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顺利的到西省的省会下车,火车站有人举着一张迎接的牌子。
迎接的话有点儿长着,不过能瞧见‘三线厂交流’几个字就行。
来人自我介绍是省里卫生局的干事,会用拖拉机送他们到三线工厂。
帮芽芽把行李放上车时,干事觉得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芽芽把刺猬捞出来放掌心里顺毛。
“我们这里可是有狐狸的,你们住林区可得瞧着点,别让狐狸叼走”干事好奇的看芽芽撸刺猬柔软的肚皮,寻思京都来的就是不一样,还能养得刺猬这么乖巧。
芽芽爬上拖拉机,道:“我家大咪是来捉老鼠的。”
大咪是芽芽给刺猬取的名,在四合院捉老鼠可快了。
话匣子打开以后,京都来的四个医生跟本地的干事叽叽喳喳的聊得也畅快。
干事指着路边硕果累累的树告诉他们这叫油桐,结的果子可以拿来炼生物柴油,又在路过一片竹林时道这是麻竹。
每年端午节西省的粽子都是拿这种粽叶煮过了以后包的。
虽然一路瞧着新鲜,但越是深入林区,大伙的话就越来越少。
这路...实在是太破太破。
明明就是一条直道,拖拉机就没有平稳的行驶过一秒。
芽芽忽然问:“为什么什么什么事都没有干,我会那么累呢,累得像一个人顶着大太阳收了两百斤的麦子,又把他们背到晒场摊开全晒了,最后告诉我收的是邻居家的地。”
萍萍死死的抓住背靠,幽幽的叹气,说:“我现在就稍纵即逝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稍微放纵一下,就去世了。”
大伙就一阵长吁短叹。
前头干事拼命的鼓励他们,道同志们再努力克服一下啊,咱们试试唱唱歌,欣赏风景怎么样。
大伙就嗷嗷叫着不能试了,试试就逝世。
总算在第一个三线厂把萍萍先放下,其他三个人又坐着拖拉机突突突的前进。
芽芽最后下的车,瞧见厂子一侧墙壁斑驳的‘有冰溜子,远离墙根’的口号怔了一下。
干事道:“66年的时候,这地方纳入了小三线,从其他省份迁入了一批企业,这个橡胶机械厂北方各大厂支援本地建设来了,一来就是十多年。
咱们本地是喀斯特地貌,建厂有天独厚的优势,也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战备要求。不仅如此,又是亚热带,适宜橡胶树生长。”
干事还有事,跨上拖拉机笑着说:“这附近都是橡胶林,要是起夜不好怕啊,都在割橡胶呢。”
芽芽抬头看,厂子背靠的山高耸、巨峰奇拔、奇峰绝壁……在北方实数罕见。
芽芽刚走到大门就听见一阵嘹亮的歌声,七个大喇叭齐声放着《歌唱祖国》
门卫大爷瞧了她的介绍信,高高兴兴的领她到会客室去。
不多久,一个五十岁上下,国字脸,皮肤黝黑的男人疾步走进来,握手后不自觉的悄悄打量了面前的小姑娘。
当年建厂多的是十几岁的小伙子,小姑娘背井离乡到南方来,人家也只是微微诧异,介绍自己是这一家橡胶厂的厂长,姓杜。
“厂里早就接到了消息,宿舍正在腾,厂子里安排你先住我家,咱们去看看,顺便也参观参观厂子”
这就跟以前知青下乡住五保户家里一样。
芽芽打小爱热闹,觉得挺好。
杜厂长领着芽芽出门。
本地晒人容易黑,白乎乎的芽芽在人群里十分扎眼。
她听见也有本地口音,就问杜厂长,“咱们厂也有本地人啊?”
杜厂长乐呵呵的告诉她,橡胶厂不像是生产火药,弹药等军工厂,保密级别不高,七八年前前就开始招工。
“我们这的工资比本地国营厂子还高两块钱,七八年前刚进厂就能拿三十块钱,粮票也比本地国营厂子多两斤。”
杜厂长停下脚步,指着一层联排,六七间屋子的卫生所。
“我们厂现在有三千多人,这是卫生所,大病得送到省城医院。”杜厂长一拍脑门想起来了,“周日厂子里有车到市区,那是咱们厂子的福利,不要钱。”
忽的,喇叭声停了,杜厂长脸色立刻微变,扯着嗓子喊:“车队,车队的,赶紧开辆车过来,我去供电局找人。”
他急得乡音都出来了。
“电,这玩意对俺们厂子来说可不是闹着玩的,隔三差五就拉闸停电,这事咋整,要咋整!那不抓瞎吗?
那是让俺们厂三千来号人坐在那大眼瞪小眼的白瞎,什么都干不了,月底完成不了公家的任务,稀粥都喝不上啊。
你说供电紧张停电就算了,那得白天停啊,还得提前通知俺们,俺们让工人休息,那晚上用电炼钢炼铁忽然停电,一炉子钢铁全部报废!
那是公家的财产啊,浪费公家的财产亏不亏心啊!芽芽,你说是不是这个理由。”杜厂长跳脚,“俺让人带你回家,我得亲自去供电局,不然谁去都不好使,你说咱们厂里电工去,人家哪里认识你是旮沓来的瘪犊子?能行吗,管用吗?走,赶紧开车!”
杜厂长说话的时候已经逮住了路过一个大头孩子。
那孩子头大,脖子又细,刚从子弟学校放学回来,喊杜厂长‘爸’
杜厂长一边道这是他儿子小峰,一边叮嘱儿子带芽芽回家,风风火火的走了。
芽芽瞧见人手背上居然有血,鼻子通红,一问知道是刚才摔着出了鼻血,便边给人检查鼻子边文:“感觉咋样啊?”
小峰说:“也就是我吧,换被人早完了。”
说话的时候,人还不住的警惕往四周看。
“我跟学校里一群人不对盘,他们一下课就来围堵我。”
“大头!”
五六个差不多大的孩子笑嘻嘻的追过来,看见芽芽后脚步略微放缓,但还是极其嚣张。
“明天记得带钱来请我们喝饮料!”
“他们抢你钱呢?”
小峰冲他们挥拳头,气汹汹的骂,但眼睛已经红了,瞧着是要掉眼泪。
那群孩子起哄得更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