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泰和蓝玉到达军营时,惊讶的发现,此时并不是早操的点,但是将士们此刻都在校场集合。
待得李泰走进去,又发现所有人的脸上全都挂着喜色。
李泰不解,朝着站哨的士卒问道:“今天这是怎么了,为何突然集合,又人人面上带有喜色?”
那士卒先是对李泰行了一个军礼,也便是李泰发明的扶胸礼,随后言道:“回大人,昨夜都督府突然送来六千具甲胄,如今王千户正在给大家发放甲胄!”
“甲胄!”
李泰听得顿时一愣,甲胄可是个好东西,但同样,好东西就意味着要花钱。
六千具甲胄,这可不是什么小数字,若是布甲倒是还好一些,若是革甲和皮甲,那可是笔大价钱。
要知道,上一次剿匪的时候,李泰带去的那一千士卒,穿的藤甲其实就是临走时,每人去林子里砍下些木板然后用绳子穿在身上,笨重不方便不说,防御力也是差强人意,顶多也就是能挡一挡流矢,近距离交战时,对于利器的防御力只怕都不如布甲。
如今的大明最为精锐的边军,此刻都未必敢说所有士卒人人都能穿上布甲。
“回大人,是全套的棉甲内衬锁子甲!”
“锁子甲?”
听见回话,李泰又是一惊。
冷兵器时代,甲胄,成为了兵士征战防御的关键性装备。其抵消了敌人冲击力之余,更给了将士反败为胜、置死地而后生的时机。
早在殷商时代,皮甲已经于战争中问世,只不过那时候甲胄普通的士卒可穿不上,唯有将领方有资格穿戴,且威严和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的防御意义。
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工艺水平的提升;而用于战争的器具则一马当先,成为了进化的重中之重。
毕竟历代统治者皆知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至理,因此盔甲在皇权的强制政令下,得到了规范化、精细化和功能化的革新。
因此,在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因为连年的大规模战争,更让盔甲偏向于功能化。
《周礼·考工记》便记载道:“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以其长为之围”。
到了秦朝时,皮甲和铁甲的混合装备则成为了战争兵士选择的主流。
等到了唐朝,冶铁工艺进一步发展,且皮甲因性价比太低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李世民大名鼎鼎的玄甲军,便是身着一身黑铁所打造甲胄的重骑兵,在那时可以说是所向睥睨。
至于如今的明朝,铁甲依旧是主流,只不过却吸收了唐宋汉甲的精致和元朝甲胄的简约,二者兼容后,新型甲胄应运而生。
那便是暗甲明盔,大明暗甲以棉布和针衫为表,以应对枪炮的冲击及北方冬天严寒,且表里都用棉布制作。
而内衬则以铁甲钢片进行衔接填充,以铁甲抵挡冷兵器的进攻,且抵挡刀矛箭矢,从而提升了单兵的整体防御性。
这种甲胄,可以说集防御性和灵活性于一身,但同样,造价也是远远高出了许多。
因此,如今大明许多的甲胄,其实直接剔除了甲胄中内衬的铁片,外面棉甲中的棉布也是尽量能少则少,已经不能称之为棉甲,而是布甲。
正统的明朝制式甲胄,在军中体系里可绝对是个稀罕物,大概只有边军精锐中的王牌部队,才能做到士卒人手一件。
可如今,都督府精锐直接划出来六千具全套的棉甲内衬锁子甲的甲胄过来。
也不怪李泰如此惊奇。
随后,李泰便想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昨日所见的冯胜。
“那位四爷当真是这么大的面子?”
李泰清楚,冯胜无缘无故的过来巴结自己,没道理是因为他李泰,或是他老子李善长,因此除了四爷,李泰再想不出第二个理由。
只是李泰不知道的是,冯胜此举,全然是赎罪罢了,朱元璋罚了他半年俸禄便不再追究,但是冯胜可不会傻到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上赶着让朱元璋罚他肯定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挽回一些事情,便也只能从李泰这边下手了。
这六千具甲胄,可是费了冯胜不少心思才能一晚上凑齐的,里里外外不知道动用了多少关系和人情。
这些东西算下来,甚至比胡惟庸给他的那处宅子都要珍贵。
李泰不懂冯胜深意,但是他也不想要懂,反正东西都已经送过来了,李泰肯定是不可能因为来路有问题,就还回去。
这可是六千具甲胄啊,有钱都买不到的,明朝不禁铁器也不禁火枪,唯独对甲胄看管的格外严格,私藏甲胄,那便是视作造反。
即便是李泰再有钱,却是也买不到这东西,只能从官方途径获取。
而官方,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给出这么大的手笔,即便李泰这六千兵卒,已经可以称之为精锐之师,但毕竟是京营的士卒,天生便是低人一等。
李泰走到点兵台上,看着士卒们满脸喜色的领取甲胄,而后一个个欢天喜地的穿上。
突然,李泰心中便是一动。
想要凭借这六千人左右战局,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想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借助外力。
这些甲胄便是给了李泰一个灵感,上一次剿匪,之所以能造成这么大的战果,其实和他领兵的手段干系不大,真正立功的实际上是改良过后的火铳以及扩音器。
“或许,我应该在想些什么东西,可以克制蒙古人的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