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渊好奇的看着番禺城,他感觉番禺城跟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国渊是郑玄的弟子,他从小就跟随郑玄,视郑玄如师如父,他曾经想过永远跟随郑玄,哪儿也不去,而郑玄对他也很器重,说他是美才,日后必将为国器。
他跟随郑玄,不但读书,而且开荒种田,因为他的师兄弟众多,不开荒种田根本就活不下去,他的许多师兄弟都不喜欢种田,觉得种田是浪费读书的时间,唯独国渊不以种田为苦,反而乐在其中,他还喜欢研究种田的技术,跟周围的老农学习,他种的田在师兄弟里总是产量最高的,不过他并没有耽误读书,他的课业永远都是优秀。
这大概就是他能够得到郑玄看重的缘故吧。
这一次,郑玄要派弟子到南海郡教书,以换取足以养活众弟子的粮食,国渊作为众弟子中的佼佼者,也被郑玄点了名。
国渊虽然跟随郑玄已久,可是他的年纪并不大,今年也才十八岁,年未弱冠,他的字子尼也是郑玄刚刚给他取的,因为他要到南海教书,也算是出仕了,没有字是不行的。
国渊其实并不愿意到南海教书,因为他觉得南海那么偏远的地方,一定是蛮夷之地,瘴疠遍地,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去了南海,就不能跟随在郑玄身边时时听取教诲了。
不过他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都不愿意到南海去教书,那这么多师兄弟就都活不下去了,一定会流散的,那老师郑玄的一番心血,就全都白费了。
而且郑玄也说了,他们这些优秀的弟子,已经没什么可学的了,剩下的就是将郑门学说传播于各地,现在去南海,正好可以教化南海百姓,光大郑学,这是他们的责任,这让国渊的心中有了一种使命感,让他觉得他一定要去南海。
而南海印刷的书籍也让他们这些弟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他们都自愿来了南海。
当然,在来南海的路上,国渊的心中还有一种为了教化万民而义无反顾的悲壮,可是没想到,一到番禺城,这里的景象比他心中想象的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番禺的港口整齐清洁,地面都铺了水泥,虽然他们到的这天下着小雨,可是路上一点儿都不泥泞,港口的工人努力工作,井井有条,他们的脸上并不愁苦,反而是充满希望。
码头上停泊着很多船只,有不少船只一看就知道是从海外而来的商船,充满了异国风情,各种各样形貌各异的胡人从船上走下来,将各种各样的货物从船上搬下来,或者是将货物搬上船去。
城外的田地里,农民们正在劳作,现在补种的二季稻已经快成熟了,越是这个时候,农民们越是不敢掉以轻心,他们要在地里捉虫,如果发现了稻飞虱,还得用郡中医曹开的方子,配制一些杀虫的中草药溶液泼洒在稻子的根部,用来杀虫。
看到这些农民,国渊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他根本没有想到,南海郡的农业居然这么发达了,各种水利设施都十分齐全。
进了番禺城,城里的景象就更是让国渊他们大吃一惊了,番禺城里的道路都是用水泥修筑的,十分宽阔,可以容四辆马车并排行驶--当然,由于南海少马,番禺城里基本上看不到马车,只有牛车在道路上行驶。
道路两旁有着许多商铺,商铺里摆放的货物琳琅满目,许多货物国渊都说不上名字来,这让他觉得目不暇接,他不知道该看哪里好,而道路上的行人也是络绎不绝,不少都是胡人,汉人则大部分都是妇人,国渊不知道,这是因为番禺的男人基本上都有工作,这个时候他们是没时间上街的。
这些妇人们的气色都很不错,穿着也很整洁得体,脸上都带着笑容,让人一看就知道她们家里的生活肯定不错。
国渊不由得将他去过的几座城市与番禺城相比,不过他有一些沮丧的发现,他去过的城市没一座比得上番禺城的,哪怕是北海郡治营陵县,跟番禺城一比,也成乡下了--番禺城比它们干净得多,路边没有其它城市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老鼠,也没有乞丐,连苍蝇都很少,这在其它城市是不可想象的。
国渊沮丧的心情很快又消失了,因为他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就要住在番禺了,一想到这里,他的心情甚至有一些雀跃。
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啊。
很快,国渊就见到了南海郡丞周晔,国渊对周晔还是很好奇的,因为他从麋竺口里知道,周晔是如今南海郡实际上的掌控者,他有诸多发明,印刷术也是他发明的,而国渊亲眼看到番禺城的繁华,更是想亲眼看看这繁华的创造者了,没想到,周晔一听到他们来了,就马上跟他们见面了。
让国渊更没想到的是,周晔居然还这么年轻,比他还要小上一岁,这不禁让国渊有些汗颜,周晔都做出这么一番功业了,可是自己呢?
周晔非常平易近人,跟他们这一批同来的二十多人每人都谈了一会儿,问他们喜欢做什么,有什么擅长的东西,他的脸上笑容可掬,十分真诚,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让国渊等人有些忐忑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下来了。
当周晔问到国渊的时候,国渊想了好一阵也没想出自己喜欢做什么,他有一些腼腆的说他种田种得比较多,郑师总是夸他种田种得好。
国渊看到自己那些同门似乎都在忍着笑,而那些不是他同门的读书人,直接就笑出声来了。
可是周晔却没有笑,他点头道:“种田种得好也是好事,种田也是一门学问,我有一本关于农学的书,子尼可以看看,书中有何不妥,子尼也可以进行增补修订,日后也可指导农夫种田,若是每亩田地能因子尼之书而增产十斤,天下田地何止亿亩,这可都是子尼之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