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荥阳保卫战

吴广和周文率领着叛军主力离开陈郡之后,一路向西进发。

叛军势如劈竹,很快攻陷了颍川郡,郡守和郡尉全部殉国。

叛军的声势也日益壮大,士兵加上裹挟的流民,总人数已经不下五十万了。

过了颍川郡,就是三川郡了,这里是韩国故地,距离关中很近了。

这时候,吴广和周文决定兵分两路。

主力由周文率领,经洛阳,一路向西,直取关中。

他的战略目标是要在秦军主力出关之前,把他们挡在函谷关内。

如果战局顺利的话,就攻破函谷,进军咸阳。

这支军队的成败,决定了以后战局的走向。

吴广则率偏师向着荥阳进发。

李斯的儿子李由为三川郡的郡守,目前就在荥阳布防。

一场战争中,总有那么一两个关键的地方,能够决定战局的成败。

荥阳就是这样的地方,自从战国时期魏惠王修建了鸿沟之后,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了。

鸿沟,引黄河水为源,下东南入颍河,再通淮河,是中国最早的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

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这条运河都十分重要,它也是之后的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陈县的战乱愈演愈烈,李由敏锐的意识到了荥阳的重要性。

他将三川郡几乎全部兵力都带荥阳,哪怕洛阳丢了,他也要守住荥阳。

荥阳旧为韩国城邑,秦拔荥阳之后,在此设置了荥阳县。

荥阳东北有敖山,敖山上有城,大秦置仓于其中,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敖仓。

敖仓之粟,不可计数,可以养活百万大军。

守住了荥阳,也就守住了敖仓,守住了鸿沟。

秦军完全可以以此为根基,向东剿灭叛军。

一旦这个地方丧失,叛军势必如虎添翼,有人有钱又有粮,在想剿灭,难度就太大了。

之前由于李斯矫诏立胡亥为皇帝,李家——这个在大秦朝堂上举足轻重的家族,已经逐渐远离了大秦政坛的中心。

由于李由劝说李斯有功,扶苏也看在自己妹妹,也就是李由的妻子的面子上,没有杀了李斯。

但目前的李斯,已经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丞相,成为了被圈禁在上蔡小城的一个罪民了。

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仕途的终结,无异于生命的结束。

李斯返回上蔡之后,躬耕陇亩,读书写字,丝毫没有任何怨言,反而积极称颂扶苏的功德。

这些言论全部被锦衣记录下来,禀告给了扶苏。

李斯是个聪明人,他的政治生命结束了,但他的儿子李由还在朝堂当中。

目前李由已经是三川郡守,两千石的封疆大吏了。

李由娶的是始皇帝的女儿,再加上李斯在朝廷当中的关系,假以时日,必定能够飞黄腾踏。

只要李由还在,李氏就还有希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族在发生政治斗争时都会两头下注的原因。

无论哪一方获胜,他们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斯的筹码压在了胡亥身上,李由的筹码则压在了扶苏身上。

现在,李由已经和扶苏皇帝深度捆绑了。

他既有谋略,又有手段,是天下几十个郡守当中的佼佼者。

陈胜造反之后,六国余孽复起,东方郡国全部陷入了骚乱。

只有李由的三川郡,稳如泰山,一方面是李由治理有方,有一方面这里是韩国故地。

韩国人的战斗力嘛,大家都懂得。

只有,吴广、周文率领叛军主力进入三川郡,李由的考验开始了。

他深知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和叛军抗衡,自己要做的就是等待关中主力出关。

他要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荥阳,守住敖仓和鸿沟。

他来到荥阳已经二十一天了。

二十一天的时间里,他把荥阳修筑的犹如铁桶一般,静静的等待着叛军的到来。

直到八月初,吴广这才率领着叛军赶到了荥阳,随即展开了攻城战。

他们都清楚,谁掌握了荥阳,谁就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权。

吴广的几十万军队,在荥阳城下摆开阵势,一连发动了十几次攻势,全部都被李由化解了。

李由精心布防,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同吃同睡,极大地激发了军民们的战斗意志。

而吴广的叛军,转战千里,几乎是强弩之末了。

加之军队数量虽然多,却大多都是流民,主力都被周文带去打关中了。

所以,双方在荥阳你来我往,战了个平分秋色。

荥阳城,成了无情的绞肉机,无数的生命在这里凋谢,尸山血海,堆积如山,鸿沟为之不流。

李由也因为保卫荥阳,而被当世人认为是天下第五擅守的大将。

荥阳保卫战,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正如后世着名的史学家李愚所说了,

“荥阳保卫战,是二世皇帝时期六国复辟战争的转折点。

它打破了叛军吹嘘的战无不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估量的损失,极大地鼓舞了大秦人民反抗叛乱的信心。

叛军的信心由此大受打击,出现了大批士兵溃逃的现象,是张楚政权走向灭亡的开始。”

从夺舍扶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