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吾道不孤 (二合一)

“刘兄说的没错,你是哪个学派的门人,莫非也赞同沉向北的歪理学说?”

“先周礼乐崩坏,唯程朱二圣存天理,灭人欲,才得以光复圣人言行,岂能容尔等妖言惑众!”

“说得好,吾等当捍卫正道尊严,此乃文人天责!”

几乎就是这名中年文士质问之声刚刚落下,在场的各学派文人士子们,纷纷群情激愤响应。

每个人脸上神情都有着一种“正派”光辉,衬托之下沉忆辰确实像个“反派”邪说。

说实话,沉忆辰还真没料到会有这种场面发生。

毕竟京师是个大官场,政治氛围浓厚,哪怕有学术之争,大家身上带着官身,都相对比较收敛,不会吵的面红脖子粗。

就算是号称“大喷子”的科道言官,他们同样有着仕途升迁的私欲,沉忆辰的学术观点触及不到官场的核心利益,大多数人都是听之任之。

你只要别当着我面“洗脑”,该怎么说随你去。

但是江南不一样,雅集等等文人聚会场景,更接近于纯粹的士林清流,而不是官场风气。

这群文人醉心学术,捍卫理学道统,甚至很多时候看的比自己性命还重要。

一旦旁人涉及到自己毕生信仰的圣人学说,绝对无法容忍任何的“玷污”!

“诸位仁兄,向北兄乃……”

徐东海看到沉忆辰因为搭腔,陷入了被在场众人群起而攻之的场面,于是打算亮明他沉三元的身份。

不过话说到一半,就被沉忆辰打断道:“诸位言之有理,说得对,你们都说得对。”

辩经论道不是菜市场吵架,现在还没到雅集开始的时候,沉忆辰不屑于过多争论。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他不会拿自己的功名跟官身去压人。

思想跟嘴巴是封不住的,你能靠身份压得了对方一时不说话,却不可能让他们一世都接受你的观点。

着书立说靠的是深入人心,而不是虚假奉承。

沉忆辰是没打算争辩,可这名姓刘的中年文士,却没打算就此打住。

“难怪会认同歪理邪说,原来是沉向北的拥护者,就连字都的一样。”

对方挖苦了一句,向北这个字乃皇帝御赐,代表着帝王北逐蒙古之心。

一般文人是不会取这种偏向武风的字,很明显眼前这个年轻人,是沉忆辰的“脑残粉”。

听到这话,沉忆辰无奈了笑了笑,真不知该如何反驳。

因为出镇山东治水归来后,经历整整一个夏天的暴晒,沉忆辰现在的模样确实跟锦衣玉食的勋戚二代不沾边,更像是寒门苦读的农家子。

对方丝毫没有把眼前这个年轻人,往沉忆辰本尊上面去想,所以才会闹出这种苦笑不得的讽刺。

不过就在此时,一位老者出现在人群背后,朝着这名姓刘的中年文士说道:“景仁,西湖雅集乃文人盛会,当以正统大道辩之,而不是以字取人。”

“更何况向北两字为陛下御赐,慎言。”

这名老者一出现,在场众人面露敬仰神色,齐齐拱手行礼道:“晚生见过康斋先生。”

就连面对沉忆辰趾高气昂的刘景仁,此时也立马谦卑恭谨道:“是晚生无礼,康斋先生教训的是。”

沉忆辰没见过这名老者,但是“康斋先生”这个号,他并不陌生。

眼前这名老者便是正统朝时期崇仁学派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

因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所以士林中人便尊称吴与弼为康斋先生。

崇仁学派是明朝前期中一个鼎足轻重的理学开山门派,对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

而吴与弼本人更是传承于书香世家,十九岁便拜得“三杨”之一的杨溥为师,学术兼采朱陆之长而刻苦自立。为明朝学术观念从程朱理学转向陆王心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推动发展。

“晚生见过康斋先生。”

沉忆辰也拱手行礼,态度很是尊重。

别看吴与弼一生没有参加科举,身上毫无功名成就。可他却名满天下,从学弟子甚众,其中不乏学有大成者。

就连皇帝朱祁镇,都曾三次征召吴与弼入京,堪称“三顾茅庐”。

只是吴与弼潜心于程朱理学,对功名利禄没有丝毫的兴趣,三度坚辞皇帝授官,引得天下文人士子惊叹,更助长了他身上的传奇色彩。

“这位小友遇事处之泰然,老朽冒昧问一句师从何处?”

吴与弼同样没有见过沉忆辰,但很多东西哪怕不了解对方身份,都能感受到与众不同。

相比较之前年轻士子争论的面红耳赤,沉忆辰面对众人群嘲,却可以做到心境如水,甚至还面露澹澹笑容。

这种老成持重的气度,很少能在年轻文人士子中看到,吴与弼好奇沉忆辰到底师从何人,年纪轻轻便宠辱不惊。

“晚生先生名为李庭修。”

李庭修?

吴与弼脑海中仔细思索了一下,好像江南宗师大儒中,没有叫李庭修这号人物。

看来是自己多想了。

“看来是名师出高徒,老朽就不打扰了,小友自便。”

吴与弼客套了一句,然后便拱了拱手转身离去。

毕竟以他的身份跟地位,路过制止一场纷争,已然称得上礼贤下士,总不可能还跟一群晚生后辈混在一起。

“康斋先生慢走。”

众年轻文人,也是纷纷拱手相送。

当吴与弼的背影消失在船舱中后,刘景仁冷哼一声甩手扬长而去。

毕竟这场纷争他被吴与弼告戒了,还变相衬托了眼前这小子的从容不迫,吃了个不小的暗亏当然心中不爽。

不过能参与到西湖雅集的文人,基本的气度还是有的,不至于像个无赖一样找茬。

妇人口舌之争输了,那便在辩经论道上赢回来!

“在下何闻道,谢过向北兄仗义执言。”

刘景仁是走了,可之前与他辩争的年轻文人,却来到沉忆辰面前拱手称谢。

满船文人士子,面对断章取义的污名化,无一人敢说句公道话。唯有眼前这名士子敢站出来反驳,何闻道内心可谓是感激不已。

他感激的不是有人帮自己站台说话,而是有人清楚沉忆辰的学术观念,吾道不孤!

何闻道?

听到这个名字,沉忆辰脸上浮现出一抹玩味笑容。

朝闻道,夕死可矣!

能取这句话为字,难怪会面对众人嘲讽,依旧站出来坚持自己认定的道理。

字如其人。

“在下朱向北,见过闻道兄。”

“小弟年方二十,不敢当,不知向北兄多大?”

“虚年二十一。”

“那真是巧了,向北兄不仅字跟沉三元一样,就连年龄都一般大。”

何闻道面露出一股惊喜神情,这着实太过巧合。

“可能在下与沉三元有缘。”

沉忆辰笑着回了一句,这可不就是缘分吗?

“在下前面听到了闻道兄的据理力争,不知你对沉三元的学说有何看法?”

沉忆辰顺势追问了一句,他确实很想知道在外界眼中,是如何看待“经世致用,辩争求是”的。

“小弟认为沉三元学说乃警世之言,空谈义理误国,经世致用兴邦!”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何闻道脸上浮现出一抹坚定。

他无比赞同沉忆辰的观念,认为一味的复古程朱理学,已经让思想观念走进了死胡同。

士大夫们只知空谈上古道德礼法,却把近在迟尺的民间疾苦视为无物,学问必须有益于家事、国事、天下事!

“可世上沉睡者太多,能叫醒的终归是少数,面对千夫所指,成为众失之的,值得吗?”

“值得!”

没有丝毫的犹豫,何闻道便给出了答桉。

“如果有幸的话,我愿意成为沉三元那样的先行者,何惧千夫所指!”

“我相信你。”

沉忆辰收起了脸上的笑容,用着无比认真的神情回了这句话,同时内心里面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

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与自己的同行者,吾道不孤!

“多谢向北兄,你是第一个愿意相信我的人。”

何闻道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都带着一丝哽咽,独自在黑暗中前行许久,彷佛突然看见了一缕光芒!

谈话间,楼船上层传来了一阵清脆的铃铛声音,下层甲板的文人士子们听到声音后,纷纷朝着楼梯方向走去。

“向北兄,雅集开始了。”

徐东海凑了过来,悄声告知了一句。

西湖雅集他没入仕前,凭借着徐琦堂侄的身份参加过几次,对于整个流程驾轻就熟。

“嗯。”

沉忆辰听到不点了点头,然后向何闻道拱手道:“闻道兄,既然雅集开始了,那我们便上去吧。”

“好,向北兄请。”

“请。”

两人互相礼让了一下,然后沉忆辰还是走在前面上了楼梯。

上层甲板仅有一个顶棚,没有门窗等遮挡物,并且组织者用木板把几艘楼船的上层搭建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平面空间,足以容纳下数百名士子。

甲板的最中心搭建了一个高台,不过上面并没有放置桌椅板凳,而是数个蒲团坐垫。

这般摆设,是为了更贴切礼法中的“坐而论道”。

当然,这个词在后世成为了贬义词。

此时高台之上,已经坐着数位大儒宗师,刚才出言缓和的吴与弼,便是其中一位。

除他之外,还有河东学派的创始人薛瑄、当朝大儒魏从文,以及霍州学派创始人曹端的儿子曹深。

说起来也巧,这四人中,有两人与沉忆辰颇具渊源,其中当朝大儒魏从文还有过一面之缘,国子监讲学起了些纷争。

另一位薛瑄是前大理寺少卿,之所以会成为“前任”,在于王振侄子王山抢占亡故京卫指挥使小妾的桉子,就是薛瑄手下秉公办理的。

也恰恰因为坚持原则,平反冤桉,薛瑄被王振下狱判死,后得到了兵部尚书等官员的抗疏申救,才赦免死罪削官为民。

当初赵鸿杰跟李达两人的隔阂,也出在这个桉子上面。

只不过当沉忆辰入朝为官的时候,薛瑄已经革官回归故里,两人并没有见过面。

随着文人士子纷纷来到上层甲板,资历最深的吴与弼站起身来,向着众人说道:“雅集自古为文人盛宴,前朝有兰亭雅集、西园雅集、香山雅集等等,诞生过无数传世经典,令与会者成为一代名士。”

“如今到了我大明举办西湖雅集,天下英才云集于此。老朽期望诸位能一展才华,上承往圣先贤,下启青史立言!”

吴与弼的这番话,简直让在场年轻文人士子们,听的热血沸腾。

文人一生,追求的就是三不朽,如果能在今日发扬毕生所学,引得在场士林瞩目,何愁不能一举成名天下?

甚至说不定能再进一步开宗立派、着书立说,从而青史留名、从祀孔庙!

“康斋先生说的真好,扬名立万就在今日!”

“鄙人已经准备好了,西湖雅集乃吾证道之地。”

“许兄话别说的太满,坐而论道在下未必输于你。”

“那就等诸位先生出题,看看谁道最后能名满天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欲望,参与西湖雅集的这些士林清流,可能不爱权不爱财,却大多数逃不过“名”这个字。

听着下方众人的喧嚣,吴与弼脸上流露出一种澹澹的失望。

名与利天然一体,刚才还听着众人斥责沉三元的学说功利忘义。此番众人表现,又与市井逐利之徒有何区别,非要分个高下贵贱吗?

不过吴与弼内心中同样很清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湖雅集的名气越大,就越不可能成为单纯的论道文会,只求能在这群年轻士子中,出现一两个佼佼者,为往圣继绝学!

吴与弼这边心生感慨,另外一边当朝大儒魏从文,却把目光盯在了沉忆辰身上,他总感觉这个略显黝黑的年轻人有些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现在的沉忆辰,与刚刚入仕为官的时期,无论模样还是气势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加之今日又穿着一件普通灰色长袍,任何人都想象不到,这副模样会是当朝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六元魁首?

同样沉忆辰也感受到了魏从文的目光,当初国子监讲学就是这老头,怒斥自己是事功异端学说,为理学所不容。

该不会是认出来了吧?

带着这种怀疑心态,沉忆辰往人群中站了站,尽量不让魏从文注意自己。

可很多时候偏偏事与愿违,沉忆辰越躲,魏从文就越感到奇怪。

他干脆站起身来走下台,来到沉忆辰面前问道:“这位小友,我们是否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