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决定华夏历史走向的重大决策

九月初八。

散朝后。

文华殿。

“五弟急着见朕,是有何要紧的事?”

朱棣扶着周王朱橚坐下后,顺势坐在了朱橚的边上,关切的问道。

朱橚恭声道:“四哥,臣弟不敢违背太祖皇帝的遗命,也不是不愿去海外建国。臣弟求四哥,再宽限臣弟几年,让臣弟把《救荒本草》编著完成。”

“你去年率人编著完成的《普济方》,通政司至今已经刊印发行了近百万册,深得民间百姓与医者的推崇,活人无数啊!”

朱棣想起这事,不禁感叹道。

青年时期的朱橚对医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

就藩开封不久,朱橚组织学者编撰《保生余录》方书两卷,随后开始组织人手编著方剂学巨著《普剂方》。

在洪武二十三年,朱橚被流放到云南期间,对民间疾苦了解增多。

他看到当地百姓生活环境恶劣,患病者甚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便组织当地良医李佰等人编写了方便实用,有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

朱橚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百姓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在次年年底回到开封不久后,就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编书骨干,并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编书集体。

这些人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打下了“开封周邸图书甲他藩”的坚实基础。

朱橚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

尽管他在朱棣继位后,一直居住在京师,但他从未间断有关方剂学和救荒植物的研究工作。

去年,由朱橚亲自订定,滕硕和刘醇协助编写的《普剂方》编成。

《普济方》是被认为“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的巨著。

全书共一百六十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入、婴儿、针灸、本草共一百余门,计一千九六十论,两千一百七十五类,六万一千七百多个药方,两百三十九张图。

对于所述病症均有论有方,保存了大量明代以前失散的文献,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历史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用其中的方剂就特别多。

当然,该书也存有不少重复抵牾的地方。

“还有前年,太子奏请朕刊印发行的《袖珍方》,也是出自你手。就连太医院院使戴思恭,都说此书乃是救死扶伤之宝典。”

朱棣顿了顿,又接着感慨道。

《袖珍方》全书四卷,三千多方,其中有些还是周府自制的。

这部著作编著严谨,因疾授方,对方以授药,并总结了历代医家用方经验,条方类别,详切明备,便于应用。

历史上,《袖珍方》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可见受医家重视的程度。

它的发行,对华夏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棣身为大明皇帝,当然重视提升大明整体的医疗水平,周王朱橚编著的各种医学著作,对大明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五弟,你已经编著了许多医书,为何还要执着于编写《救荒本草》?”

朱棣忽然问道。

“四哥是知道的,自古各朝各代,大体上赋税繁重,灾害频繁,生民很苦,常用草根树皮果腹。”

朱橚面露疾苦之色道:“前元压迫我汉民极其严重,到本朝初年,战乱刚停时,民间尚未得到休养生息,生活更苦,吃糠咽菜成为常事。”

“生民在长期食用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故而臣弟想要编著《救荒本草》,对这些野生植物加以鉴别和分类总结,为我大明治下生民救荒所用。”

“植物”、“动物”这两个词古已有之。

《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日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物,其民毛而方。”

汉代张衡《西京赋》:“植物斯生,动物斯止。”

因此,朱棣当然明白朱橚在说什么。

华夏自古药食同源,历代本草学的发展,对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和方法。

朱橚和他召集的医药学者们,正是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着手进行《救荒本草》的编著。

但《救荒本草》具有资源调查性质,其编著内容仅以食用植物为限,这一点又与传统本草有所区别。

可以说,《救荒本草》作为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是从传统本草学中分化出来的产物,同时也是华夏历史上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周王朱橚见朱棣沉默不语,略做犹豫后,忽然面露决然之色,接着起身跪下,恭声说道。

“快起来。”

朱棣连忙俯身扶起朱橚,脸上浮现出为难的表情,道:“五弟,不是朕心狠,而是父皇遗命难违,朕迫不得已啊!”

“四哥,臣弟愿意出海建国。”

朱橚决然道:“请四哥宽限两年,两年后,臣弟举家远赴海外!”

朱棣道:“朕现在不能立即答应你。”

“四哥!”朱橚红着眼道:“四哥是要逼臣弟去死么?”

“你说什么胡话?”

朱棣赶紧解释道:“朕犹豫不决,是因为若应允了你两年,那六弟、十七弟等人知晓后,也寻个由头,让朕允他们两三年,届时朕该如何决断?”

朱橚无奈的说道:“四哥,臣弟并不是故意找理由留下。”

“朕当然知晓。”朱棣接话道:“可旁人会以为俺俩一母同胞,而有意偏袒你。”

“臣弟对不住四哥。”朱橚自责道:“让四哥为难了。”

朱棣叹了口气道:“朕再想想,回头给你答复。”

“臣弟告辞。”

朱橚识趣的躬身作揖道。

目送周王离开后,朱棣喊来李兴,吩咐道:“你去武英殿偏室,从太子送朕的诸多千里镜之中,挑一个单筒手提式的,用锦盒装好,拿过来。”

不多时,李兴捧着一个长约两尺的红色锦盒,来到文华殿复命。

朱棣打开锦盒,拿出单筒千里镜,仔细瞅了瞅,又将其放了回去。

“摆驾天界寺,朕要去拜访太子少师。”

半个时辰后。

天界寺。

后山腰上的一座凉亭下。

朱棣负手而立,瞭望着远方的密林。

姚广孝站在旁边,手中拿着一个可以伸缩的千里镜,正在通过千里镜观看几十里地之外的事物。

“此物高煦说过,是用一个凹镜,一个凸镜,叠加而成。看近则旋近,看远则拉远。”

朱棣的目光落在姚广孝手中的那个手提单通千里镜上,开口说道:“大师看见了么?”

“看见了,连树上的鸟儿都看得清清楚楚,仿佛就在眼前。”

姚广孝举着长筒千里镜,感慨道:“老衲有了陛下赐予的此物,岂不是成了传说中的千里眼么?”

这个千里镜作为搜索与辨别远距离目标的工具,拥有三十米以外的对焦能力,且成像清晰,乃是永乐三年式的军用千里镜。

“哈哈哈哈哈!”

朱棣被姚广孝的一句玩笑话给逗笑了,笑着说道:“这东西叫千里镜,可不就是千里眼嘛!”

姚广孝收起长筒千里镜,目光深邃的说道:“若是行军打仗,站在山上,瞭敌望阵,千军万马,都将尽收眼底,真是好东西啊!”

“不错!”朱棣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带着一丝好奇,问道:“你说,那些研究格物光学的学子们,是如何想出来这东西的?”

姚广孝右手提着千里镜,左手抚须道:“天下之事,那是一代接一代,想的东西也是千百代相接,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

说到这里,他左手从怀里掏出一块直径三寸的玻璃水晶圆球型怀表,用手托着怀表,展示给朱棣看。

“陛下试想,从立竿见影看时间,到如今看怀表听钟表,人们花了多少心思?等再过五百年,那时候的人,还指不定如何过日子呢!”姚广孝无不感慨道。

“哈哈,那也未必。”

姚广孝收起怀表,用仿佛能看穿一切的目光,望着视野前方的丛林,说道:“人世间,未来两个字是最难想的。不,也不算难想,是不敢想。”

他收回目光,望着手中的千里镜,说道:“人一旦被眼前的事束缚住,心就小了,目光也就近了。想着以后的事跟自个没关系,这便叫短视。”

“所谓‘常人自有常理’。”朱棣接话道。

“陛下这话好像也没错。”

姚广孝道:“可陛下试想,若有人连眼前的一顿饭都顾不上,哪还会去考虑长远的东西呢?”

“大师,你这话可说对了,正好打在了朕的腰眼上!”朱棣不禁肃容道。

“老衲多嘴了。”姚广孝躬身道。

朱棣摆手道:“一点都不多。若有人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心思望远?可见,远虑与近忧,有时候只能取其一。”

说到这里,他忽然皱眉道:“前汉孝武皇帝为彰显仁义,安置投降大汉的匈奴人,却为后世永嘉之乱埋下了祸根。”

“唐末华夏大分裂时期,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从此中原北方失去防线,以致大河以北落入草原人之手数百年。”

“宋时澶()渊之盟,固然为宋王朝消弭了国战,换来百年偏安,但割地赔款的想法一旦形成,终宋之世,也未见其改。”

“大师,你说,这改封诸藩于海外建国之事,究竟会对后世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朱棣终于忍不住,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担忧说了出来。

“此乃太祖皇帝遗命,无论对大明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陛下也不过是奉命行事。”

姚广孝抚须道。

老和尚的言外之意是说,如果产生的好的影响,那是太祖皇帝英明,若是引发了乱子,那么后世之人就算想埋怨,也埋怨不到你朱棣身上。

朱棣当然明白姚广孝的言外之意,可是半个时辰前,周王朱橚的所求之事,让他对诸藩改封建国之事,有了一丝动摇。

远的不说,只说这两三代人。

目前改封海外的皆是他朱棣的兄弟,等再过几年,他是不是要把汉王朱高炽、赵王朱高燧也封到海外去?

毕竟,他可是对朱高煦承诺过,将来把赵王朱高燧封到海外的!

虽然朱元璋并没有规定,后世所有宗王都必须改封海外建国,而且朱棣就算违背承诺,不把朱高燧分封去海外,但是他总归把他的兄弟们分封去了海外。

以朱棣对朱高煦的了解,未来朱高煦继位,有九成八的可能会效法他这个老子,把朱高炽、朱高燧也改封到海外去。

海外各藩国与朝廷之间,都相安无事还好。

可墨巧司弄出来的炸药包以及其他攻城略地用的火器,威力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

随着火器在军中的推广与普及,未来各藩国若要在海外站住脚,开拓疆域,离不开朝廷提供的各种支持,而这些支持之中必然会有威力巨大的火器。

但四、五十年之后呢?

到那时候,第一批在海外建立的大明藩国之中,必然会有个别国力强大的存在。

若其国之主生了异心,四处攻城略地,必会引发多国大战,令无数生民因此丧命。

而这可怕的多国大战,恰恰源自于今天的诸王改封!

实际上,这种决定华夏未来历史走向的重大决策,是个正常人都会犹豫,哪怕是历史上著名的永乐大帝。

“罢了,罢了!朕即便在后世成了千古罪人,如今也要遵从太祖遗命,把改封之事推行到底!”

PS:感谢疯狂的读书者,临云居士,一剑封侯pk,最近是多事之秋啊,梓川哥哥,BeautyRider,我一个滑铲qwer等老铁的推荐票!感谢血翼☆帝,一世追更,恢铭锁寂,龙.殇,左輪眼等老铁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