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李承乾召见

从杨府回来后王东就知道自己今天在杨府的表现一定会传出去,并且在长安引起一定的反响,可是他却没想到反响比他想象之中还要大得多。

仅仅是两天之后,便开始不断有笔会的邀请上门。

许多文人才子都邀请王东去文会做客,希望他能讲一讲自己对那些诗词的新鲜解读。而与此同时那首猪肉颂同样在长安坊间流传,许多文人听说了这首词之后都争相抄录,这是一个划时代产物,对其中的改革唐诗的意思,由宫廷繁复之风转向自然豪迈风格的尝试,有人喜欢有人厌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的确给此时整个大唐的文坛投下了一块大石,泛起的涟漪屡屡不绝。而那两句残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起猪肉颂来说流传度还要更广一些,许多人对这两句诗爱不释手,王东提出的改革文风的理念,其实在这时是受到大多数人欢迎的,只是猪肉颂由诗变词的脚步实在迈的太大,超出了时代太多,所以接受度不高,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是刚刚巧踩在时代的痛点之上,获得的反响自然高得多。

许多人,哪怕是不喜欢王东的猪肉颂也会叹息于这两句诗只是孤句,若是能看到全诗则不知是多大的幸运,当然出于文人的矜持,并没有人像后是网络时代一样胡乱填写把这首诗给补全,而是留在那里欣赏。

此外文会的后续影响还有一个附带作用,则是许多人无论喜欢还是讨厌猪肉颂都起码把之当成一件乐事,而文人的乐事意味着就是风雅。

于是居然按照猪肉颂的方法制作红烧肉一下成为了一种风雅的行为。

王东得知消息之后马上便找到杨氏,商量在长安开始一种新的生意。

“什么生意?”老母亲一脸疑惑。

王东笑道:“卖卤料包啊。”

反正一万两银子还差个。两三千两没到账,王东毫不介意自己挣钱的速度能快一点,有这机会他怎么不尝试?

在杨氏疑惑目光中王东提出了一种奇怪的售卖方式,即将制作红烧肉的各种香料都购买来,打成粉末再和砂糖干姜等原料掺合在一起,装成小包拿到市场上去售卖。

“这东西能行吗?”杨氏真的不相信这样的东西能卖出去,毕竟按王东说的方法将那些材料都打成粉,制成预制材料并没有自己去买各种卤料和调料调配出来的东西要便宜,十分不划算,为何要多此一举?

王东笑笑,“其实是划算的,普通的家庭烹调红烧肉,自然是使用市面上一一买来的材料来的实惠,可是你也不想想那些附庸风雅的文人雅士们,他们的时间该多么值钱?比起到街面上买各样调料然后自己制作,用这调料包,只要放进锅里和肉一起炖煮,等待肉熟,便能制作出品相不错的红烧肉,这省下的时间与他们来说自然是不亏的买卖。”

后世人之所以会买各种预制好的调料包,原因也正是因为在后世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与其花上一两个小时自己去切配原材料,还不如多花点钱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调料包加进去,剩下的时间成本换算成金钱远比调料包那点溢价要来得实惠。

反正这些调料也是粉末,根本不需要用瓷罐装,只要弄些印刷质量较好的油纸包着也就行了,包得漂亮些,每张油纸都印上猪肉颂告诉那些文人这是咱们王家正规出厂的红烧肉调料,想必销量会不错。

杨氏半信半疑的点点头,想来想去,反正这门生意所耗费也不算昂贵,大不了就是亏一些调料囤在家里,对于现在财大气粗的王家来说,这点消耗还是很容易接受的,于是便同意自己去操持这桩生意。

而对于那些笔会邀请,王东全部拒绝,反正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他懒得去和那些人应酬。

接下来的时间王东每天忙活着刷属性点,偶尔和武媚娘去聊聊天,说起来除了王东,武媚娘倒是这次猪肉颂的最大获益者,那天文会上一篇猪肉颂广为流传之后武媚娘的杨家小香猪居然也在长安权贵阶层中打开了销路,现在原本卖的贱如黄土的猪价在武媚娘这里已经翻了几倍,别人家的猪肉价格则只是略略提升而已,而杨执在城外小庄园养出的猪肉,每斤价格可以卖到羊肉的价位,而且还是供不应求。毕竟这可是处在这个年代舆论中心的猪肉啊。

如此武媚娘的获利大概能在一百两上下,对于母女俩来说已经是很难得的进项了,小姑娘为此十分高兴。

就在这快乐的摸鱼日子里,大概十天之后,王东突然收到了太子李承乾要他入宫的指示。

王东这几天每天去点卯时也从乔罗汉那里听说了李承乾似乎是身体有好转的迹象,现在可能终于可以下床走动了,之所以这么着急叫他去,大概也是这猪肉颂的原因吧。

果然来到李承乾的行宫之后,王东就见前面那十七八岁的小胖子气色比之前见自己时要好了不少。

见王东进来,李承乾笑道:“王才有平身吧。近几日可有新作写出?”

之前一次见李承乾时李承乾虽然也是翩翩有礼的样子,但是态度远没有这般和善,而此时他和王东说话时刻意拿捏着自己的神态,隐隐表现出一种恭敬之意。

王东连忙表示自己最近没写诗,李承乾只是点点头,接着便让乔罗汉上茶点,赐座,开始和王东讨论起诗文来。

这也是王东第一次和李承乾深入的谈话,接触之下,他发现果然如历史记载,李承乾的脑子非常好用,而且旁征博引,学识也颇为渊博。

其实作为储君,李承乾学习什么东西也都是有计划有预谋的。

比如之前李世明希望李承乾学佛法,他就特意找了许多佛经精深钻研,那是真下功夫,全国的高僧法会之上,李承乾作为储君前去参与,在席间与大唐各地的高僧坐而论道,居然不弱于当世所有高僧之下,获得广泛好评,这情形放在后世就相当于在全国性宗教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然后获得全国的佛学专家一致优秀评价一样,哪怕考虑到和尚们彭李承乾的因素,能做到如此也需要下相当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