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五年的夏天。
大秦领土的最西端的敦煌郡。
这是大秦最新设立的郡,由扶苏皇帝直接命名。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二字,寄托了扶苏无尽的野望。
大秦敦煌郡的郡守是周勃。
周勃其人,作战勇猛,但是文化水平稍微差点,时人称之为“周勃无文。”
其实这也不怪他,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每日为了生机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和金钱让他去学习。
周勃的前半生默默无闻,为了生活,干过很多份工作。
出身农家,种田、放牛是基本功。
后来,周勃又学会了织薄曲,卖了换钱,补贴家用。
薄曲就是养蚕用的竹篾,所以周勃还是个篾匠。
再后来,他又学会了吹箫,当地有什么红白喜事,他就会跑去给人家吹箫换钱。
可以说,为了生存,他什么事情都做过了。
这是是大秦底层百姓的真实写照。
生存,真的太难了。
......
周勃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了。
按照前半生轨迹,他应该老死于沛县的乡下。
但是,扶苏突然之间的一纸诏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命运就是这么的奇妙。
他被扶苏召到了咸阳,得到了扶苏的特别关照,从此开启了辉煌的下半生。
谁能想得到,一个开始只认识几十个字的大老粗,居然有着打仗的天赋呢。
这个人作战勇猛,而且鬼点子多,成为了大秦朝堂上一颗然然升起的将星。
他更随着蒙恬,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卓越的战功,蒙恬对他赞赏有加。
扶苏曾经更是亲切的拍着他的臂膀,称呼他为“朕之云龙。”
大家不知道扶苏指的是李云龙,以为扶苏是说周勃勇猛如龙。
云从龙,风从虎嘛。
......
在大秦开辟河西四郡之后,周勃被任命为最西面的敦煌郡的郡守。
其他三郡的郡守都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油子,而且身后有人。
唯独周勃,是大秦朝廷的新人,属于破格提拔。
扶苏对他的这份恩宠着实令人羡慕。
和周勃一同被征召的有几十人,他们或多或少都在之前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勋。
比如陈平,他屡出奇计。
但是扶苏最喜欢的还是周勃,谁不喜欢老实人呢?
皇帝可以接受属下的无能,却不能接受属下的不忠。
周勃人比较实在,被扶苏称为大秦第一老实人,扶苏知道,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造反的。
对对于陈平,扶苏一方面重用他,一方面又要防着他。
原因无他,这个人的心思太深了,扶苏捉摸不透。
扶苏做事的原则就是,绝不亏待老实人。
......
老实人周勃就任敦煌郡守之后,干的风生水起。
这里是匈奴的故地,主要的居民就是匈奴人,还有其他一些异族。
哪怕扶苏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当地的秦人仍然是少数派。
周勃出身卑贱,没有其他大官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很快就和当地的匈奴人打成一片。
匈奴人最敬重勇士,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欺软怕硬。
周勃身材魁梧,气力惊人,在匈奴中很有威望。
敦煌郡的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周勃最近真的是忙坏了。
驻军、移民、修路、建城,还是敦煌的西部修建了一座关口。
位置和名字都是扶苏钦定的,名叫云门关。
沉浸在工作当中的周勃,今天异常的高兴,因为玉门关外来了他的几个老朋友。
没错,就是扶苏派出去出使西域的刘季、卢绾、樊哙三兄弟。
他们一去三四年,如今终于返回。
这些年在西域,他们遭遇了很多变故,经历曲折离奇,都能出一本书了。
一次恐怖的沙尘暴,二次迷路走入戈壁,三次遭到狼群的袭击,还介入了当地小国的战争,被扣押了一年多的时间。
不过,他们总算是圆满的完成了扶苏的任务,平安归来。
当年他们走的时候,河西之地还是匈奴人的地盘。
如今他们回来,发现这里突然多了一座秦式的雄关,遍地都是秦人。
最离谱的是,他们的老朋友周勃,竟然成为了这里的郡守。
这才过去几年的时间啊,简直不敢想象。
一切都发展的太快了。
......
周勃热情的招待了刘季等人。
他乡遇故知,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
几个人喝了许多酒,聊了一个晚上的天,诉说这些年彼此经历。
周勃以为自己的经历已经十分离奇了,如今听了刘季的诉说,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刘季他们在西域的经历,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后来,卢绾奉了扶苏之名,将他们在西域的故事撰写成书,定名为《大秦西域记》。
这本书,成为了大秦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刘季给周勃展示了他们此行的收获,最大的成果有三。
一是一份详尽的西域三十六国得图,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各国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和道路交通等。
二是乌孙、大宛、楼兰、精绝等七国给大秦的国书,这也是此行最重要的成果,标志着大秦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官方联系。
三是各种异兽的幼崽和植物的种子,都是大秦没有的。
刘季一个一个的给周勃介绍:这是香菜,这是胡瓜,这是蚕豆,这是葡萄......
......
周勃听完刘季的介绍之后,激动的抓住了他的手,他真心的为刘季高兴。
刘季他们此行的功劳简直太大了,回到大秦之后,搞不好能直接封侯。
扶苏继位之后,封侯的标准有所降低,不想始皇帝时期那么的严苛了。
刘季等人并未在敦煌多做停留,在经过短暂的修整之后,他们火速赶回了咸阳。
周勃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
他在心中喃喃叹道:“陛下真乃神人也。他是如何得知遥远西域的情形了。”
原来,在周勃临行之前,扶苏曾经和他谈过一次话。
扶苏面临他到敦煌之后好好干,千万不要骄傲自满。
在敦煌以西,有着一片神奇的土地,扶苏称之为西域。
西域分布着三十六个国家,物产文化风俗与大秦差别极大。
扶苏告诉周勃,让他多留心西域的情况,以后准备对西域用兵。
扶苏的一句话,周勃至今难忘,“西域是大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个皇帝的野心,实在是太可怕了。
......
四个月之后,刘季等人重新返回了敦煌。
刘季已经将之前出使西域的经过,事无巨细的禀告给了扶苏。
这次他们出使,顺利完成了扶苏交代的任务,探索了从大秦前往西域的道路,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
许多国家听到大秦的富庶强大之后,都愿意和大秦结盟。
扶苏听后十分的高兴,这个刘季竟然真的办成了这件事。
西域,是扶苏计划的下一个战略点。
拿下治理之后,才能向西征服无尽的领土。
此前,扶苏封的都是军功侯,为了将领刘季的功劳,他封了刘季为博望侯。
刘季成了扶苏时代第一个没有军功而封侯的人。
随同刘季出使的其他人,也都得到了丰厚的奖赏。
之后,扶苏再次派了刘季带人出使西域。
这次,这次他们的队伍十分的庞大,总人数达到了恐怖的六千人。
因为之前刘季他们已经把道路什么都探好了,这次的出使十分顺利。
刘季他们历时一年多,走遍了西域三十六国,送上了扶苏的礼物,和他们建立了联系。
扶苏表达了大秦的善意,表示希望双方进行贸易,互动有无。
就这样,大秦和西域开始建立了经济上的关系。
刘季开辟的从大秦到西域的道路上人来人往,成为了一条繁华的商道。
因为大秦运往西域各国的主要货物为丝绸,所以这一条道路被后世称之为丝绸之路。
这是大秦和西域产生联系的开始,以后他们的联系会更加紧密,直至融为一体。
刘季出使西域的行为,也被后世史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起,成为了大秦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
咸阳,扶苏正在和手下的大臣们商量着一项全新政策的推行:科举。
经过几年的文化建设,大秦已经建立了遍布全部的学院体系。
在扶苏的直接领导之下,大秦的七十二博士对诸子百家的典籍和学说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材。
不过,扶苏在大秦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科目,不少都是之前从没有听说过的。
他们这些老学究,哪里听说过什么是数学,是六艺当中的“数”吗?但是扶苏给定的书籍,和传统的数术一点都不一样。
此外,还有物理、生物等等,全都是他们没有听说过的。
不过好在他们这些人得学习能力还行,在扶苏给出的几百本书籍当中,整理归纳了一些要点,撰写了大秦如今的课本。
这些将成为大秦学子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方苏苏宣布在全国各县设立县学、各郡设立郡学、中央设立太学,进行授课,所有人只需要缴纳极少的学费,就可以进行就读。
读了之后有什么用了?可以参加一项名为“科举”的考试。
科举,就是以科举士的意思,这是大秦以后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
......
在扶苏的设计当中,以后大秦的社会上升通道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军功爵制,这是武士们的晋升通道,通过军功获取爵位。
这是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实行的制度,目前已经十分成熟了。
大秦能够统一天下,这种制度居功至伟。
二是科举制度,这是文士们的晋升通道,通过考试获取官职。
以后,大秦官员的主要选拔方式用向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给底层人民上升的空间。
只要肯努力,哪怕你的父母只是普通百姓,你也能成为高官。
大秦目前虽然实行了军功爵制,但其实还是世卿世禄制度。
大部分高官只要还是原来的高官子弟,阶层固化十分严重。
扶苏的科举制度,遭到了大秦上层社会的这些“人上人”的极力反对。
在他们看来,扶苏皇帝实在是过于偏袒平民了。
“凭什么他们十年苦读,能和我们三代勋贵形相提并论!这不公平!”
但社会的中下层十分拥护这种制度,因为它是公平的。
此外,大秦还有恩荫制度和察举制度,是给朝中贵族留的后门。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以后这些官员的比例会大幅度降低。
......
今天,是大秦第一年实行科举制,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法科、农科、经济、理科、工科、医科等十几个门类。
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考试在在全国一千多个县同步举行,称之为县试。
县试按照一定的比例,取成绩优异者,称之为学士。
第二级的考试会在第二年在大秦四十多个郡府同时举行,称之为郡试。
郡试按照一定的比例,取成绩优异者,称之为举人。
第二级的考试会在第三年在大秦帝国的都城咸阳举行,称之为国试。
国试按照一定的比例,取成绩优异者,称之为进士。
凡是考中进士,都会被扶苏接见,给他们天子门生的称谓。
之后,他们会在吏部挂名,等待朝廷给他们分配职位。
扶苏之前设计这项制度,纯粹是为了选拔人才,没想到却收获了意外之喜。
自从这项制度实行之后,大秦的造反率直线下降。
之前扶苏实行了仁政,给了百姓许多经济优惠,但是山东六国故地造反始终没有停止。
这次实行科举制之后,天下再没有发生过大的造反行动,那些有野心的人,全都去埋头苦读了。
毕竟,如果能够通过读书来获得名利,谁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造反了。
后世着名的诗句“扶苏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说的这种效果。
一个能够不停地补充新鲜的血液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扶苏深切的感受到,自从实行了科举,大秦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全大秦人的大秦。
之前的大秦,不过是权贵们的大秦罢了。
从夺舍扶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