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里新增了四十来号人,经过几天的磨合之后,已经能开始做事了。虽然只是一些基础的事情,但毕竟人多,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有了他们,重编户籍和分配财产的事情顺利进展起来。
前期准备工作很快完成,具体的章程和分配方案木渔和武镇等人正在商量,主要是落实户籍,分配房屋,田产这些。
大致的思路很简单,大家都懂,就是具体的数目还有待商榷。
比如,都明白按照功劳多寡进行分发,但具体是多少呢?
“我们能有今天,都仰赖将军的领导,若论功劳将军最大,将军的份额定下了,才好定其他人的。”
“对,先把将军的份额定下,才能说其他人的,谁也越不过将军去。”
“但将军值得多少?良田几万亩?豪宅几处?只怕这也无法衡量将军的功绩。”
木渔无奈,只是分配而已,怎么就扯到能不能衡量功绩上去了,大帽子扣下来,事情就不好办了。
她看向武镇,武镇本人也是皱着眉头的。
“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感谢大家的支持,但现在是为了定下分配的章程,不是为了吹嘘功绩的,功绩再大,说破天去又如何?
黄沙城只有这么大的地方,再多也分不了,大家还是照现实说吧。”
其他人沉默了片刻,都明白他的秉性,武夫一个,不喜欢那些弯弯绕绕,知道再坚持下去会惹得他不快,便没有再坚持,而是开始想起分配方案来。
黄沙城附近满打满算十来万亩地,良田也就万亩之多,一般的田地有个三五万亩,剩下的都是下等田,这该怎么分才好?
谈论半天也没得出个结论来,有说万亩良田,有说八千亩,还有说六千亩的,武镇自己说一千亩就行,其他人哪里愿意,最后终于定下了三千亩良田的数量。
其他人不全是真心觉得武镇值得上这么多,只是若是武镇分的少了,那他们自然只会分的更少,给武镇多分一些,他们才有更多的余地。
最后,武镇分到了三处三进的宅院,三千亩良田。
有了武镇开头,其他人就好说多了。
管理黄沙城内事物的四五十个大小头目,每人都分到了一处三进或两进的院子,一千亩到一百亩不等的良田。
其他三百多名战士,每人大概分到一处二进或普通院子,一百亩寻常田地。
这些田产足够让他们过上滋润的生活,最差也是小地主的程度。
而对于其他那四五百军中的附庸,他们大多是一早就在黄沙城里的,算是城里的老人儿,若不是体力或是别的条件不允许,他们和别的战士差的也不太多。
故而他们也分到了每人十亩寻常田地,一家人能分到一处院子。
不必说,每人十亩田地是真的不少了,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种四亩地就能生存下去,十亩地算是很富裕的农家了。
而至于最新来的灾民们,在场的人大多都不愿意分给他们太多,觉得他们没什么贡献不说,还消耗了他们很多粮食。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商谈争取,才定下了每人两亩下等田的分配。
这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只要肯做事,这也不至于饿死人,何况还有木渔带来的粮种,吃饱饭足够了。
把这一切定下来,事情就算完成了大半,剩下的只要照着这些去执行就是了。
商谈完,众人散去,武镇留了下来。
“姑娘觉得,这些要多久能完成?”
木渔抿了口茶水,茶水微涩,“贴出告示后两天开始实行,约么要半个月时间吧,争取一下在七月前能搞定。怎么了?为什么问这些?”
武镇一向是局面稳住就不会心急的人,交给她的事情他很少过问,所以她推测是有什么事情让他这么问的。
果然,武镇端起一杯茶水一饮而尽,这才说道,“等这些完成,黄沙城就需要一个城主了。我给夫人写了信,夫人她拒绝了我。所以我请想姑娘……”
木渔心中有些不解,她是真的有些搞不懂,武镇这是真不想当城主,还是只是故作谦虚。
“姑娘和夫人关系好,我想请姑娘帮我写封信回去劝劝夫人……”
“你知道,王姐姐在这件事上是铁了心的,便是我写信去,结果也不会有什么两样。”
“我知道,请姑娘写信。”
“好,这封信我帮你写。”
就像她说的那样,她知道这封信的回信会是什么内容,武镇也知道,但这个流程还是要走一下的。
这封信寄出去,差不多等到分配完房屋土地的时候能传回来,武镇应该是早有应对的办法了。
木渔也不管这些,当下写了封信让人寄去了桃源村,然后就忙着分配房屋土地的事情了。
……
告示贴出之后,城内一片沸沸扬扬。
虽说识字的人少,但木渔早就吩咐下去了,让张贴告示的人每天在人多的时候读几遍,又都是切实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大事,所有人都重视着呢。
战士们早就得到消息,又有那些心腹长官给他们早把事情说明白了,他们倒不至于太好奇,比较重视的是那些曾作为附庸的和新来的灾民们。
前者见识过黄沙城里最凶残的内斗,见识过杀人为乐的土匪,能有安稳日子过已经是极大的追求了,万万没想到他们还能有田有房,而且这田产还足够他们过得滋润,这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后者则只求有个落脚地只求有口饭吃,能有田产不再流浪自然是再好不过,至于只是两亩薄田,那又怎么样,很多人在逃荒之前也不过就是两亩薄田罢了。
再说了,黄沙城可比他们之前穷乡僻壤的家乡好上态度了,能在这里安家落户,已是不少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
这一天,就连一向死气沉沉的病区气氛也活跃了起来,那些缠绵病榻、唉声叹气的人也被旁人搀扶着来听别人讲这个好消息。
“我们又有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