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参观工厂

就这样闹闹哄哄的一场大会就落下了帷幕,李昭也算把全院的人都认识了一遍。见到了主角何雨柱,反派许大茂,三位管事大爷,还没死的贾东旭,终极白眼狼棒梗和其他几个出镜的孩子。

当然还有秦淮茹,据说又怀孕了,看来贾东旭离出事不远了,娄晓娥还没嫁进四合院,不过估计也近了,倒是可以看看能不能撺掇下何雨柱去破坏下。这场大会前后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散会的时候,李昭也和一大爷易中海约好,第二天跟着他去参观下工厂,然后晚上直接在工厂参加接风宴。

第二天一早,估摸着六点左右,李昭就起来洗漱,在煤炉上熬点玉米碴子粥,把窝头热一热,配点咸菜,就算是早饭了。

八点不到就和一大爷一起去轧钢厂。真正的轧钢厂和电视剧里是截然不同的,第一不同的就是大,红星轧钢厂占地几千亩,说他是个镇子更合适,无论东西还是南北,长度都超过两公里。而电视里仅仅只出现了三五个地方,毕竟万人大厂可不是说说的。

就拿食堂来说,厂里有上十个,是不是感觉不可思议?其实这样才是正常,上万人的大厂,又是重体力劳动,消耗是巨大的。简单来说,窝头,再加上菜,保守估计每人每顿饭需要两斤食物,就需要两万斤,十吨重,一个厨师每顿饭做二百公斤食物,就需要不下五十个厨师。

或者可以这样说,一个厨师做两百公斤食物,大概相当于一个厨师负责了两百个人。简单的一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显然不可能是何雨柱那一个小食堂能够解决的,当然那是电视剧,这里是现实世界,显然不可能一样。

而何雨柱所在的食堂只是办公区和机械加工这一块上白班的人员,有几百人。如炼焦、炼钢等车间,离这边比较远,你总不可能让工人走几里路来吃饭吧?

而且很多岗位不能离开人,特别是需要倒班的人,都是直接将自己岗位所有的饭盒放在有标号的篮子里,食堂到点统一收上去,然后打好饭再根据篮子的编号送到相应岗位。另外还有招待所、宿舍区等也有一些小食堂。

首先来到的是易中海所在的钳工车间,易中海不愧是八级钳工,从路上开始,不时就有人和易中海打招呼,这里很多人都是易中海的徒子徒孙。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易中海在教徒弟这件事上做的相当不错,别人愿意学,他就愿意教。当然,这也可能是易中海为了自己的名声,而且易中海年龄也确实不小了,根据易中海到九十年代八十多岁来算,现在易中海都差不多有五十岁了。

多种原因之下,易中海对小一辈的人都比较好,教徒弟也不藏私。易中海其实也没有失去什么,这也和钳工本身的特点有关系,你想成为四五级工不难,但想成为七八级工却很难。

四五级工你还可以凭借练习达到,但七八级工完全就是靠天赋了,别人能用手感觉几个丝的差异,而你只能靠工具测量,但工具本身又存在误差,到最后一百个里面能有一两个成为八级工都算不错的了。

到了钳工车间,易中海就带着李昭参观了起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机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最早的机床都有四十多年了。不仅如此,产地更是乱七八糟,有约翰牛的、有白头鹰的、有毛熊的、有高卢鸡的、有汉斯猫的、有脚盆鸡的,甚至还有边区造,整个一个万国机床大展览,进口机床最新的也是毛熊十年前的产品,还只有一台。

还有一些是自己仿造的,但仿造的还不是一个国家的,不知道性能如何,只能以后再看,不过就李昭看来,情况不容乐观。

看完这里,李昭心里不是滋味,想想自己穿越前用的,虽然是小厂,但也用上了五轴加工中心,哪像这些机械,出产地不同,使用的计量单位也不一样。

就拿汉斯猫和约翰牛两个国家的机床来说,同样都是将一个工件加工成同一个零件,你需要出两套图纸,这还不是让人无语的,最让人无语的是,两个计量单位转换时有可能不能被整除!不能被整除,你在单位转换的时候就人为的制造了误差,做出来的两个零件最终精度可能会差几个丝。说是做相同零件,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两台机床做出来的零件不通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轴承,正品刚刚好,设计时候用的是汉斯猫的标准,转成约翰牛的标准时,不能整除。看看小数点,机床操作不到那一位数,你就四舍了,结果轴承外圆差了四个丝,四个丝很小,仅仅是0.04毫米,很小。但你生产的这个轴承在使用的过程中,比正品就可能会少用了几个月,然后发现轴的磨损也比以往严重一些,其实这就是这四个丝导致的。

这还是普通点的零件,如果是飞机等需要高精度的零件呢?是不是感觉不寒而栗。看了看,李昭心里就有了解决方案,这对于他来说不难,但很麻烦,只能等正式参加工作之后,再慢慢解决了。

总之知道是一回事,重视和解决是另一回事,毕竟现在工厂里真正的高技术人才还是很缺乏的,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对普通工人来说很难。

在简单的参观过程中,李昭就发现好几种不同国家产的设备在生产同一种零件,特别是一款老毛子一几年生产的设备,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好家伙,没法看,本身精度就差,还是约翰牛的计量单位,生产的零件还是用的汉斯猫的标准设计的,完全沦为粗加工工具了,做的不好,还浪费原料。

当然这样的生产条件也是八级工受人尊敬的原因,这些机床,很多都只能进行粗加工,然后再让钳工根据图纸打磨,对于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就需要高级钳工来手工打磨了。

没有好的机械,就只能人工顶上,这时李昭也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效率实在太低了,而且生产出的产品精度也着实堪忧,误差范围还很大。这也是李昭来的根本原因,一个万人大厂,其实总产值还不如六十年后几百人的小厂大,就说零件加工速度吧,六十年后一台设备的生产量,可能就比得上现在整个车间了。

后面李昭又参观了锻工、铣工、电子等一系列加工车间,问题大同小异,加工精度与效率都是堪忧。总体来说,制造水平低下,因为设备实在太差,加工工艺也非常落后,生产效率比六十年后慢了几十倍!这个效率还是不谈产品质量的情况下。

参观完这些,差不多到中午了,李昭找到一大爷,和他一起去吃了一下食堂。主食有三种,窝头、白面馒头、二和面馒头,菜只有土豆、豆芽、小白菜,一点肉都没有。

李昭要了俩二和面馒头,菜要了豆芽和土豆,尝尝味道,一言难尽,除了有咸味,其他什么都不是,总结来说就是难吃,李昭倒是对二和面馒头比较满意。说到吃的,李昭最喜欢二和面馒头,窝头实在吃不惯,白面馒头实在不喜欢,二和面的却吃得香甜。

食堂里的大锅饭实在是难吃,由于物资匮乏,菜里也就有点油花,和六十年后比起来,那就是一大锅菜用了六十年后一盘菜的油。这个大锅不是相对意义上的大锅,而是实际意义上的大,我们现在家庭普通用的锅是也就30公分多点,而食堂用的大锅那都是直径超过一米的,一锅下去,就够几十人吃的。

而菜基本上都是水煮菜,就是油烧热然后倒一大盆菜下去,稍微翻几下,看锅开始干起来了,就加水开始煮,煮差不多了就加盐,最后菜熟了出锅。那味道,可想而知了,再好的厨师,那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吃了饭,李昭和一大爷一起来到车间,听着工人闲聊,这时也有工人问一大爷,李昭是不是他新收的弟子,一大爷也把李昭和工人们介绍了一下,当知道李昭的身份,众人也非常给面子,李昭也算初步融入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