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之才!
已经算是公认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更何况是嬴季昌这样的,早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记忆,堪称是作弊的人。
卫鞅入秦二十载,铸就大国根基。
这样的人才,就算是慎到不解释,嬴季昌也不会放过。
同样的秦国也不会放过。
毕竟秦国是他的根本,从他成为嬴季昌的那一刻起,这已经注定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惊喜,也有愤怒,但是现在已经都过去了,嬴渠梁与嬴虔对他不错,他也很喜欢秦国。
真正意义上的大才,他们根本不会在乎一个国家都到底有多么的积弱,而是看其国君是否贤明,只要是国君贤明,对于他们偏信就可以。因为他们的本身具备将一个国家国运扭转的莫测之力。
所以,只要是卫鞅没有决定去何处之前,只要嬴渠梁的求贤令传遍天下,卫鞅一定会心动。
在这一点之上,嬴季昌比任何人清楚。
信君如信我,终其一生,绝不负君。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生死相扶,永不背弃。
卫鞅与嬴渠梁的君臣关系,早已经在后世被传成了千古佳话。
但是,嬴季昌心里清楚,嬴渠梁的绝对信任,并非是空穴来风,这是因为卫鞅在秦国做了一个孤臣。
历史上商鞅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秦王,所以为了让权力的源泉放心授权给予更大的权力,主动通过得罪宗室,得罪太子,得罪官,得罪百姓把能得罪的群体全得罪个遍,这样秦王才能放心。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人是个孤臣,皇权最怕谋反,而孤臣是没有力量谋反的。
就像是汉朝的丞相萧何为什么以贪污自黑,为的是降低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好让刘邦放心。明朝的海瑞为什么不管怎么蹦哒嘉靖都不杀他,因为海瑞把人都给得罪了,他没有党羽,是个孤臣,再蹦哒也就是三尺高。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想要得到重用,如果走投无路,便只能是考虑去做个孤臣。
如果商鞅利用秦王给的权力到处收买人心,搞儒家的那一套,和光同尘,利益均沾,你好我好大家好,别说变法,想都不用想,秦公嬴渠梁第一个不答应。
因为利用国君的授权去收买人心,这是想干什么?
答案显而易见,这是想架空国君之权,有谋反意图,历史上多少皇帝连武将臣和宦官之间的正常交往都要禁止,更别说施恩了,这是大忌。
更何况以嬴渠梁之明,商鞅断然不敢这么做,只有断绝自己一切结党营私的可能,才能让秦公放心授权,有了更高的授权和信任,商鞅才能用早已注定要死于非命的生命,完成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创举。
这就是商鞅获得权力的代价。
是所谓的“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生死相扶,永不背弃。”这个千古佳话的前提条件,秦公信任他,不是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变法人才,更因为他是一个和秦公绑在一起的孤臣。
他没有了秦公的支持,什么都不是,跟嬴渠梁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后朝的强权宦官,魏忠贤之所以能一手遮天,不是魏忠贤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是皇权的化身,皇帝想做一些得罪人的事,就会用化身去做,做完了再把化身杀了平息怨恨。
就好比后来秦惠王杀商鞅平息来自贵族的愤怒。
所以不管是从稳定国家的层面,稳定新法的层面,还是维护自己权力地位的层面,商鞅这么做都是最优解,只有这么做才能变法成功。
所以,嬴季昌才会说,卫鞅一生没有辜负嬴渠梁,但是国君终究是寡恩的,秦国辜负了卫鞅。
“少公子与卫鞅是挚友,对于申不害也有所耳闻,对于两者之才,有何评论?”
闻言,嬴季昌轻笑,对着慎到摇了摇头,道:“慎子,我终究是没有亲眼见过申不害,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没有亲眼见过,无法评判!”
其实两者之高下,时人都不是最佳的评价人选,应该是交给时间,交给历史。
对于卫鞅与申不害的才华高低,在二十年之后天下人,人尽皆知,根本不需要在这个时候,他在这里评价。
一念至此,嬴季昌喝了一口韩酒:“慎子,此行就是为了见申不害么?”
闻言,慎到举盅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法家出了这样的人,自然是要见识一二,唯有如此,才能相互探讨,然后借机更进一步,毕竟申不害这个境界,甚至于还不如我,也被卡在了这里。”
“验证所学,一同封圣!”
嬴季昌点了点头,他心里清楚这是一个办法,但是可行性很低,毕竟两个人的方向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东西只能在尚未称子,尚未形成一体之前可以借鉴。
在到了慎到这个层面,主要还是自身,而不是外在。
心下感慨万千,但是嬴季昌在这一刻并没有指出来,今天慎到遇到的打击已经很多了,正因为如此,嬴季昌在这个时候转换了一个话题,道:“慎子,依你之见,本公子想要瓦解六国联盟,该从何处入手?”
一直以来,在嬴季昌的草台班子之中,嬴季昌自己便是智者,但是所思所想难免有局限,这个时候,有了慎到出现,正好可以取长补短。让他的失误更少一点,可以活的更舒服。
嬴季昌可是清楚,这个时代大佬云集,而且全部都是高智商的大佬,这样的人算计起来,他根本难以招架,这便是他招揽慎到的最要目的之一。
毕竟慎到不仅是法家修为强大,更是智慧不俗,还是法家势一脉的开创者。
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大拿。
“少公子,当今的六国联盟几乎已经算是土崩瓦解,若是想要彻底破解,可以从韩侯这里出手,一旦韩侯退出联盟,这个时候魏王自顾不暇,赵侯也不会安分守己,至于齐国我可以走上一遭!”