
“臣.......臣只是做得臣该做的事情!”
林敬轻轻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不过里面有些地方确实可以再完善,特别是炼钢法完全可以再进一步。”
目前《天工开物》上面采用的炼钢法主要是传统的灌钢法,它将生铁放在渗淋到熟铁上,而这个熔断层就可以出钢,而这种法子既可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钢材。
这种法子固然在这个时代非常优秀,可是也有其自身的缺陷,要知道生铁水不是好的渗碳剂,它质地粘稠,对碳与许多杂质都无法得到处理而留在内部,而这样处理后的灌钢只能让内部熟铁的表面一层得到渗碳,而一旦冷却下来,表面凝固的铁水就会成为含碳量高的部分,这样的结果就是含碳量不均匀。
而通过这种法子造出来的灌钢容易出现外部硬而脆,内部软的情况,而且在忽视了锻造的作用时,用来造枪管并不是特别合适。
至于林敬想要采用的炼钢方法则是贝塞麦转炉炼钢法,这种技巧原本是在19世纪才出现,它是由英国发明家贝塞麦所发明出来的一种炼钢方式,而直接导致他寻找新炼钢法的契机则是因为军备和战争的需要。
当时正值工业跃进期间,工场手工业转向了机器大工业,机器的大量发明和广泛使用,再加上各种新式武器的出现,使得各国对于钢铁的需求量大增,而新的炼钢法以其出色的优势成为了工业跃进时期的一抹亮色。
这种贝塞麦转炉炼钢法使用了一种一米二高的炉子,系固定式的垂直容器,下部有6个风口,一次性可以加入熔
融生铁约三百五十公斤,该设计在当时并不被人看好,很多人认为不加焦炭只吹空气会导致铁水凝固。
但是当转炉真正开始使用时,却发现效果相对很好,铁水中的锰和硅氧化,形成褐色烟雾逸出,而碳则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碳,更关键的是炉温在半个小时内就升到了1600摄氏度,甚至还可以再炼一炉钢,因此这种炼铁方法一出来后,很快就得到了各国的关注。
不过林敬知道贝塞麦转炉炼钢法也并不是没有缺点,它在炼一些含磷较高的矿石时,容易出现炼出的钢铁太脆的问题,而贝塞麦花了很长时间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炼铁时只限于吹炼含磷少的生铁。
可问题是眼下华夏铁矿品相都不太高,矿石含铁量偏低,杂质偏高,特别是含磷普遍较高,这也是当下华夏炼铁技术先进可是出铁质量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相当于欧洲那些高品位铁矿,华夏铁矿采炼难度相对大很多。
好在林敬作为穿越者,自然也知道后世针对这个问题是有解决办法的,在贝塞麦发明转炉炼钢法的二十年后,英国人托马斯发现生铁中的磷被空气氧化后,可以被硅质炉还原成磷,重新进入钢水,发现石灰石能使铁水脱磷。
而想要实现这一工艺实际上并不复杂,托马斯在高温下用烧成熟料的白云石与焦油混合烧成了一种碱性耐火砖,将贝塞麦转炉原先的酸性硅酸质炉衬改为碱性炉衬,在转炉冶炼过程中,添加石灰石使炉渣成为高碱性,最终能够炼出脱磷的钢。
听完林敬的简单介绍以后,宋应星不由得有些目瞪口呆,他实在没有想到太子居然对炼铁工艺这么了解,尽管他还没有去实践太子所说的工艺,可是他心里却产生了一个奇怪想法,那就是这些法子恐怕都有效果.....
“殿下,请容臣无礼,臣想现在告退,然后去试试这种炼铁工梦
宋应星深深躬身行礼,他怀着些许的忐忑心理望着林敬,而一旁的汤若望和薄珏也都露出几分期盼,很显然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没有什么要比这些更加令人在意。
林敬微微一笑,大手一挥,道:“走,那咱们现在就去京城铁厂试一试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