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章

第三章/2022.5.11

清晨,高长松家的东房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仔细聆听可辨别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金生丽水,玉出昆山”等内容,过会儿《千字文》背完了,竟然还意犹未尽,开始讲什么“得人一牛,还人一马”等朴素的价值观。

这讲解人自然是从乡校中辍学的高长松了。

这些朴实的句子出自《太公家教》,是他开蒙后学的第二本书,在学童中普及率极高,

他们乌斯藏的教育跟着大唐跑,这群人参加国内的选拔考试也跟大唐同制,跟后世成熟的科举不同,此时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个广纳贤才、百花齐放的制度,中央政府设立无数选科,什么秀才科、明经科、明算科、史科等等。

这考试跟现在的研究生考试差不多,就考你本专业知识,考上了就有官做,没考上就落榜。

高长松选的是明经科,学的是儒家经典,即五经。他选这科没别的原因,就单冲个录取率高。

当然,其实乡校里的人跟他想法差不多,都觉得这科录取人多,简单,因此一窝蜂地报考此科,现在想想,这竞争不也就变得更大了吗?想现代研究生考试,分数一年高过一年,跟每年考生数递增有很大关系。

好在他眼下已是辍学青年,不用多想了。

虽辍学了,曾经学过的知识却能拿来教家中三妹,按他想的,多读书总没坏处,更何况这可是有女儿国的西游世界,在这里,女性当官乃至当国王都是有可能的,那都要治国了,怎可能大字不识一个?学识定是不逊于男子的。

他到不指望妹妹翻山越岭去女儿国做官,但多学点总没坏处。

这三人中,高翠兰还是个说话不清的小娃娃,高香兰跟高玉兰中,行二的高玉兰读书更有悟性,她仿佛天生爱看书似的,背诵与理解能力极强,高长松还看见她拿着小树枝在地上比划写字。

……

教三小孩儿读书也有任务点可拿,高长松都当日常打卡任务做,结束后他终于开始琢磨豆腐怎么弄了。

第一步先是泡豆,泡豆的时间比较流动,根据温度、湿度的不同8到12小时都行,高长松尝试时较为严密,还做了对照组,共泡了三盆,每盆时间不同。

他不必看日晷,系统的优越性此时便体现出来,他的种田系统自带时间播报,这可能是大唐最精准的时间播报器了。

期间高翠兰一直跟在他的脚边,她像是某种可爱的小动物,总喜欢做人的小尾巴,高翠兰指着水泡黄豆先说:“豆!”随后又问,“大兄要做吃食吗?”

她也不是馋,就是四岁的孩子,除了吃跟玩好像也没别的可做,她也不是小小年纪就爱学习的那一型,又因家逢巨变,高翠兰也不怎么外出跟其他同龄人玩耍,日日很没安全感地跟在姐姐跟兄长身后。

高长松将泡豆的大陶罐搬进磨房,擦把汗才道:“是吃食,”他说,“要做豆腐。”

只可惜高翠兰年纪太小,还不知豆腐是什么,只听见她将这词在口中念了几遍,见高长松开始将泡好的大豆倒入石磨中,没空理睬她,便蹬起萝卜腿往外跑了。

她先遇见聚精会神做针线的高香兰,碰见就道:“豆腐、豆腐。”

高香兰好奇道:“谁跟你说豆腐的。”她吃过一次豆腐,还是节庆时爹特意从镇上买来的。

下一句话高翠兰就说得掷地有声了,她说:“大兄正在做豆腐。”

高香兰:???

做什么?

……

做豆腐远比高长松想得困难,现代他有各种代替人工的机械,在遥远的唐代连石磨都得自己推,再加上滤渣、煮浆,忙活完这些,大半天已过去了。

至于关键的一步用石膏浆使其凝结为豆花倒是最容易的。

原本,高长松已经想好了用酸汁点豆腐,不想竟然从记忆的犄角旮旯中扒拉出石膏粉来。

感谢张仲景,感谢《伤寒杂病论》,中学历史一共就提到几位古代大医,分别是扁鹊、华佗跟张仲景,最后一人在治伤寒症上格外有一手,并将石膏作为常用药材写入各种方中。

唐代巫医并行,生病时求神拜佛的不少,也有去医馆看病的,官方甚至在各地会设置大型的基层医疗机构。

前些年高玉兰发热重病,高太公连夜背她去医馆,差点就闯了宵禁,石膏粉就是那时开的,后来高玉兰发汗伤寒好了,高太公却不忍丢了当时的药材,只存在家中,想下次若有谁发热便拿出来对付。

谁知竟用在点豆腐上,也真是世事难料。

高长松约是在中午点好豆花,距离正经豆腐还缺一个压制的过程,简单说来就是以重物压在豆花表面,将其中的水份压出,成为紧实的豆腐。

至于现在做好的薄豆花,煮开后便是市面上常见的豆腐脑。

高长松本想着做三份豆腐,哪想得做起来如此之慢,眼下系统上的时间已过中午十二点,到了他家吃午食的时候。

现在寻常人家都是吃两顿,贞观之治还没到来,且百姓家都没什么余钱,饱饱地吃上三顿是不可能的。高长松家正儿八经来说其实是吃两顿,早上七点吃早饭,下午四点前后吃晚饭。

他们睡得早,晚上九点前上寝床,古代晚上黑灯瞎火的又没什么娱乐活动,城市里一更三点甚至都宵禁了。

——一更三点是晚上七点多。

晚上什么事都干不了,不只能睡觉吗?

可做多了农活,中午什么都不吃也不可能,农忙的时候高老太都会让高香兰她们去田头给高太公送蒸饼,早上剩下来的面饼,小麦粉中混着粗硬的麦麸,磨牙是磨牙,也是真的顶饱。

他们家中午不吃饱餐,就来点充饥的小点心。

高长松凝视生豆花,这不就很适合当午食吗?

……

在热腾腾的豆腐脑上浇一勺豆酱,最后再撒上一把种院子里的葱花,与现代街边豆腐脑相似程度高达80%。

高长松满意地刺溜一口,小半碗豆腐脑都吸进腹中。好在他煮得多,喝都能喝到饱,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他这年纪还是很能吃的。

他喝的时候内心叹气,如果再来块切碎的榨菜、浇上辣油,最后撒上一把新鲜香菜配油条一起吃,才是他最爱的配置。只可惜在这时代榨菜容易找,油条虽说有些奢侈却也不是完全不行,可辣油跟香菜那就难了。

辣椒且不用说,要到明末才传入中国,至于香菜,此时普及度实在是太低。

香菜发源地是地中海,张骞出使西域,将其带入中国,可因香菜太刺激,一直没传播开,此时的名字应该叫“芫荽”,要是他没猜错,恐怕要在《本草纲目》这种医书上才能找到香菜的影子。

经济-生活类任务:

看似平平无奇的热腾腾的豆腐脑,是妹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奖励点:5点。

已完成!

耳边响起任务完成的叮咚声,高长松发现,这样带有“第一次”属性的任务给的奖励点总格外高,显然系统鼓励他们“发明创造”。

然后比起他要换的东西,这些点数依旧是杯水车薪,他要努力很长一段时间。

三口两口刺溜完一碗,当然要去关心妹妹们,才发现对这碗豆腐脑,三人的表现各有不同。

高翠兰不用说,年纪小的优势体现出来,能吃能睡没心没肺,别看她才4岁,勺子已经用得很好了,一勺一口,吃得香甜,高长松都怕她等会儿要添,最后吃得撑破肚皮。

高长松:一会看看她肚子鼓起的弧度吧。

高玉兰吃相斯文,与其说是斯文,不如说是小心翼翼,每一口都在品尝似的。她吃东西本来就慢,此时更是用舌头将豆腐脑细细碾压再吞下去。

至于高香兰,吃的时候表情很严肃,简直不像是对待吃食了,仿佛她面前是自己从未触碰的昂贵的圣贤书似的,问就是严阵以待。

*

三个小女孩儿再怎么吃都吃不完,以至于他们还剩下大半锅豆腐脑,高长松思索着,觉得自己这锅豆花不说十分成功,也有九分了,自家吃不完用来还邻里人情刚刚好。

豆腐在他们村庄是稀罕货,不说贵,却很少有人能去镇里买了再带回来。

于是嘱咐高香兰他们:“前些日子家中蒙难,领里少不得来帮衬一二,此时得了这件吃食,自应分与他们。”

村上一共三十二户人家,与他们亲厚的有十几户,剩下的关系平平,也就来吊唁一下,手上没提东西,高长松家也请他们吃了饼,人情也就还清了。

豆腐脑一户一碗,正好将十几户包圆了,他们把高翠兰留家里,自己端碗给人家送去。

*

在田里忙了一上午的高澈回到家中,正欲午睡,却听见门敲得咚咚作响,跟与四娘对视一眼,高澈从寝床上翻下来前去开门。

就看见高长松笑道:“六郎,来,吃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