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2 章

要说也是捉摸不透——世锦赛标准台比赛的第二天,索契的天气立刻有所好转。

凌放一大早六点爬起来,瞅了瞅外面情况,当机立断开始换运动装,早饭前去慢跑。

叶飞流也没能有时间摸鱼,他被孙宇恒总教练拎走说是去吃小灶,结果稍微啃了两片面包,就被塞进手里一堆数据表格、折线图、区域热点图等等等等,正可怜兮兮地对着“天书”揪头发——

“我其实不太靠这些个……而且,不是我说,孙教啊,三天后就大跳台比赛了!就、现在就非叫我来学这玩意不可吗?”

“非学不可,”孙总教练严肃点头,“哦,现在给你是因为我们现在拿到了比较成系统的东西,我也不是让你三天后就用上,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储备嘛!”

这是目前最先进的风场数据信息化系统的相关材料,真学起来可想而知是焦头烂额。叶飞流歪倒在椅子里,大声叹气,“那给方唐学不就行了嘛,他才是咱的高端理论人才啊!”

孙总教练板起脸:“你是发出最后指令的人,实赛教练,怎么能不了解!

叶飞流偷偷抬眼观察觉得孙宇恒脸色还好,于是手里把资料拍在桌子上,嘴角一瘪准备继续抗议耍赖——

眼看着这位优秀教练有哀嚎打滚的趋势,孙总教练的副手在边上帮腔打断他:“哪怕我们这一辈的也在努力学新东西啊,只要投入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哦对对,”孙总教练找到了抓手继续,“你看你王教练,”他往笑眯眯的副手那里努努嘴,“进修两个月,现在也算大拿了,你们年轻教练脑子快、思想新,学习应该事半功倍。”

叶飞流垂着大脑袋不搭腔,然后就听两位老教练开始长吁短叹:

“唉……我们这一代人老喽……想当年我和老闫……你说说这咱们本来经验积累上就有些差距,以后科技手段进步要是还赶不上……那我们怎样和世界一流的顶尖运动员竞争啊,啊头疼头疼……”

“唉……”“唉呀!”“唉哟……”两个人硬是整出来一种此起彼伏的效果。

已经两鬓微白的孙总教练,当年和叶飞流的恩师闫老教练一起,也带过叶飞流,副手王教练也是从叶飞流少年时代就指导过他的,拿出这一套来他根本顶不住

“……学学学学!我学还不行吗!叶飞流仰天无语。

他带着一脸黑线,咬牙收拾起资料,火速溜走。

房门一关,屋里孙总教练对着王教练叹了口气,“还是这个咋咋呼呼飞屋蹿房的样子,你说这小叶真的能行?”

王教练笑眯眯,“啊呀,还小叶小叶的,人家也奔四的人啦!你看他带凌放现在多好,包括带咱们新来的小江,不都很好吗,现在年轻运动员还是需要这样的教练,给他加加担子历练一个赛季,我觉得能行。”

孙总教练一愣:“叫习惯了嘛!是我们老了……”片刻他又说:“老王,我要是走了,你这个资历其实……”

王教练连连摆手,“可别,咱俩谁跟谁。你也知道我,做个副手合适,我可干不了总教练的活儿。要是小叶能成,我好好帮衬他。”

孙总教练忖度着点头,“年轻人们早晚要上来。这回先看看世锦赛的最终成绩,凌放在大跳台有成绩的话,我也好和上头去争取。”

********

不谈中国队内部可能发生的人事调整,本届世界跳台滑雪锦标赛的大跳台比赛,本就关注度拔群。

大跳台比标准台关注度高很多:那毕竟是人类运动的极限高度之一,有些观众甚至是不看标准台比赛的。

世锦赛本就是高水平比赛,在选手阵容上有很多年份都不输给奥运会——毕竟玩跳雪要凑齐人不容易,需要大家都没有受伤……

平昌冬奥后这两年来,世界杯分站赛的阵容零散,直白点说:不是所有想看同场PK的运动员组合都能随便看到呢。

这次可是人最齐的了。

首当其冲的热门话题就是“世界第一”的技术类型之争。

现阶段男子大跳台项目中两种技术路线正在如火如荼地竞争,一种是更强调力量感和稳定性的低起跳、低飞行曲线类型,另一种是更强调飞行技术精巧轻盈的高曲线类型,两方代表选手分别是哈萨克斯坦选手阿伊苏,挪威选手克努特。

这两位目前分列大跳台赛事单项积分世界第一、第二,都出身冰雪运动强国,都是正在最强巅峰期的运动员,都战绩累累、声名赫赫。

当然,到这个级别的运动员,本质不存在什么短板,在凌放看来,哈萨克斯坦的那位憨厚开朗的阿伊苏,技术层面同样炉火纯青;而挪威光头老哥克努特在爆发力上目前还是稳压凌放的。

这俩人只是擅长的方向不同。

考虑到克努特不参加夏季赛事还能排世界总积分第二位,也是个狠人了。克努特的冬季世界杯分站赛大跳台冠军其实比阿伊苏还多两站,要说谁是霸主,那还有得争论。两三年来,这俩人恰好没有几次实质交手,距离差异也微乎其微,确实是棋逢对手。

阿伊苏在他们本国是新晋的国宝级雪上运动员,而克努特大概是唯一可以用跳台滑雪单一项目的商业价值,去和阿列克谢这种俄罗斯足球超级联赛一线球员PK的高热度选手,这次世锦赛正面较量,看点满满。

第二个让许多跳雪迷津津乐道的话题则是所谓的“新星之争”。

芬兰选手克里斯多夫,和异军突起的中国选手,凌放。

克里斯多夫的成绩压一头,可是凌放崛起的速度飞快——隐隐带着他在标准台成绩突飞猛进的那段时间的影子,保不齐哪场比赛开始就反超克里斯多夫呢。

还有记者专门找克里斯多夫做了直播访谈。

最核心问题就是:“现在在大跳台项目中的主要对手是?”

这位芬兰飞人笑笑,先说了克努特和阿伊苏,这是他经常提及,立志要迎头赶上的两个顶尖高手。

随后他挠挠头:“哦,还有凌放!”

记者笑起来:“我记得,两年前凌放还没有在大跳台出现的时候,你就是这么说的,现在总算印证了你的话。”

黑眼圈浓重的高瘦运动员跟着笑,神情充满自信:“那当然,你看,现在大家都知道他当初是因为PTSD的问题,解决了就好,那时我看他跳标准台,就充分预示了他在大跳台的潜力。”

记者于是追问:“所以你和他谁更厉害?”

克里斯多夫又挠挠他堪比geek宅男的一头乱毛,“你要是问我,那肯定还是我厉害。”他对自己竖起一个大拇指。“我在欧洲主要跳台的经验更丰富,训练时间更长,大周期项目还是要看积累,我在比赛中其实更稳定。而且目前的大跳台最远距离也远超过他……哦虽然有运气成分,可是毕竟,我到过200米吖!”

凌放和韩墨京、叶飞流、方唐一起,在屏幕前看的这段“对家”直播采访,看前面都还好,等听到200米这个关键词,叶飞流忍不住“嘶”了一声吸气。

三个人,齐刷刷把目光转向了凌放。

凌放:“……”他超冷静地猛嘬吸管,把手里一盒牛奶一口气喝光。

“我去训练了。”他扭头对叶飞流说。

“后天就比赛了,今天上午训练量够了呀,下午和晚上就算了。”方唐赶紧说。其实大赛前几天很多运动员可以完全不在进行日常训练的,防止受伤,放松身心。和高考前两天学生们不会再大量做题一个原理。

“哦。”凌放下意识地咬着嘴里的吸管,垂眸答应。

世锦赛大跳台决赛日,索契的异常低温天气有所好转,风场也稳定了前后足足四个小时,在环境差异性不大的情况下比拼,多位赛前被看好的选手发挥都很稳定。

风向基本是大家都经常练习的逆风,高空稳定在3-4级,第一跳,凌放第九位出场。

风向有利,他沉稳地凝神、出发,在起跳瞬间,确认了自己这次发挥的水平还不错。飞行阶段也没出什么茬子,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超水平发挥。

大赛的压力还是有一些体现在身体的松弛度上,这也是许多项目的运动员大赛成绩反而不如世界杯分站赛的原因。

第一跳整轮结束。

克努特以196.5米、距世锦赛历史记录只差8米的距离分高高领先,阿伊苏紧随其后第二190米,这个差距不算大,可以说,本场冠亚军仍有很大悬念。

再之后拉开一个小层级,是一个紧凑的第二梯队——克里斯多夫凭借178米的成绩和全场最高的姿势分暂列第三,第四是埃里希科赫,176.5米的微弱优势压过凌放位于第五的174米的成绩,小拉森170米排在第六位。

“很少见这么紧凑的第二梯队……这场比赛,三到六名争夺也异常激烈啊!”短暂的中场休息时间,现场各国体育记者交头接耳地发出感慨。

凌放正在休息室,和叶飞流、方唐迅速复盘。

“……有冲击铜牌的机会!值得搏一搏!”教练们的结论如此,凌放坚定地点点头。

这样想法的当然不只中国队。

第二跳,小拉森在凌放前一个跳,不知是不是作为瑞典这种传统强队的独苗给他的压力太大,这位年轻运动员心态有点成问题,每次压力一大就容易有失误,动作毛糙。今天的失误影响不小,他落地刚过K线,恐怕前五都无望。

小拉森垂着头,看起来恨不能把脑袋埋进雪里,但是高清摄像头不放过他的表情——脸色更苍白了些,眼睛里一时泪光莹莹,小拉森躲着镜头走向场边,到了通道处,追着他拍的镜头才被教练和队友挡住。

凌放无瑕他顾,他的第二跳依然尽了全力。

虽然在大跳台两辈子下来的技术经验积累都没有克里斯多夫等对手的底子厚,但凌放并不畏惧。

他拼尽全力一跳,飞行阶段用了现阶段把握最纯熟的角度,中后期16.4倾角。

成绩不错,182米。

他迅速回到休息室,继续看其他选手表现——路程原因,还是错过了科赫的第二跳,只看到了克里斯多夫的滑翔和落地。

从实时屏幕边的数据看,这位芬兰选手同样完美地完成了高曲线起跳,曲线最高点是胜凌放一筹的。

这和叶飞流拿到一些基础项目表现分析出来的结果一致,他在大跳台的纯熟程度和现阶段的下肢力量略高于凌放。不过,他身高比凌放高了不少,空中一旦风向不正,就相对容易飘。这种影响因素不大,在标准台几乎可以忽略,甚至是不到顶尖选手行列都察觉不到的。

不过在这种强度的竞争下,人们要计较任何一点小的差异。

克里斯多夫这一跳距离比凌放差了6米。就这样,凌放列入了总分第三名。

本轮飞行,阿伊苏依然稳的很,直接突破了200米距离!在世锦赛上发挥如此出色的情况并不多,他这一跳,必将入FIS年度最佳飞行盘点。

紧随其后,克努特再次跳出了195米的出色距离,但看着他没能超越的、属于阿伊苏的荧光绿线,他落地后面带遗憾地摇了摇头。

如此,阿伊苏的总分反超了克努特,这位隐隐在跳台滑雪大跳台之巅上被高曲线选手“围攻”的低空技术类型王者,按照凌放的前世记忆,正处于制霸这个项目的北京周期。

凌放认真注视着屏幕上给到的正和教练拥抱庆祝的阿伊苏——说起来,其实全世界大部分跳雪运动员还是偏向于低曲线类型,只是他们这一代顶尖一线选手里,有好几位高曲线选手,还都是年轻人,才显得存在感强了些。阿伊苏的成绩和前景,是支持低曲线技术的教练员、运动员、跳雪迷们的一记强心针。

凌放的总成绩是第三名。

在大跳台超越克里斯多夫,拿下这枚铜牌,他算是尽了全力,却还是明确体会到了阿伊苏和克努特在大跳台带来的压迫感,这是他前世由于没接触大跳台顶尖大赛,并未感受过的。如果不拼尽全力训练、更进一步,他在大跳台很难有更大的突破。

他沉静地低头品味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并不气馁,反而……还挺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