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三年的元月,士婉为周晔再次诞下一女,周晔为她取名周丹,至此,周晔已经有了四子三女,最大的两个儿子周睿和周喆今年都上了南海官学。
这一年,南海的人口也达到了六十万,南海官学和各县县学的新生也是越来越多,南海郡的发展是欣欣向荣。
不过,大汉朝廷的统治基础却是摇摇欲坠,每况愈下了。
中平三年二月,江夏郡兵赵慈起兵反汉,如烈火燎原一般,迅速席卷荆州大地,甚至攻杀了南阳郡守秦颉。
不过与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反叛相比,这就算不了什么了,与现在已经重新发展到数十万的青州黄巾比起来,甚至只能算是一件小事。
这个时候,估计朝廷很庆幸,幸好黑山黄巾已经受了招安,要不然他们的兵力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黑山黄巾受招安已经快一年了,讽刺的是,在他们的治下,老百姓的日子比在大汉朝廷的治下好过多了。
常山郡的百姓去年种了一年地,虽然因为干旱,收成依然不是很好,可是黑山军只收十分之一的税,剩下来的部分还是比以前多得多,所以他们的日子还过得下去,不但能够吃饱,偶尔还能吃点荤的。
以前老百姓经常被小股的盗匪骚扰、抢掠,可是现在有黑山军维护治安,他们再也没有这个困扰了。
其实潘汲的治政能力很一般,现在因为不能暴露黑山军与南海的关系,所以也不能派行政人才到这里来,这里跟木浦港和全州不一样,这里还在大汉统治的地区,而且是在腹地,从南海派人来,按照南海的路数去治政,太容易暴露。
可就是这样,潘汲只是记着周晔给他说的四个字--“无为而治”,就能够让老百姓过得比原来好。
赵云这一年也没少打仗,不过现在他的对手不是那些官军,已经招安了嘛,官军自然不会跟他们打仗了,他的对手是那些小股的盗匪。
在太行山中,到处都是小股的盗匪,大部分都是打着黄巾的旗号,不过其中有不少都是假黄巾,真盗匪,他们自由自在惯了,不愿意归附潘汲和张燕受约束,所以就继续呆在太行山中。
可是他们又要生存,甚至想要吃香喝辣,光靠在太行山里种地肯定是不行的,他们种地也种不好,于是,他们就三天两头出山抢掠,让当地的老百姓不安宁。
潘汲便说,他们既然收了老百姓的税,那就等于是和老百姓签订了契约,需要向老百姓提供保护,于是他就经常派部队进山清剿这些盗匪,而赵云是进山最多的一个,因为他武艺最强,在山中的战斗,往往都是小规模战斗,他的武艺是最适合这样的战斗的。
赵云很欣赏潘汲的这句话,他也觉得当兵保护老百姓是天经地义的,不过潘汲说这句话不是他说的,赵云问他是谁说的,他也不说。
赵云也有一些疑惑潘汲军的真实来历,因为他见过的其他黄巾军根本就没有纪律这么好的,也没有训练这么严格这么正规的,潘汲军中的那些军官,明显都是经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的,又将这种正规训练方法带到了这里。
而潘汲军中有一些精锐士兵,明显也不是野路子,他们各项军事技能都很过硬,尤其是对山林战非常精通,而且他们都是南方人的长相,南方人的口音,跟北方人完全不同,这是最让赵云疑惑的。
而且潘汲时不时的就能够拉回来一些来历不明的补给,让他们的装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的黄巾军。
不过赵云也没直接问潘汲他们到底是什么来历,总之,潘汲他们的行事很对赵云的脾气,他就愿意跟着潘汲干。
赵云每次进山,都是带着夏侯兰等人,还有一些他很疑惑来历的山地营的士兵们,再加上一些本地的黄巾士卒,也就几百人,不过清剿那些小股的盗匪也够用了。
山地营的士兵对山林战确实很内行,他们布陷阱,抓舌头,潜入,破坏,闹得那些盗匪都是鸡飞狗跳的,而赵云他们也是在山里住惯的,很习惯山里的小规模战斗,因此,他们合作起来清剿山中的盗匪是无往而不利。
赵云也在这些山地营的士兵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虽然他武功高强,可是有一些小技巧,他还真不如这些山地营的士兵。
这一年多来,赵云至少清剿了上百股小股的盗匪,杨凤、于毒等将领也清剿了不少盗匪,他们清剿的这些盗匪,一部分杀了,一部分抓到的俘虏正好做苦役,那些还没被清剿的盗匪也是闻风远遁,不敢再留在这附近了,
真定附近现在已经安宁了许多,盗匪基本上绝迹了,这让真定的老百姓都很高兴,他们对潘汲军也是越来越亲近,甚至达到了箪食壶浆的程度。
赵云每次出去巡逻回来,都会有老百姓主动给他们送上茶水吃食,这让赵云也越来越有军人的荣誉感。
现在整个常山郡的人口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因为潘汲和张燕入主常山郡的时候,已经带了几十万人口过来,而常山郡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好,周边几个郡的老百姓都往常山郡跑,这让常山郡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原的许多人口大郡,只有南阳郡、汝南郡、颍川郡、陈国等几个郡国的人口比常山郡多。
在潘汲实际控制的常山南部,有六十余万人口,而在张燕实际控制的常山北部,有四十余万人口。
这么多人口,常山郡实际上是容纳不了的,因为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大旱,粮食产量有限,不过这些人既然跑来了,潘汲也不可能把他们赶走,因此只能是将后来的流民都安排到太行山里的那里山谷里开荒种地了。
哪怕在那些地方土地贫瘠一些,粮食产量低一些,可是只要潘汲不收苛捐杂税,老百姓的日子也还是要比在别的地方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