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鲜血液(二)

郡衙中已经给今年分配来的这些新人备下了接风宴席,只等他们到来,厨师便可开火,衙中便可开席了,当然,今天准备的酒菜丰盛却并不贵重,都是一些家常菜,不少菜还是郡衙后院的菜园里种的,张逸自己都经常种菜,在跟随郑玄学习的时候,他也算是一个种菜小能手呢。

这也是交州崇尚俭朴的风气,是由周晔带头的,整个交州都流行俭朴之风。

张逸正在指挥郡吏们做准备,儋县县令温明匆匆从外面进来,拱手道:“张郡守,他们的船已经到了,刚刚停靠在儋耳港客运码头。”

温明是最早跟随张逸到儋耳郡的郡吏,他在儋耳郡表现出色,因此在去年被提拔为儋县县令,成为了张逸得力的助手。

张逸道:“他们到了吗?那我们一起去迎接一下。”

温明道:“张郡守,要不就我去迎接就行了,您就在郡衙里等就行了。”

张逸笑着摆手道:“无妨,我儋耳郡环境这么差,他们愿意来我儋耳郡任职,实在是不容易,我应该去迎接一下。”

温明便跟着张逸一起去了儋耳港码头,罗信也跟在了后面,罗信如今是儋耳郡兵校尉,也是能够带兵上千的中级军官了,他在儋耳郡立功不少,因此提拔很快,被视为交州军的后起之秀,前途无量。

儋县县城经过这几年的扩建,已经不再是四年多前的那个小县城,现在也是初具规模,城墙高大,颇具气势,从县城北门修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儋耳港的码头上,这条道路可以用马车迅速的转运大量物资。

几人坐了一辆马车,很快就到达了儋耳港的客运码头,这座码头上,有一条客船,每天一趟,来往于儋耳和南海之间,今天来的这六十多名公职人员,便是搭乘这条客船来的。

当张逸几人到达码头的时候,客船上的乘客都已经下了船,由于儋耳郡现在的经济发展得很不错,所以这条客船的乘客也是不少的,每天基本都是满员。

温明先期派来的县吏正在将那六十多名新人带出码头,也不怪温明这么热心,这一次来的六十多人里,儋县分到的人是最多的,将近二十人,这也是因为儋县的人口最多,所以需要的人也最多。

现在儋耳郡发展迅速,所以需要的人才也是越来越多,不管分来多少人,总觉得哪里都不够用,刚分配来的人就得马上顶上大用。

试想,温明怎么能不热心呢?

张逸大步上前,走向了那些新人,那名接待的县吏连忙向新人们介绍道:“这便是我们儋耳郡守张公了,他亲自来迎接大家了。”

新人们连忙向张逸行礼,张逸做了一个免礼的手势道:“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儋耳郡啊,我们儋耳郡的条件比较差,请大家不要嫌弃啊,不过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儋耳郡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这些新人们都激动的鼓起掌来,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最容易热血沸腾的时候,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也不会报考儋耳郡的职位,因为他们就想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做出一番业绩来。

听了张逸的话,他们又如何能不激动呢?

张逸在条件艰苦的儋耳郡已经呆了四年多,儋耳郡在他的手里旧貌换新颜,因此已经多次登上《南海日报》,成为了交州的先进典型,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偶像,在场有不少人就是因为受到了张逸的感召,才报考儋耳郡的职位的。

这六十多人里面,大概有十几名是女性,这个比例比这一次整个交州录取的公职人员中女性的比例要低了不少,这也是因为儋耳郡的条件太艰苦,也太偏远,所以报考这里的女性考生自然要少得多。

不过,张逸看到有这么多人分配过来,已经很满意了。

张逸将这些人都迎到了郡衙里,丰盛而隆重的接风宴席很快就开席了,张逸在席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了对这六十多名新人的欢迎。

其实,儋耳郡的现状,已经让这些新人们十分意外了,他们来之前,本来将儋耳郡的条件想象得比现在惨了几倍,他们已经做好了来儋耳郡吃苦的准备,可是没想到,儋耳郡的条件还不错,至少吃穿上都还可以,营养充足,卫生情况也没什么问题,现在交州势力占据的地方,对卫生都是非常重视的,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如番禺繁华,娱乐不如番禺丰富。

不过这些新人们也并不全是番禺人,他们也是从交州各地考上来的,所以对这里的生活也没什么不适应的。

他们很快就被分配到了儋耳郡的六个县里,为儋耳郡的发展贡献他们的才智。

像这样的场面,在交州十一个郡里都在不停上演着。

而那些没有考上的考生,也并不是就没有出路了,交州现在有大量的工商企业,基本上将这些没有考上的考生给消化了,光是周晔旗下的那些企业,就消化了一大半。

这些工商企业现在发展得越来越接近现代化企业,他们都采用了周晔带来的那些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所以对管理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就算是车间里,也是需要有文化的工人的,有文化的工人学起东西来更快,因此,这些有文化的考生在他们这里都是很受欢迎的。

这些考生的其中一部分,是去了交州的海外领地,那里更需要有文化的有志之士去建设,所以那里去的门槛会更低一些,只要是读书人就能够报名去那里,去了之后的收入很高,而且晋升通道会更宽一些,所以不少志在四方的好男儿都报名去了那些海外领地,比如汉州、新州、西海县、宁州、南平、南安等地方,这一次都去了几百人,这也是他们自从开拓以来,读书人去的最多的一次。

这些人将会把华夏文明,传播到万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