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舆论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却是非常大的,要不然为什么有的时候,一封檄文,一首童谣都能够顶得上万千兵马呢?
一份报纸,至少比一首童谣要有用得多吧?
报纸还有一定的娱乐功能,在这个娱乐方式极度匮乏的年代,报纸上可以刊登文章、故事、诗歌、轶闻,如果有专门的念报人念给大家听,肯定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
现在办报纸的人才也不缺乏,上次和郑玄一起到南海的弟子有近千名,其中有不少就加入了印刷厂,从事校对、编辑工作,而印刷工匠这几年也培养了不少,办一份报纸,每期报纸也就是印刷个一两千份就可以了,对印刷厂来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负担。
唯一的问题就是办一份报纸,初期可能会亏本,因为刚开始稿件肯定是比较缺乏的,大部分都会是时政要闻,然后会向一些文人约稿,周晔打算刚开始五天出一期,每份报纸卖十钱,如果两千份都能卖光,就是两万钱,报社一个月的收入就是十二万钱,这些钱肯定是不够报社的开支的,不过这也没关系,刚开始周晔会给报社补贴。
等到报纸真正被大众所接受,那就到了赚钱的时候了,以后随着稿件的增多,识字人口的增加,报纸的发行频率和发行量势必都会增加,一个月的销售收入可能会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钱。
而且那个时候,报纸的广告收入肯定也会大幅度增加,这样一来,办一份报纸还是很赚钱的。
当然,周晔办报纸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赚钱,因此对这个他也并不在乎。
这份报纸,周晔准备就命名为《南海报》,以后如果发行频率增加到每日一期的话,就改名为《南海日报》,而南海报社的社长,周晔准备让蒋昕兼任。
现在印刷厂那边加入了不少郑玄的弟子,校对工作已经用不着蒋昕亲自做了,他只需要把关和负责日常行政事务,所以他现在的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兼任报社社长完全可以胜任。
蒋昕的文化水平也足够,而他在南海六年多,对南海体系也很熟悉了,他校对的书籍也不乏那些科技书籍,所以哪怕是科技方面的内容,他也不会陌生。
最重要的是,蒋昕现在完全融入了南海体系,周晔将《南海报》这个喉舌交给他,也很放心。
如果不是考虑到这一点,用刘陶或者蔡邕担任报社社长也都很合适,他们的名望也更高,不过他们在很多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上未必都合周晔的意,所以周晔不准备用他们当社长,最多向他们约稿,偶尔有一些观点上的争鸣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成为这份报纸的主流。
蒋昕也是很愉快的接下了南海报社社长这个职务,因为他觉得这项工作跟印刷厂的工作差不多,都是文教方面的事业,干得好,是能够流芳千古的,身为文人,谁不想流芳千古呢?
蒋昕找了十几个帮手做编辑、校对,就把报社的架子给搭起来了,现在他不由得感慨万分,如今的环境真的比几年前要强得多了,那个时候印刷厂刚刚办起来,他一个人校对,真的是太艰难了,现在有这么多帮手,什么事都好办了。
第一期《南海报》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时政要闻,而时政要闻的来源主要是朝廷的邸报,朝廷的邸报会定期通过驿路送过来,上面有一些最近的官员任免消息,还有就是官军平定何处叛乱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报喜不报忧,不过,光是有这么多叛乱,也就可以看出北方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了。
除了时政要闻之外,《南海报》还会对这些邸报的消息进行解析,比如皇甫嵩为何会被贬官,曹操为何会转任东郡郡守,又为何会辞官归乡不干,因为这些内幕老百姓未必会知道。
另外,还有一些对时政的评论,这些可以邀请刘陶、郑玄、蔡邕等大文人来写,当然会用笔名,因为他们三人来南海的消息还是秘密。
周晔还会亲笔写一些有趣的科普文章,一些技术人员也会写一些此类的文章,而那些有名的文人还可以写一些诗歌、故事之类的内容,刊登到报纸上。
总之,周晔的目的就是将这份《南海报》办得有吸引力,让大众喜闻乐见,这样自然就能够达到掌控舆论的效果。
当然,现在的《南海报》风格还不会特别犀利,因为这份报纸不可避免的会流传到北方,若是戳中了天子和宦官们的痛点,太过得罪他们,那周晔只怕只能是扯旗造反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等到现任天子驾崩,董卓乱政之后,就不用怕了。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十一月中旬,《南海报》创刊号发行了,在周晔的行政命令下,南海郡所有的官衙,包括各县的衙门,还有官学、县学,至少都订了一份《南海报》,而那些商人自然也都会捧周晔的场,每家至少也都订了一份,有的还订了好几份,反正一份报纸也才十钱,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
光是这些长订户,就订了好几百份报纸,能拿到街上卖的,也就一千三百多份了,除番禺之外,每个县只分了一百份,番禺县的配额是八百份,这是因为番禺县人口最多,自然需求也最大。
这八百份报纸也没多少,就放在书店里寄卖了,番禺县现在有好几家书店,每家书店卖个一百来份,也就分光了。
这一天,蔡衡的祖父蔡老根进城想要给家里人买几件衣服,这几年家里的日子好过了,南海的冬天又冷,现在天气就渐渐凉了,他每年都会置办几件冬衣。
走到东城商贸区,蔡老根看见一家书店门口挺热闹,又听见似乎有人在说书,他便走过去想看看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