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南海官学收学生的时候,武和已经十四岁了,算得上是一个劳力了,武和的父亲又觉得他年纪大了,便没有让他上南海官学,而是让他在家种田,到现在,他还是个睁眼瞎。
武父当然也有一些后悔自己的短视,不过他当然不能在儿子面前认错,他说:“咱家也过得不差啊,咱家有咱们两个大劳力,地种得不比谁家差,哪年没个几万钱的收入?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咱们要是有现在的日子,那还不乐翻天?你还不满意?”
武和道:“那也没阿明好啊,现在他都是郡吏了,以后还不知道会有多大的前程呢,他媳妇也是郡吏,两个人的薪水比咱们一家人辛辛苦苦干一年的还多,这不,都把家里的田卖掉了,买了城里的房子把温叔温婶都接到城里享福去了,要是当初您让我读书,现在我也把您接到城里享福去。”
武父无言可对,只能是怪自己当初眼光不长远,他说:“行,我明年就把你弟弟送去读书去,等你媳妇生了孩子,以后也都送去读书去。”
这一天,同样的场景不知道在多少人家家里上演了,这一次出来察看雪灾的郡吏,基本上都是这两年南海官学毕业的学生,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回到了自己出身的里坊,这是周晔特意安排的,就是为了让他们给老百姓做一个好榜样。
读书有什么好处,这就是最直观的结果,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也出人头地呢?
事实上,这几年,南海官学和县学的入学率已经相当高了,几乎五成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入学了,不过周晔还不是非常满意,他希望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够入学。
不过现在实行全民义务强迫教育还不到时候,现在暂时还只能采用引导的手段,周晔一直在南海官学和县学搞免费的午餐和晚餐,就是为了引导上学的习惯。
等到以后周晔控制的地盘大了,人口多了,就不可能全部实行免费的午餐和晚餐,不过到那个时候,老百姓应该知道了上学的好处,也就到了全民义务强迫教育的时候了。
这个冬天,揭阳县令李亭也在亲自到各乡里察看雪灾情况,这一次的雪实在是太大了,李亭在揭阳近十年了,都没有见过这样大的雪,他是北方人,当然知道这么大的雪是很容易引发雪灾的,他当然要到现场去察看了。
他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凡是发生自然灾害,他都会现场去察看,而在揭阳近十年,李亭也对揭阳有了很深的感情,现在他都将全家老小迁来了揭阳,似乎立志在这里生根了。
被派到揭阳这样的边郡小县来任职,这就跟流放差不多,这也证明了李亭没有任何背景,最初,他到揭阳的时候,揭阳的人口只有一万余人,李亭也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县长,近十年来,他经历了揭阳快速发展的阶段,揭阳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将近十万人,不过他很有自知之明,揭阳的快速发展根本不是他的功劳,而是现任郡守周晔的功劳,如果不是周晔,揭阳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多人。
随着揭阳人口的增长,现在李亭的官职也变成了一个千石的县令,这让他对周晔十分感激,因为给他升官的奏章就是周晔给朝廷上的,而如果揭阳的人口不达到万户以上,那他根本就不可能当上县令。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可是李亭还是很珍惜的。
南海六县当中,除了番禺城现在有近三十万人之外,揭阳县的人口现在是最多的,其余四县的人口都只在七万左右,这也是因为揭阳县的面积最大,因此周晔在迁移人口的时候,对揭阳县也是有所倾斜,每次分配到揭阳的人口都是最多的。
虽然这些人口大都是周晔从北方迁来的,可是无论如何,他们现在都是李亭的治下子民,李亭看着自己治下的揭阳县开发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繁华,心里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由于没有任何背景,李亭也没有回到北方中原任职的奢望了,而现在的北方,兵荒马乱,可能请他回去他也未必愿意回去了,他在揭阳住惯了,他自己也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再说他的长子李文和次子李玉都被郡守周晔征辟为了郡吏,那他还回去干什么?
因为感念周晔的恩情,也因为对揭阳的感情,所以李亭才会如此尽心尽力的做事,想要把这个县令干好。
这几天,李亭带着县中的县吏和警察,跑遍了县中的每一个里坊,察看了雪灾的灾情,若是受了灾的老百姓家里,李亭都会安排人帮助他们修缮房屋,受伤的老百姓会安排医生医治,若是缺少食物的,李亭还会安排人给他们送救济粮。
虽然现在家家都授了田,收的赋税也并不高,可是总有孤寡老人和因病致贫的人家,生活还是很困难的。
现在南海有很多新名词,很多新事物,过去李亭有一些不习惯,不过这几年来,他也渐渐习惯了。
比如这警察,过去不就是衙役吗?现在却改了这样一个名字,还发了制服,不过你别说,虽然就是换了名字,换了衣服,可是这些警察跟过去的衙役相比,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做起事情来干练多了,如今县中的治安也好了很多。
李亭虽然年纪不小了,可是他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南海的一些新政,他也执行得很彻底,比如揭阳的县学,就是五县的县学里面入学率最高的,这是因为李亭的劝学工作做得非常好,而揭阳县学的学生伙食也是非常好的。
李亭也很庆幸,自己能够遇上周晔这样一个郡守,将南海治理成了一片乱世中的乐土,他是个喜欢安稳的人,并不喜欢冒险。
他每每在心里对自己说,能够在南海当一个县令,比在现在的中原当一个郡守还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